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新闻,可以让你一夜长大。 唐先生,孩子读小学,刚8岁。 忽然有一天,班主任给唐先生发送了段视频。 打开一看,唐先生惊呆了。 视频中,自家孩子,正当众被老师逼问,承认自己拿了别人的东西。 班主任告诉唐先生:你家孩子因为偷东西,已被处罚,希望家长到学校聊聊。 唐先生立即打电话问孩子。 孩子称,他根本没偷东西,只是看一个同学的笔很好看,就拿起来看了看,没有拿走也没有离开同学的课桌,但马上有同学报告老师,说他偷东西。而他之所以在老师逼迫下承认,因为不承认的话,就会挨打。 唐先生认为,自家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于跟老师交流,也很少跟父母交流,但此前从未有过偷盗行为。而老师在课堂上公开逼问,极不妥当。 于是唐先生再电话老师,问此事是否经过校方调查。 班主任回答:我说的就是事实,很多同学都指认你家孩子拿东西,现在小孩太狡滑了,在学校说一套,回家又是一套,就是为了防止你家孩子变卦,才特意录了这段视频。 (02) 孩子妈妈火速赶往学校,对班主任说:看了视频觉得很心痛。询问老师为何要让孩子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公开认错? 班主任怒了:你这样说话,那我们就没有沟通的必要了。 不谈了。 唐先生再电话班主任。 还没说几句,也被老师拉黑。 (03) 唐先生再仔细看视频,发现孩子面对老师的逼问,有过辨解,说自己只是好奇拿起来看了一下。但老师根本不听,强行认定孩子偷东西。 唐先生认为,这样公开审问小孩,并且录制招供视频,不妥当。 可老师已经拉黑了他。 无法沟通。 只能……上网发贴了。 贴子发出,麻烦来了。 (04) 唐先生上网发贴,披露此事。 第一个不乐意的,是孩子同学的家长们。 有家长认为,唐先生如此大张旗鼓追究此事,万一导致班主任被调离,会影响自家孩子的学业,因此展开车轮战术,劝唐先生息事宁人。 ——估计唐先生做梦也想不到,为自家孩子讨取点小小公道,竟然开罪于其它学生家长。 (05) 校方出面,说班主任已经认识到,没有证据就说孩子偷了东西,过于草率。班主任愿就此事向唐先生道歉。 ——可事实上这个道歉根本不存在。 唐先生等来的,先是孩子在班里被其它孩子打,踹了几脚。 接下来班主任电话,称她打算把唐先生的孩子,调到单人独桌,特殊照顾。 唐先生当时就惊呆了。 只能再去找校方谈。 可是校方说:人家老师正在气头上,等过几天老师的气消了,才能好好谈。 这时候,此事已经成为新闻,记者介入,采访教育局。 教育局的回答,让记者大吃一惊。 (06) 教育局监督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回答记者说:此事调查已经结束,学校确定孩子拿了东西。老师录制视频固然不对,但学校已经批评了老师,并让老师对家长赔礼道歉。而且视频没有外传,并不是件大事,毕竟没有造成什么危害。 记者问,校方是否会就此事,对学生进行心理安抚? 工作人员反问:这个需要什么安抚?你觉得对孩子有好大的伤害啊?多大点事啊? 记者:家长认为没有证据,证明自家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 工作人员回答:就算没拿东西,就算老师冤枉他了,又有多大事啊?我们老师有必要冤枉他嘛?其它同学有必要冤枉他嘛? ……面对这种情形,唐先生还能说什么? (07) 孩子,是父母的软肋。 多么强硬强势的父母,当遇到孩子的问题,瞬间变得脆弱可怜,不堪一击。 这或是唐先生上网发贴的原因吧? 他想保护孩子。 想做个好父母。 可是难。真的难,太难了。 ——他面对的,是晦涩的世相人心。 (08) 唐先生的孩子,到底有没有偷东西? 这其实不是事件的重点。 重点是,唐先生的孩子不常和老师交流,也很少与父母交流——事实上,这孩子也极少跟同学们交流。 他是个孤僻的孩子。 孤僻的孩子,更易于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害怕这个世界,躲藏在自己心里。他也许有过不俭点行为,也许没有——但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不知如何才能让别人接受他,喜欢他。 与人相处,对这类型的孩子来说,意味着痛苦与折磨。 对别人来说也同样。 ——所以唐先生的孩子会遭同学的举报,被同学打,被当众逼迫承认是小偷。