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建研究,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城市基层社会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聚集区,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聚集地。通过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及时了解和掌握城市居民的需求,拓宽居民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及时化解矛盾、积极解决困难。这对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我国政绩与政务公开的互动关系"这一课题具有研究价值且需要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本文以学术期刊网上对于"政绩和党建"的学术论文为主要参考,辅之以其他较有影响力的纸媒和网络,通过详实的资料归纳整理,对我国政绩与政务公开的互动关系做了较为深刻的研究和阐述,并力图有所创新。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党建 一般说来,党的建设是指党所从事的自我完善与自我改进的一切活动,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如果把广义的党务和党建放在一起比较,可看出两者是相互融合的,很难明确的区分开来,又都有对方所涵盖不了的内容。 (二)政绩 依据党内有关法规的规定,除依法依纪应当保密的事项外,积极主动地将党内事务的内容、程序、结果等向党内外予以公布,以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等民主权利并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不断增强党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先进性。 二、党建的重要性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 执政党的先进性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具有与其他政党相比较的先进性,取决于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于这种作用的认可程度。资产阶级政党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政党更是这样。"可见,先进性对政党至关重要,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执政的根本问题。为切实解决新世纪新阶段党在先进性问题上遇到的各种挑战,完成我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借鉴世界政党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二)提高社会应变能力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际事务复杂多样,能否积极的应对恰当的处理,关系到执政党的外在形象,关系到执政党对形势的判断和战略的调整,关系到国家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作用。在信息时代三股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政府都加紧开展电子政务,与此同时各国政党也加快了党建的步伐,以扩大自己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吸引力、组织力,更好的满足自己执政或是政党活动事务的要求。 (三)提高利益整合能力 我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必须得到社会的大多数人认可支持才行。如今我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虽然主要矛盾没有变,虽然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利益格局复杂、阶层结构分化、价值观念多元的格局越来越明显,如果执政党不能有效把握各个群体的诉求,不能有效地对诉求进行引导、协调和整合,这样形成的政党政策很难反映民意,更难得到民众的认可支持,长此以往必将危及执政地位。 (四)提高政治社会化能力 政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也是政党的功能之一,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三、党建与政绩的关系 (一)推进政绩是党建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 建国初的全面执政时期,针对当时党所处的环境和党的自身状况,为了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党的革命本色,中央决定在全党公开地开展整风、整党运动。1950年中央发出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通过民主和公开方式进行的这次党内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地推进了执政党建设。紧接着,1951年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要求整理党的基层组织,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整党运动在党内公开党员的历史和政治经历,清洗了混入党内的各种坏分子和完全丧失党员条件的腐化堕落分子,改造了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提高了具备党员条件的党员,全党更加纯洁和统一,全党的质量和战斗力更加提高。 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党在艰辛探索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防止执政后日益增长的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的现象,毛泽东选择了"开门"整风、发动群众运动的"大民主"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大民主"的方式使党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公开了,但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却触目惊心。该如何看待这场"大民主社会实验工程"?一方面,党和毛泽东发动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的用意是无可非议的。 从对党成立初期到文革时期历史脉络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党有着优良的民主、公开的传统,即使面临残酷的斗争环境,依然尽力咯守着公开的原则,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为今天推进政绩提供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二)推进政绩是党建应对历史变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同样要求实行政绩。建国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我们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命令经济,它以否定生产者和生产单位的自主性为前提,在政治上与之相适应的就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它"在事实上剥夺了广大民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广泛的自主参与权利,也就阻隔了广大人民群众在自主参与市场活动中培育民主政治意识的途径和渠道"。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以及由此造成的民众自主意识的医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绩推进的力度和实效。而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领导国家建设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体制的变革不是简单地以市场代替计划,而是用自主经济代替命令经济,用自主精神代替盲从意识,用平等、开放、公开代替服从、封闭。当然实行市场经济也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但是必须看到,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着根本不同。由于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的法制性、开放性、平等性、公开性的特点所决定,我们党再也不能沿用过去那种领导计划经济的方式及办法来领导市场经济,而必须认识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的规律办事,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建基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治体制和党组织自身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民主化、公开性。