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即信仰,信仰即文明。一部世界通史就是一部圖腾演变史。 图腾是有生命的,考古学可以为此作证。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氏族图腾,这些图腾通常是某种珍禽猛兽、奇花异草、自然现象,或者是经过神话塑造的人物。 可以说,图腾即信仰,信仰即文明。一部世界通史就是一部图腾演变史:西方的战争根本上是延续数千年的宗教战争,东方中国的历史就是南北文明盾与矛的较量。 萌芽:从图腾到文字 随着文明的进步,图腾发生了第一次进化,逐渐演变成一些特定的符号、纹理,文字诞生。文字又发生裂变,主要是农耕民族的表形文字(象形文字)和游牧民族的表音文字(拼音文字)。 象形文字,农业文明的结晶。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大江大河流经的肥沃平原地带,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农业基础,农业产生定居,定居产生城市,城市催生国家,国家统一文字。可以说,图腾就是文字的雏形,经过漫长岁月的抽象、简化,形成了最早的表形文字:比如古中国的甲骨文、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都是象形文字。 由于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表形和表意能力,图腾的作用日益衰退,文字占据了历史舞台。以古中国为例,传国玉玺、碑文、私章、印信等为代表的物件,记录了农耕文明图腾的文字化。 拼音文字,游牧民族的弓马。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遭遇农耕民族的时候,展示了天生的侵略性,连文字也不放过。游牧民族频繁的流动,导致文明的传承大多依靠部族祭祀的传唱和牧民的歌声,于是他们借助农耕民族创造的文字来记录语音,经过筛选、精简、融合,逐渐形成了表音文字。 通过几千年的农牧征伐,表音文字展现了自身强大的传播、吞噬和再生能力,很多农耕民族的文字都在战争中被其消化吸收。相较文字而言,更复杂的图腾反而因此幸存,最后在征服者手中发展成了花样繁多的家族徽章(纹章)文化,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专门管理徽章的官方机构。 形成:旗帜和徽章 虽然因为东西方文字的差异,导致图腾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但两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交叉,图腾的进化结果有异也有同。比如雕塑,宗教题材在东西方不约而同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但在表现形式上,又有写实与写意的差别。 当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都走上巅峰,也就是遇到瓶颈,二者间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全面战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双方所举起的旗帜,尤其是扛起的国徽,忠实记录了图腾的第二次进化。 造纸术:科举制的基础。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战争走向高潮,又因为秦朝一统天下,达到了第一个顶峰,车同轨、书同文,图腾再次简化变成了文字。然后在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让农耕文明再一次得以壮大,更因为造纸术的早早出现得以固化在书籍上。 秦汉以降,每一次王朝更替,每一次南北战争,每一次农民起义,代表中原的旗帜上通常只有一个汉字,代表国号、封号或者姓。而徽章,在高度中央集权的社会,仅为帝王垄断,士族不敢有,平民不必有。 族徽:贵族阶层的象征。在西方,游牧民族以部族式的统治,延续了几千年的奴隶制社会。然后,又从部族进化为城邦,城邦进化为联邦,联邦进化为分封制大背景下的君主立宪制。每一次统治方式的进化,对应着无数面旗帜的消亡和诞生,对应着新的贵族姓氏和家族徽章。 这些城邦旗帜或家族徽章,图文相辅,图腾逐渐抽象化,文字艺术化。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哲学、美学、文学、工业、天文地理、艺术等得到了天翻地覆的发展,并第一次在历史上比肩东方,个别领域超越同期的中国。