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公司签订了非洲赞比亚一工程项目总包,在由谁担任项目经理的问题上,领导层产生分歧,人选主要集中在A君和B君二人身上。二人均具备项目经理职业素质基本条件,且各有千秋:A君虽毕业于名牌大学理工科,但却无大型项目经理人的工作经历;B君虽有担任过项目经理的经历,但其只有专科学历,且其就读的大学也是名不见经传。领导层为此各执己见、相持不下。这一幕,令笔者想起小时候看过的豫剧《穆桂英挂帅》,此情此景与当年穆桂英挂帅时颇多相似—— 是时,杨延昭三次败于萧天佐,一时间朝廷上下无人能与之相匹敌。于是,杨府"老祖宗"佘太君欲起用穆桂英为帅,但又怕过不了"上级审查"这一关。难怪佘太君担忧,穆桂英确实缺少"硬件条件":其一,穆桂英乃一介女流,自古以来女子挂帅史无前例,难免令人对其有"难当大任"之虑;其二,名不正言不顺,她既不掌握系统的军事理论,又未经过正规军事院校培训,草寇出身,根不正苗不红,难登大雅之堂;其三,穆桂英的本事,人们只是听过却没见过,缺乏说服力;其四,穆桂英是佘太君的孙媳,有"举亲"之嫌。 为能在皇帝面前成功举荐穆桂英,佘太君事前做了不少工作: 首先,她组织了一次模拟演练,给穆桂英制造了一个展示自己真才实学的机会,让那些对其抱有怀疑态度的人消除疑虑。在演练总结会上,佘太君对众位杨家将道:"你们个个熟读兵书战策,都是将才,但唯独穆桂英能将兵书战策灵活应用,却是帅才。"对穆桂英的实战能力给予了极高评价。通过这次演练,既消除了管理层的意见分歧,又形成了认识上的统一。 其后,在报批前做好铺垫工作。佘太君在将穆桂英引荐给皇帝之前,事先与威望极高的八王爷进行了沟通,并请八王爷在皇帝面前为穆桂英据理力争。果然,当文武群臣对穆桂英挂帅一事群起反对时,八王爷挺身而出亮明观点。 有了八王爷的"力挺",穆桂英虽未一步到位执掌帅印,但却成了杨延昭的贴身助理。不料此时杨延昭中风,随着战况吃紧,穆桂英顺理成章地执掌帅印。此时,佘太君又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召开家族会议,强调无论长幼,战场上都要"唯穆桂英命令是从",再次确认了穆桂英的"项目经理人"身份。而穆桂英接掌帅印后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为了不影响战斗,她忍痛打掉腹中胎儿,表现得异常决绝。 从穆桂英挂帅的整个过程来看,很多做法值得我们现代企业借鉴: 第一,起用新人时,举荐人至关重要。时下流行这样一段话:"人生要有四行——自己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一定得行、身体得行。"当初,穆桂英能率穆柯寨"杂牌军"抵挡住杨家将的"正规部队",若是没两把"刷子"肯定不行,可见穆桂英确实"自己行"。而作为举荐人的佘太君,连皇帝对她也要忌惮三分,自然也是个重量级人物。八王爷在庭辩时就说,"我没见过穆桂英的本事,但是杨家人才济济,佘太君唯推荐穆桂英,可见穆桂英才能不一般。"怎样?不管你有多能耐,一定要有人"说你行"才行;另外,就因为穆桂英的举荐人是佘太君,八王爷就敢拍着胸脯为其担保,所以说,举荐人也"一定要行"。最后就是"身体行",这主要是指要有健康的体魄,穆桂英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忍痛打掉腹中胎儿。 第二,英雄莫问出处。如今在校园招聘时,许多企业人力资源专员习惯于刨根问底,从应聘者的学历、学校、成绩,到获得奖励、荣誉等等,不一而足。这本无可非议,但如果社会招聘也对应聘者出身紧盯不放,那可真就是连古人都不如了。严格来说,社会招聘看重的是经验而不是学历、院校,用人侧重点不同,招聘时筛选过程也需因地制宜地做出相应调整。 第三,骑上马,送一程。新官上任初始,难以服众的事常会发生。此时,老领导就要做好辅导员,当好参谋长。既要让新人放手去工作,又要帮其掌握好方向。其实,老领导就像风筝线,新干部则如高飞的风筝,风筝升空后可自由飞翔,但仍要可控制、可调整才好,使其不至于迷失方向。 第四,建立责任倒查制度。古代讲究连坐,一人犯法,其家属、亲友、邻里等都要连带受罚。这种制度在现代企业中可供借鉴,现在很多企业实行"师徒帮带制度",最应遵循"一荣俱荣、一辱俱辱"原则,唯其如此,师徒帮带制度才能加强员工间的责任意识,使"帮带"不至只流于表面形式。此外,对那些为公司推荐员工、干部的人,既应提供奖励,也应要求其承担一定的责任。 最后,举贤到底该不该避亲?《吕氏春秋》有这样一则故事:晋平公在位时,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于是晋平公请大夫祁黄羊推荐。祁黄羊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晋平公问他:"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荐军中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孔子称赞祁黄羊:"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可谓公",就是说只要是出于公心,举荐亲人也并无不可。 如此,我们再回过头去看A君与B君的任职之争,到底谁能挂帅项目经理人?结果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