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一书中指出,在当今这个信息超载的文化环境中,"令我们深夜难眠的,并非是担忧如此众多的信息会令我们精神崩溃,而是担心我们无法得到自己需要的足够多的信息"。另一位互联网学者克莱·舍基则这样说:"不是信息超载(的问题),而是过滤失效。"如果我们觉得对信息不堪重负,那意味着我们的过滤器失效了。解决方法是去修复我们的过滤器。 在需要对信息进行过滤这一点上,温伯格和舍基达成了一致。只不过,和舍基相比,温伯格在对过滤技术的思考上有自己的一些新见解。舍基认为,一些旧式的知识机制,比如报纸、教材等,其权威性来自于它们为其他人过滤信息这一事实。而如果我们的社交网络是我们的新的过滤器,那这种权威就从遥远的专家那里,转移到了我们所熟悉、所喜欢、所尊重的人所构成的这个网络上。 温伯格则认为,现在的过滤器,不再是过滤掉什么东西了。它们是向前过滤,把它们的过滤结果推到最前面。而没能通过过滤的东西,你也可以在后面看到它们,找到它们。也就是说,过滤器被彻底颠覆了。以前它们是减少信息量,将没有通过过滤的东西隐藏起来,而现在,它们是增加信息量,将整片信息深海展现在我们面前。 看起来,在如何对超载信息进行过滤这一问题上,两位专家说的都是技术层面的事儿——以网络过滤技术化解网络信息超载。但在笔者看来,比网络过滤技术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在这个信息超载时代个体的注意力集中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经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硬通货不再是美元,而是关注。"这虽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做出的判断,但对个体如何面对知识信息超载、从知识的网络之海搜索信息,无疑也具有启迪意义。从操作层面而言,人固然需要掌握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技术的掌握全在于人的使用,过滤的结果如何全在于你的注意力在哪里。 在某种程度上讲,比强调和运用信息过滤技术更为迫切的是,如何解决好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问题。在色彩纷呈、无边无际的信息之海中,学习者尤其是青少年有可能会沉迷其中,跟着一个接一个的链接点下去,或者被那些引人入胜的游戏场面和视频画面所吸引,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到头来却一无所获。 因此,从阅读给人带来专注度这一角度而言,笔者倒是觉得,纸质读物仍然具有让读者集中注意力的相对优势。这可能和温伯格的观点不尽一致,他指出,"我们将图书理想化了、浪漫化了,有些人甚至已经过于盲目地迷恋它们""这种分页装订、印刷而出版的图书所鼓励的思考模式,有很多不足。" 从大方向上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例如,它使知识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开放取用运动的提倡者们一直在推动,打破商业出版者加之于科学知识上的那把锁","开放取用知识库提供了一个场所,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自己工作的任何一个阶段的成果都可以放进来,而公众则可以在里面自由寻觅和阅读"。那些以往带有知识垄断性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个更公平、更开放、更自由的时代,一个人人皆可以获得真知的时代正在到来。 当然,"网络并没有消除社会对有资质的、专业科学家的需求。网络也没有抹平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界限。不过,它的确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更多的参与者,更加令人困惑的关系,更多更复杂地将社会与专业机构混合起来的关系",新的问题是,如何在发挥网络信息的海量、便捷等优势的同时,更有效发挥专家学者的优势,进而将两者更好地结合。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宏大的时代课题,学习者专注度或注意力如何,是保证他们能否在这样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朝着一个既定的、正确的目标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走下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