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摘抄与书评,欢迎阅读点评!
  今天来分享《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书笔记,之前两天分享的内容只是针对一个方面,没有对整本书的框架进行分享,所以今天主要介绍这本书的脉络框架。
  我是在2011年11月看的这本书,而当时正值自己情感的低谷期,情绪一直失落了几个月,但是很恰巧地选择读了这本书(其实这本书我早就买了,就一直搁着没看),然后将信将疑地按照书上的方法一步一步做着,然后我的情绪也慢慢乐观起来,对情感的事情也慢慢看开,而且也借由那件事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心智模式。因此这本书在我心中占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它既是我学习心灵成长的启蒙书,也是启发我阅读的起点,因为从这次改变让我明白:可能有些书你现在买回来了,或是别人推荐给你了,你并没有去读,但当你生命中出现改变,出现困惑,出现迷茫时,它会恰当地出现在你眼前,然后给你启发,给你希望,并陪伴你走过一次次的蜕变,这便是阅读的"缘分"——就像旅行一样,你并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书,但是你总会在下一个转角,下一次阅读中遇到适合你的书,而且不会仅是一次"偶遇"而已。
  至今一年多时间里,我一共读了三遍这本书,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但是每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温暖、熟悉、亲切,仿佛和书中女主人公若菱每次去到老人的小屋一样,感觉像是回到了家。因此我认为这是一本有灵魂、有心灵的书,所以我也向身边的许多朋友推荐它甚至在朋友生日时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他们。另外现在张德芬老师时隔两年将在今年9月份推出新书《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现在当当和亚马逊预售(广告宣传一下,呵呵)
  整本书的内容我把它分为三个部分:提出疑惑、分析疑惑和解决疑惑。在书中一开始老人便提出了以下几个疑惑:
  1)我是谁?
  2)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3)什么是"真我"?
  4)我们为什么会失去与自我的联接,不断的远离自己?
  整本书的内容几乎都是围绕着这四个问题开展的,不过后面的内容则侧重于回答第四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前面三个问题偏哲学方向,回答起来比较难,容易给读者的感觉晦涩难懂,而且这本书重在实践操作,可以说是心灵修行的"入门手册"。
  在分析疑惑部分中,老人画出了一张图图,概括了我们失去自我,远离自我的四个原因: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的阻碍。
  1、身体的阻碍:
  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一种无以名之的不安全感和分离感,就变成了一种存在性的焦虑,成为了我们与自己的身体以及意识上的阻碍。因为在妈妈的肚子里,我们感觉和周围的一切都是合一的,而从出生开始,我们会发现,肚子饿了会得不到东西吃,得需要自己哭或引起父母亲的注意才能得到食物,慢慢地我们的意识开始诞生,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这个世界不再是一体的了。
  随着我们的发育成长,慢慢地会认为身体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拥有的物品,是由自己的意识支配,同时大多数人在年轻时期由于身体机能和恢复力良好,很少能感受到身体的不适和损耗,因此很少人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很少注意一些负面情绪的积累对身体的影响,除非当我们生病难受时才会去关注照顾自己,否则平时很少去关注甚至是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和感受。
  2、情绪的阻碍:
  我们每个人的情绪都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那些被否定、被压抑的情绪,像悲伤和恐惧,就滞留在我们的身体里,这些能力,就称为"痛苦之身"。这个痛苦之身在我们的身体里,是自成一格的一个能量场,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它以你产生的负面情绪作为食物,如果你不喂养它,它就会自己制造一些事端来产生它所需要的情绪来维生,长期喂养下来就形成一种"情绪模式"。回想一下,你在生活常感受到的情绪是什么呢?而且情绪,这种东西,你越排斥它,它就越不走,而且还会更强,毕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3、思想的阻碍:
  思想阻碍的形成比较,首先与家庭环境、父母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有关。比如,父母教育我们要勇敢、独立、聪明、能干、诚实、温柔等等,一旦我们表现出与之不符的特质,父母和身边的人便会指责和批评我们,使我们产生了痛苦和愧疚感,为了获得他们的赞扬和逃避这些情绪的困扰,我们会压抑这些特质,不让它们表现出来,并使自己变得更完美。但是这样只会让我们离真实的自己更远,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那些不被允许的特质就是我们自己的特质,长期的压抑它们只会使自己更加痛苦。(关于父母如何影响孩子的思想可以查看前天推送的文章---《父母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心智模式》,可通过查询历史消息查看)
  其次思想的阻碍也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比如,结束一段恋爱时,对方提出分手的理由是"性格不合","我配不上你"等等,这些理由在你眼里只能是对方的借口(实际上可能也是真正的理由,只是你没有觉察出来),只是真正的理由对方没有说出,于是你可能就会觉得是自身的原因---可能是自己不够好,才造成这段感情的结束,因此你在自己身上贴上了"不够好"的标签,然后在以后的恋爱当中不断去迎合对方的需求,不断的表现自己的最好的一面,却把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
