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佛经里有句话: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你所看到的一切,并非是世界的本身。 ——而是经你的认知,重新结构过的。 (02) 有几个老同学,毕业后无问西东,各自谋生,多年未曾见面。 终于取得联系,相约在一家菜馆,聚会叙旧。 到了时间,大家陆续赶到,看着一张张被岁月摧残的容颜,无不感慨万千。 感慨之后,进菜馆落座。 服务生,拿菜单来,这个不要,这个不要……剩下来的,统统给我们上来。今天我们要回到从前,一醉方休! 服务生:不好意稀先桑,你们点的菜,统统没有。 ……没有?这怎么可能? 完全有可能。服务生解释:厨师下班了,所以……你懂得。 厨师下班?开什么玩笑?你是开菜馆的!厨师下班,让客人怎么办? 服务生:爱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们还有二十分钟关门。如果先桑们一定要吃,建议换家餐馆。 不是你们这里……怎么可以这样……聚会的同学们,全都懵圈了。 懵圈也没办法,人家服务生已经开始清理打扫,大家只能悻悻而出。 (03) 出了菜馆,第一个同学说话了: 唉,我吧,这辈子运气背透了。打工谋生吧,老板带着小姨子的男友卷钱跑了,撇下我们倒霉的员工,没得工资拿。创个业吧,合伙人卷走了我的本钱,捎带脚还拐跑了我老婆。唉,论倒霉没人能和我比,就寻思蹭发达了的老同学们一顿饭……可是你们看看,居然连菜馆都不招待,你们说我咋就这么背涅? 是啊是啊,同学们有口无心的回应着,心里不以为然: 餐馆不接待,又不是针对他一个人,干吗要把事情怪到自己头上? (04) 第一个同学说完之后,第二个同学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同学,这不是你的错,是这家菜馆,自己活腻歪了。 你们大家说说,就这么家破菜馆,没特色没招牌,我们来到这家,不就是图个方便吗?可你瞧服务生那张脸,就象是两百年没洗过的臭袜子,这哪是服务行业该有的脸色?告你们说,这家菜馆再这么经营下去,用不了多久,菜馆老板就得在街头讨饭吃。 有可能,有可能。同学们纷纷点头,心里说:拜托大哥,你以为你是谁?人家菜馆只要门脸在这儿,地球上60多亿的人来来往往,还差你们这几头蒜? 就算是给你脸色看,你也没咒念。 (05) 第二个同学说完,第三个同学走过来,仔细的打量着菜馆的门脸,沉吟道: 大家注意到没有? 这家菜馆,以前还到处拉生意,为了赚钱忙不停。但现在他们突然变得高冷起来,何以如此? 这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以前,大家处于贫穷阶段,穷怕了,一心只想挣钱。为挣钱豁出去身体,豁出去时间,挣多少钱也感觉不够,心里始终缺乏安全感。 但现在,人们处在富足阶段的时间久了,匮乏感就消失了。 考虑的不仅仅是赚钱,还要休闲、娱乐,享受生命的馈赠。 有道理,有道理,同学们纷纷点头,心里却在说:拜托兄弟,你都毕业这么多年了,要不要还是这么学究气?格局再大点不好吗? (06) 第四个同学走过来,说: 说消费观念转变,这肯定是没错的。但是,你们考虑过老板的心思没有? 老板肯定是希望厨师继续加班工作的,菜馆是老板的资产,最好24小时连轴转,给老板不停的赚钱,这样才符合老板的心愿。 然鹅,老板不能够任性,厨师说下班就下班,这说明什么? 说明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了拐点。 就业市场,从资方转向了劳方。劳动力越来越值钱,资本家在市场面前,不得不低下他那油腻而肥胖的头。 大家纷纷点头:此言有理,有理……心里却在说:叶落而知天下秋。这位兄台的认知,比前面那几位稍微的高出那么一点点。 但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学术派。写篇论文可以,实用化不足。 还能再向前一步吗? (07) 第五个同学过来说: 别以为你劳动者的身价高了,就扬眉吐气了。 劳动力市场出现拐点,最发愁的其实不是资本家,而是劳动者。 你值钱了,变得昂贵了,资方就买不起了。 资本比人聪明。 你的价格太贵,自然会去寻找便宜的替代品。 这就意味着,如北上广这类的大城市,竞争会日趋激烈。聪明的资本会转战二三线城市,或是直奔东南亚市场。 大家纷纷点头:没错没错……心里却说,分析到这一层,已经进入到了实用领域。但是,还能更具体些吗? (08) 第六个同学走过来,说: 其实呢,转向二三线城市及东南亚的资本,只是劳动密集型的旧式思维。 既然资本比人聪明,那么它一定比人更快一步的转型。 所以资本会关注新出现的休闲文化市场,如果你留心新闻,就会看到影视娱乐行业,越来越火了。 对头对头。大家纷纷点头,心里却说:这个认知操作,可以说非常实际化了,可还能有点前瞻意识吗? (09) 第七个同学走过来,说: 只关注旧有的产业,这不是资本思维。 资本思维,会发现劳动力拐点所带来的国家管控难题。 会出现许多法律所未曾覆盖的新产品、新市场。当你听说一件比较新奇的事物时,一定是人家的最火爆的行情已经过去,你可以选择进入,也可以选择等待,但无论如何,你都需要支付市场进入许可。 想要赚钱,想要自由,就一定找到新兴市场,而且快人一步,才会有机会。 同学们都不再说话,心里却在想:话是说得漂亮,可那个能够为我们带来财富的新市场,究竟在哪里? (10) 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菜馆不营业,第一个同学看到委屈,第二个同学看到愤怒,第三个同学看到现象。第四个同学看到原因。第五个同学看到变化,第六个同学看到机会,第七个同学看到的是规律。 同样的际遇,不同的认知。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这样拉开了。 (11) 我们知道认知会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但又该如何应用这个道理涅? 举个例子,有个男孩向女孩求爱:嫁给偶,好咯? 女孩:去死……不是,你系个好银,但咱俩不合适。人家想找个年龄大一些、成熟稳重、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帅哥。 听了这个回答,如果你: ——怪爷娘把自己生得太丑,这是抱怨型。 ——恨女孩嫌贫爱富,这是愤怒型。 ——懂得应用认知法则的 (12)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里说的心,不是你的心。 心,是世界的本质,是真理本身。 识,就是我们的认知。 这个世界,有现象,有原因,有变化,有机会,有规律。 我们受到的教育,读到的书,可以知道此前的现象与原因,但书本无法告诉你还未发生的变化,更不能告诉你还未出现的机会——但如果你的认知,穿透到规律层,那么你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落伍。 怕只怕,由任自己的认知,停留在原始的条件反射区。遇事只有情绪,而且错把情绪当认知。这时候的人就会异常的固执,所有的道理和道路,明明白白摆在他面前,可他执意的抬杠到底,这又是何必? 所以佛家说:回头是岸。 ——就是让你的思维,从怨天怼地的情绪化中走出,走向对规律的认知。 聪明的人,会认真听人说话。对方的话有价值,就用心学习。对方的话不入自己的耳,也要找找是不是自己的认知不足。 那就让我们做个聪明人吧,别再满腹幽怨,抱怨委屈。你生下来就衣食无缺,却未曾为此付出过什么,凭什么委屈?别再满腔悲愤,世界未曾亏欠于你,哪来的那么大怒火?让自己的认知走出情绪,穿过表象,寻找原因,看到变化,明晰机会,发现规律。就这样一直向前,你的心会越来越惬意。如古人所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只有当你感受到快乐与欣喜,那才是真正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