就是因为这种社会心理。 同样是这种社会心理,导致了事件发生后,涉事各方的奇怪态度。 (09) 当一件事情发生时,人们在想些什么? 当唐先生试图为孩子讨取公道时,或许他以为自己会得到支持。 ——但事实上,根本没人关心他,或他的孩子! ——人们关心的,是自己的感受! 所以同学家长,第一个出来阻止唐先生。在唐先生眼里,班主任是个不公正对待自己孩子的人——但对你的不公正,必然意味着对别人的偏袒。 所以校方更关心班主任的情绪,说出来班主任"正在气头上"的这类话。 所以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会说:就算没拿东西,就算老师冤枉他了,又有多大事啊? ——只是不愿意,为了你的公道,承担成本代价。 (10)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做个好人就这么难? 其实,做个强大的好人,一点也不难。 ——难就难在,做个孤弱的好人,真的太难了。 这个世界,人际距离与关系,时刻在调整之中。强大者无人敢于凌犯,拥有自由舒适的空间。而孤弱者总是难免遭受挤兑,一如校园里那些孤僻的孩子,只因为不合群,就会面临欺凌伤害。 有人希望与世无争——却忘记了,你不与世争,但世偏偏要与你争。 因为你弱。 一旦沦为弱者,维权的代价就会变得异常高昂。比如说唐先生这里,他要维护孩子,竟然面临着家长、校方与教育口的三方合围——让人相信这所有人都是坏人,实在太难了。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面对弱者的公义,每个人都会选择成本最优方案。让人义无反顾的站出来,支付高昂的生存成本替你维权,这是武侠小说,不是现实。 现实就是——为父母者,你需要智慧,保护孩子和自己的利益。 (11) 那么,唐先生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呢?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最优的方案,是上兵伐谋。 引导孩子走出孤僻,养成反抗精神。这需要父母多读几本闲书,懂点教育心理,认知明犀而强大,能够自如应对人生挑战,拥有着经济与心灵的双重自由。 只有这样的父母,才能引导孩子开阔视野,树立高远人生目标,开朗而阳光。不会让自己陷入到孤弱之地,更不会遭遇不公。 如不然,就是其次伐交。 就是父母主动与学校、与老师经常性沟通,甚至建立起私人情谊。这样的话,纵然是孩子孤僻,老师也会多加照拂。 再下之,是其次伐兵。 父母要保护受了委屈的孩子,通过此事就应该知道,你的公义往往会牵扯到别人的利益。所以做事要多方考虑,思时圆,行时方——至少你能够在家长圈里获得同盟,才有把握做这件事。 最后是其下攻城。 就是如唐先生这种,真刀真枪干上了。但你需要知道维权的基本途径,舆论的热度只是一时,而父母与孩子相偕走过艰难,获得共同成长的机缘,才是永远。 为父母者,我们应该选择哪个方案呢? (12)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 ——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我们和其它人一样,是那么的脆弱,渺小。 任何有形或无形的压力,都会让我们的心,破碎不堪。 经历了那么多的疼,那么多的伤。我们的心,渐渐磨成老茧,岁月积沉,风化成石。对这世界的感受,越来越冷漠。 但我们永远也不接受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不能因为我们弱小,就横遭伤害。 所以我们要学习保护自己,学习着强大,学习着获得反抗精神。 面对一切不喜欢的,面对那些横加于我们头上的不实指责,简单的回答一句:不是这样。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心里有多少恐惧,你如何逃避,这些都会在孩子身上重现。勇敢的面对自己,说一声:不喜欢这种孤弱的人生!不喜欢,这样持续而无益的逃避!或许呼唤只有一声,最嘹亮的,恰恰是心灵深处的永恒与寂静。无论成长途中有多少伤害和阴影,但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就从现在开始,明犀认知,强大自我,时犹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