  再者,思想也与个人的经历有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的不同,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看法,但是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面,大多带有片面性,这是偏见和误解的来源。比如,今天遇见一位同事,跟他说话就绷着一张脸,感觉对你很厌恶,恨不得你赶紧离开他。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有人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自己说错话了,有人则会认为是不是对方遇上了什么事,可能是家里出了问题,可能是被领导批评了,也可能是感情出现问题了。
  4。身份认同的阻碍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的不同的角色,而且每个人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都带着面具去生活,这是因为社会观念,传统观念要求我们这么做:面对父母,要做孝顺的儿女;面对领导,要做顺从的下属;面对子女,要做耐心和宽容的父母......这并不是说这些要求不好,只是我们没有必要迎合这些要求,迎合对方,因为我们不是完人,我们只是我们自己。
  其次对于财富、地位、荣耀、职务,许多人会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身份,代表自己。如果你问"你是谁?",他们的回答就反应了他们有多少的身份认同。比如有人说,"我是XXXX公司的CEO","我是一个千万富翁,有5套房,2套别墅、4辆跑车","我是李刚的儿子"…这些身份的认同会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会从我们身上消失,所以它们只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附属物,只是一个证明,并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
  为了冲破这四个方面的阻碍,书中的老人分别给出了行动措施:
  1、关注自己的身体,跟身体联接。
  关注你的身体情况,观察一些现在的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是紧张焦虑,坐立不安,还是兴奋,难以静下心来,或是平静安详,看着我的文章想睡觉了?观察一下你身体的哪个部位比较难受,隐隐作痛?观察一下你的呼吸是平稳的,还是局促的?......只要你关注你的身体,它就会回应你。而与自己身体联接的方法,可以看昨天推送的文章《让你的心平静下来》(可通过查询历史消息查看)。
  2、接纳情绪,臣服事实。
  负面的情绪往往和事情一同出现,并且是由事情激发。当你因为一件事情的出现,而让你产生负面的情绪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批判、不去评价、不去压抑,这个是比较难做到的。因为我们常常被情绪带走,然后不断产生负面的评价和思想,作用于自己活他人,产生级联效应,不断扩大。怎么做到不批判,不评价、不压抑呢?就是感受并经历那些负面情绪,然后当你心中产生各种负面言论时,不去顺从它们,延伸它们,就把它们当做是你不想接待但必须接待的人,然后让它们在你的心中滞留一段时间,到时候它们自己就会走了。有的人则把负面情绪当旧有,"看到"它们,就请他们到内心里坐坐,喝茶,然后就把它们凉在哪里,自己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去了,毫不受影响。
  而臣服事实,也是比较难做到的。所谓臣服就是接纳事情的本来模样,不管它多么不是你想要的,和你预期多么不符合,不管你多么不甘心,它是怎样就是怎样。或许你会想着通过某种办法去扭转事情的局面,但是你越是这么想,就越是无法接纳事实,到时候即使有办法,也会被你糟糕的状态,负面的情绪而搞砸的。
  3、用你的耐心和行动慢慢化解。
  思想上的阻碍是最难发现,也是最难解决的。因为一个人很难对自己的思想继续观察,除非你学会反思自己,学会定静观察自己。思想的阻碍常常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里,而且也与童年记忆有关。比如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事要求完美,并且要做到底,如果发现我做的不好,我就会失落和痛苦,觉得自己是一个Loser,而且一旦一件事无法完成或是看不到希望,我就会放弃。这样的模式来源于父母对我的严格要求,在小时候我只有把一件事做好了,他们才会表扬我,若是我做得不好,它们就会批评我,而如果我做得一般般,不好不坏,他们不会表扬我,只会要求我下次做得更好。所以为了获得他们的关注和表扬,我只能做得更好才可以。这样的思想长期下来就形成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
  发现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必须得回到生活中,回想一下,让你最痛苦的事情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共同点?为什么在面对这件事时,你会采取这种应对方式,而不是采取其他办法呢?然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你的思维方式,看看自己的应对模式和习惯,或许你就能找得到了。如果你实在找不到,那么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或相关专业人士。
  4、"你是谁?&"这是必须的吗?"
  身份的认同比较好找,可以从"你是谁?"这个问题入手。在纸上写下这个问题,然后回答,或是自问自答,看看自己怎么回答,也可以在给别人介绍自己时,你是怎么说的。
  而对于一个身份的扮演,比如好妈妈,好职工,好伴侣等等,你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必须的吗?"如果我不这样做,可能会造成什么问题和状况?""最糟糕的情况,我能接受吗?"如果你不必这样表现自己,那么我应该怎么做才比较像自己呢?
网站目录投稿:飞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