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住在大城市,城市的公园里,道路两旁的花池中,小区的绿地上,栽种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有月季、牡丹、玫瑰、菊花、美人蕉、鸡冠花。还有矮一些的串红、黄金仔、蝴蝶花、玉美人等等,这些花名气大,颜值高。不少还被选定为市花。然而,看多了,看惯了,时间久了,就少了些新鲜感,甚至有点儿腻了。而乡间的那些野花则时常在我脑中闪现。 在儿时的记忆中,乡间的野花说不上有多少种类,野花的名称各地有各地的叫法。我家乡常见的野花有荠荠菜,薄薄丁,狗儿秧,猫儿头,蜜罐花,银银菜,马风菜等等。而它们的学名则为荠菜,蒲公英,打碗花,猫眼花,地黄,紫花地丁,马齿菜。野花,之所以称之为野花,是因为它们不须人们去栽种,也不须浇水施肥和管理,而是自然天成。 初春,天暖咋寒,大地还在朦胧的睡意中,野花伴着小草破土而出了,悄悄地,淡淡的,给大地抹上了一层绿。"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似有似无的绿,在告诉人们,春来了。"江南水暖鸭先知。"我不得不问自己,是水中的鸭还是地里的野花小草谁更先知春的到来呢?似乎又是在一夜间,遍地的野花绽放了。在河坡,在树林,在路边,在田间,呼呼啦啦一齐地开放了,铺天盖地。红的,黄的,紫的,粉的,白的,一片片,一片片,像五彩斑斓的地毯。你看那麦田里的荠菜花,一团团,一串串的小花儿,白中泛着淡淡的绿,真切,可爱;你看那河坡处的的蒲公英,在阳光下愈加的金光灿灿;你看那树林下的紫花地丁,紫色花儿瓣,粉白的花蕊,是那样的鲜艳靓目;你看那盘绕在麦杆上,草枝上的狗儿秧花,粉红的花边正十瓣,而花心处呈乳白色五星图案,真是奇妙至极! 野花虽没牡丹花那么雍容华贵,没荷花那么挺拔高洁,没玫瑰那么浓香四溢,没菊花那么妩媚娇柔。然而,野花那种原生态,纯天然的美,红花中透着紫,黄花中挂着绿,白花中有粉,紫花中涂墨的色泽,有着别样的艳丽与多彩。与牡丹之类的花相比毫不逊色。试想,如果把花儿比喻为女子,牡丹,月季,玫瑰,荷花之类的花如喻大家闺秀,而野花则是小家碧玉了。( 文章阅读网: ) 每年,我和家人到城郊踏春,赏秋,专门到河边,到田地里寻看野花。回来时,还要挖了几棵野菊栽在花盆里。感到亲切,别有一番情趣。 野花的可歌之处,在于它高尚的花品。它不像牡丹花之类的花卉那么娇气,需要人工管理,定期浇水,施肥。野花生命力顽强,具有很强的耐寒和抗旱性,经得住风雨的袭扰。对土质和阳光的适应性也极强。能在沙滩,荒漠,贫脊的土地上和树林里茁壮地生长,开花,结果。能在荆棘和杂草丛中展露它们的丽姿。在深秋时节依然有它的靓丽的身影。可以说,有点土壤就生根,给点阳光就灿烂。 野花的可赞之处,还在于它的低调处世和不求所取的奉献精神。它不像牡丹之类的花那么高雅,那么张扬。野花无论在什么地方,它总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生长。它不与百花争春,也不与它花争宠。野花的这些品德,不正像征勤劳,朴实,善良,勇敢的我国农民吗! 在我的记忆里,大多野花又都是野菜。野花盛开的时节,也是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野菜便成了人们节粮度荒的好食菜。我小时候就常常同小伙伴们下田里挖野菜。肥嫩的荠荠菜,或蒸吃,或做菜团团,清香爽口,既当主食又当菜,真的好吃极了。只可惜,现下只有去农家乐才能品尝到这样的美食了。 更为可贵的不少野花都是良好的中药材。根、茎、叶、花、果实都可入药。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有它们的档案材料。比如蒲公英,车前子,马齿菜,猪牙草等,对某些病就有很好的疗效。我小时候有时闹嗓子痛,母亲就从地里挖些蒲公英与白茅根一起熬水喝,果有奇效。 乡间的也花,是春的使者,是天地的精灵。也是故乡的一部分。想家乡时,就想到乡间的也花。那是我忘不掉的心中花。 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