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开始全面超越东方,尤其是在工业和航海领域,体现在旗帜和徽章上,融入了诸如剑盾、权杖、船舵、星座等工业文明元素。而且政府鼓励贵族殖民冒险,鼓励平民征服海洋和位置大陆,直接导致拥有徽章的群体逐渐从贵族扩大到平民。 不可否认,战争既践踏文明,又促进文明。两次世界大战,是工业文明发出的世界宣告。战后,在明面上,秩序由战胜国制定,但实质上,世界的话语权仍然由战争发起国和主动参战国掌控,胜者惨胜,败者不败,隔岸观火者得益。唯一让这些战争主导者没有意料到的是,工业文明还未发展到顶峰,网络时代突然到来,地球村让世界变成了利益共同体,政权上的争夺被迫演变成商业上的竞争。 发展:企业Logo的名与形 农业工业化,牧业海洋化,工业信息化,这三者又不约而同地商业化。商业化在法律上有一个世界通用的标准,注册商标。在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几十年里,图腾完成了第三次进化,演变成图文一体的企业Logo。 Logo:图文融合的商业文明。Logo与商标不是简单地包含关系,一个企业只有一个Logo,因为一个企业只有一个企业名。但是一个企业可能会有好几个品牌,每个品牌对应一个商标,也有的企业直接将Logo作为所有品牌的商标。所以,一个Logo的价值,甚至与企业固定资产相提并论。 Logo的组成有四大要素,字、形、色和布局。字不外乎数字与文字,形不外乎点、线、面,色彩不外乎光与影,布局不外乎方与圆。但是一个Logo里,最重要的是文字和图形(纯文字的Logo字体即图形),文字主要表音,图形主要表象,两者合二为一,用以表意。 那么,如何将企业品牌理念浓缩到一个Logo符号里面,再反过来赋予这些符号某种特殊的意义,考验的不仅仅是美学造诣,更多的是文化融合。 宗申:名即是命,形即是运。在中国,企业商标注册起步太晚,跟在西方企业后面亦步亦趋,导致很多全球通用的文字、图案、符号被抢注。尤其是在Logo的主流表现形式符号化之后,形与意俱好的Logo越来越少,山寨越来越多。比如在汽车制造领域,Logo设计出现了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在车标上,有江淮向奔驰和克莱斯勒致敬,有五菱模仿三菱,有长安调侃讴歌;在车名上,陆风打了路虎的擦边球,宝骏与宝马貌似近亲,五菱与三菱或许有碰瓷的嫌疑,海马是海南马自达的简称还是解释成鲲鹏标的海马? 不可否认,很多创新都是从模仿起步,也不乏堅持自主创新的企业。 事情得从1992年讲起,那一年之后,重庆有了摩都之名:左宗申创建了宗申,涂建华创建了隆鑫,尹明善创建了力帆,嘉陵集团改组,建设摩托成立…… 那么,为何唯有左宗申创立的公司,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众人皆知,左宗申曾是一名摩托车修理师傅,在修过的摩托车中,让他最为佩服的是本田。正如那个年代中国人接触到的洋品牌一样,美国的福特、林肯、哈雷戴维森,英国的宾利,日本的丰田、本田、雅马哈、铃木等,大多都是以创始人的名字命名。在那个民族工业不振的年代,左宗申放言,要打造中国的本田,这也是为什么他将自己的名字铭刻在宗申集团的"身份证"上。宗申的Logo图形部分,也选择了zongshen首字母ZS交叉,变形成一双飞翔的翅膀。 这是他的名,也是他的命。 企业"走出去",译名不易。纵观改革开放后中国本土品牌的二十余年的取名史,经历了漫长却风云变幻的进阶之路:汉字到拼音,简化字到繁体字,拼音到英文,中文翻译成英文后反译成中文,不一而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在于特殊历史条件下文化的极度自卑。一方面,企业想让消费者认为这是一个洋品牌,满足国人的崇洋思想,读起来越拗口越好。另一方面,洋名取来是给外国人读的,企业期待有朝一日走出去,成为外国人眼中的本土品牌。 而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后的取名之路,却顺利得多。除了外企本身的雄厚实力,还得益于汉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所以,当Mercedes-Benz翻译成奔驰,BMW翻译成宝马,Hummer翻译成悍马,Land rover翻译成路虎,我们会觉得这些译名简直是为之量身定做。当然也有很多直译品牌在中国畅通无阻,诸如兰博基尼、保时捷、雷克萨斯、福特等,因为他们背后靠着的是强大的国家,名动一方的企业霸主,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音译更符合他们独特的身份。 从重庆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简简单单的14个字,概括了宗申品牌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但是,这14个字的背后,包含了太多围追堵截,包含了太多拼刺冲杀。