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读书,读书好难,多太多数没用。但是如果你出生在古代,特别是宋朝,你就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为宋朝是读书氛围最浓重的朝代,宋代的读书风气和高雅境界,今人看来,是很难企及的。 宋人之高雅 宋代学者赵季仁就曾期待说:"某平生有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 名流欧阳修也曾感叹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可见,在读书之风盛行的宋代,有许多读书人期待读书,爱好读书,并以终身勤奋苦读为乐,以读尽天下好书为荣。 南宋著名学者、目录学家尤袤,对读书的爱好可谓更加高尚与典型。《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李焘就曾称赞他说:"延之于书靡不观,观书靡不记。每公退,则闭戸谢客,日记手抄若干古书。其子弟及诸女亦抄书。一日,谓子曰: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意思是说,他每天都要读书,而且肯定要做笔记。而且尤先生,教导自己的儿女,饥饿的时候读书可以当肉,寒冷的时候可以当暖裘大衣,孤单寂寞的时候可以当朋友,忧郁的时候读书甚至都可以欣赏到交响乐。 书坊兴起 但是,宋人这么爱书,肯定也是因为能看到很好的书,就像而且得到好书的途径也多。 因为宋代的出版和藏书都很发达。图书出版这个暴利行业,怎么会被机智地古人放过! 美国史学家亨利·查尔斯·李亚在其《基督教中圣职人员的独身史》一书中指出:"印刷术的发明使只受过一丁点教育的人,都可以读懂神圣的经典,供其求知和解说,使思想家和革新家能够吸引读者,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到遥远的地区。宋朝正是此一意义上人类历史上这一知识普遍得以传播时代的开创者和实现者。 宋朝初期出版管理比较放松,然后越往后发展,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宋朝的出版政策中限制的成分逐渐多了起来,国家干预的力度比起宋初加大了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政府已经注意到非法出版的危害,并且采取了许多的手段限制和打击非法出版。在当时,图书出版具有丰厚的利润。据推算,宋代刻印图书利润平均达78%。简直暴利!如此丰厚的利润,必然诱使更多的人从事出版。在追逐高额利润的过程中,一些书商唯利是图,盗版翻印其它书商出版的图书,这就难免造成一些低劣的本子在市场上流行。尤其是在福建麻沙一带的书坊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我们现在翻阅古书,各种版本真伪难辨,很大程度上要归罪于宋代开始那些奸诈的书商。 宋代的出版政策 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是行伍出身,为了防止再发生类似于黄袍加身那样的事件,也为了巩固新成立的宋朝政权。 自太祖皇帝时宋朝就就有重文轻武的政策。建国之初,宋太祖就确立了"文德政治" ,以"作相须读书人" 为国策。这个国策可了不得了。这下子,读书人肯定要削尖了脑袋往上读啊。 同时,作为文化领域之一的出版,自然也在朝廷关注之列。 从北宋中后期开始 , 宋朝政府加大了对图书出版的管理。出版政策逐渐体现出严格的倾向。同时国家干预出版的力度逐渐加大,打击非法出版活动,对合法出版物有了一定的保护政策。 不仅政府如此,民间印书机构也出现了相应的出版保护措施,牌记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牌记就是印在书籍开始几页,用以介绍书籍出版刊刻单位的简单说明。就是告诉别人,这书是我家刊的啊,以后要买就买我家的书,我家书最好,认准我家书。这反映了古代人版权意识的觉醒。所以啊,没有人会砸自己招牌,自然是要提高自己的刊刻质量,给读者提供最好的阅读体验。 比如,古代有一种版本的书,竖排,一列从上到下,只有九个字。我们给的评价是:字大如钱。是的,就是和铜板那么大的字。因为是蜀地出版社出版的,所以叫蜀大字本。看这个名字,就有种莫名的霸气,有没有。这种书,早二十年看到,大家也不会近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