这20年间,宗申见过了太多的兴衰起落,不少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路上折戟沉沙,也有不少国外品牌在打入中国的道路上出师未捷。然而我们看见的,记得的,都是成功的品牌。这些成功,有一部分功劳直接归功于品牌的Logo,准确的说,是该品牌在异国他乡的译名。 文化自信:企业取名是个技术活。万事都有例外,国内品牌也有英文名字取得让人拍手叫好的,如格力(gree),美的(midea),联想(lenovo)、方正(Founder)等。更有用汉语拼音走向世界的,如华为(huawei)、百度(baidu)、海尔(haier)等。他们没有去刻意将就、曲意迎合,他们也没有我行我素,而是入乡随俗,不方便用汉字的时候就用拼音代替。 为什么?因为这些企业足够强大,也因为中国崛起。更何况,《汉语拼音方案》中明文规定:拼音作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 说起《汉语拼音方案》,不得不提新文化运动初期,源自文化的恐慌和自疑,让包括鲁迅、胡适等在内的一批学者都曾呐喊:废除汉字。 无独有偶。今年3月,在"2016中国两岸三地语文教育发展论坛"上,又有学者再次提出:废除拼音。 如果说,"废除汉字"是激进的反传统,那么 "废除拼音"则可以说是激进的"反现代"。至于是否废除,这里姑且不做讨论,时间会给出答案。 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现象看出端倪。高考科目中,英语分数比重一度超越语文,英语补习班遍地开花,蔚为壮观。而今,教育部颁布新的法令,语文和英语的分数比重有了彻底的转变,这未尝不是"拨乱反正"。 还记得初学英语时,用汉字标注英文的读音,后来才知道,老外学汉语的时候,何尝不是在用英语来标注汉字的读法?只能说,直音这种注音方法被活用了。后来,又有爆红网络的"if you do not leave me,we will die together",让国人再次领略了汉语之美、国学之美。 话题回到前面说的文化上来。以企业界捕捉商机的敏感度,从接收到这个信号到变成行动,转瞬之间。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文化差异,如何融入当地的风俗文化,如何传播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名和Logo是第一印象。 蜕变:图腾返璞归真的征兆 细想一下,身边凡是与网络有关的企业,俨然上演了一部《动物世界》,百度的熊,腾讯的企鹅,搜狐的狐狸,UC的松鼠,迅雷的蜂鸟,去哪儿的骆驼,携程的海豚等。这些企业有一个共性,Logo和吉祥物并列呈现,这可以视为图腾的第四次进化,返祖。 如果说企业Logo的符号化,是品牌文化的抽象化,那么品牌吉祥物的拟人化,就是品牌文化的具象化。这句话读起来比较拗口,下面就用国内三大电商天猫、京东、苏宁易购来举例说明。 天猫(Tmall),从淘宝网剥离,由淘宝商城更名而来。天猫从更名到新Logo发布会,最吸引眼球的其实是它的吉祥物,那只黑白分明、头大身小的抽象猫,据传源自新版100元人民币中的跪拜猫图案。我们可以妄加猜测,这个网络事件就是由天猫策划的。 再来说京东(JD),在看到天猫推出了自己的吉祥物以后,京东也立马有了大动作,选了一只金属小狗作为自己的吉祥物。广大网友眼中的猫狗大战,一触即发,针锋相对,一点没弱了气势。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揣测一下,京东究竟是看中了狗代表的忠诚体贴,还是选中了Dog的首字母,亦或纯属是你有招财猫我有旺财狗的意气使然? 最后说苏宁易购(SUNING),相较于天猫和京东,苏宁起步较晚,但是它的吉祥物却是一只霸气侧漏又不失可爱的狮子,选择百兽之王作为吉祥物,带有浓浓的挑衅意味。至于瑞星杀毒软件的小狮子会不会与之来一场狮王较量,国美在线的老虎会不会也来插一脚,就不得而知了。 相比互联网企业,汽车界则热衷追逐一些大型动物。像法拉利、保时捷的马,兰博基尼的牛,捷豹的豹子以及标致的狮子,马自达的海鸥。这些生物代表着速度、力量和刺激。消费者在驾驶车辆、感受速度的同时,能够体会到征服驾驭这些凶猛动物的快感。 在含蓄沉默的企业Logo身侧,新设拟人化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吉祥物,用来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将企业的文化悄然融入在这些可以接近、可以把玩的手办、玩偶等周边产品中。 吉祥物何尝不是图腾,Logo 何尝不是一种信仰,你所在的企业有吉祥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