因为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则要求作为执政党的活动也必须和市场一样是开放的,可以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所知晓的;公开性更是直接明了地要求党和国家事务活动的公开透明"。 四、党建与政绩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人们的知情权诉求口益强烈,对公开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人民群众利益主体意识的觉醒,党员群众对政绩越来越关注,对政绩工作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实现和维护知情权的诉求口趋高涨。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些与此不相适应的问题。如有的对事关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没有及时公开甚至就不公开,有的只是部分、局部公开而非整体、全程公开,有的则报喜不报忧,对成绩大肆渲染而对问题避而不谈等,这些现实问题与广大党员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既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党员群众知情权等民主权利,又把握好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即正确处理政绩和必要保密的关系,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 (二)观念上的种种误区阻碍政绩的推进 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推进政绩亦是如此,广大干部在推进政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如何看待政绩、对政绩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以及观念上的差异,毋容置疑会影响到政绩的推进程度和实际效果。例如有的领导敷衍了事、坐等观望,认为党章中虽然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要实行政绩,但还是寄希望于政绩的具体规定出来之后再予以推进;有些领导干部仍然固守革命时代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做法,不敢公开,认为政绩会引起混乱、会影响到党委和领导的权威、会降低执政效率、会增加党和政府保密工作的成本,更有甚者是以此为借口来保护一己的既得利益。这些看轻、看淡、看浅政绩的错误观念,难免会为进一步推进政绩制造"人为"障碍,造成政绩工作流于形式,进而削弱了广大党员群众对政绩的关注热情。 (三)缺乏刚性的制度和机制,深层次推进难度加大 尽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政绩的意见》,这一文件将促进党的基层组织推进政绩的规范化、制度化。但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制定政绩的实施意见时,大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往往是原则性的多于操作性的,理论性的多于实践性的,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在地方层面上,由于没有专门的关于政绩的条例和配套实施细则,致使有的地方认为政绩只是中央对基层的要求而不是针对地方的,不是硬性任务而是可有可无、可干可不干的事情,导致政绩的随意性比较大。政绩要达到实际效果,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完善的反馈及处理机制。但是目前有的地方、单位"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从内容、程序、办法和效果等方面对政绩工作作出科学评价的机构和机制",有的地方、单位政绩的内容是由党组织单方决定的,对于监督什么,如何监督,都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有力的支持。 五、完善党建与政绩的措施建议 (一)要建立有利于政绩与政务公开良性互动的考核奖惩机制 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必须建立内容详细,符合实际的考核机制。各级党政部门要把两个公开互动的工作考核纳入全年目标考核,量化标准,完善机制,严格追究,尤其是将政绩与政务公开互动的检查结果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行政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把党员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二者互动质效的根本标准。要专门制定政绩与政务公开互动的检查考核办法,增加抽样检查等方式,把政绩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体系之中,将政务公开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季度进行一次督促检查,将结果记入档案,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评比,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奖惩。通过政策杠杆的调节,把政绩与政务公开一并作为各级党政部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让考核成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有效途径。 (二)政绩要依托政务公开的平台 政务公开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模式。在推行政绩的实践中,借鉴和利用政务公开的成功做法与经验,有利于节约运作成本,促进政绩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例如,在形式上,利用政务公开相对完善的网络平台。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影响力大等特点,为政绩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保障。在内容上,把政绩和政务公开协调并进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整体谋划,统一组织领导,有利于党员群众更形象地理解和接受公开内容,使二者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三)在地(市)、县(区)一级通过推行政绩有效整合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各自内部和相互之间的资源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我们党的执政服务,对改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改善四大班子之间的运行机制是有积极成效的。从长期执政的角度看,对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对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都是有深远影响的。 (四)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种管理手段和方制度所代替。因此,铁路运输业应尽快依照公司法、企业法,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达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等目标。现代企业制度是依靠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科学的管理,也就是"依法治企"。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不走形式检查强调过程控制,注重程序的公正、公开、公平原则。各铁路局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应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各股份有限公司都是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待条件成熟,选择业内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进行上市融资,解决铁路运输业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为了跟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铁路运输业应尽快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铁路规章和标准,不断创新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继续强化安全逐级负责制,明确界定各部门管理职责。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并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内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能尽快的适应全新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从而保证铁路运输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五)完善激励机制,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劳动态度 企业的发展始于人而终于人,人才的培养成功,企业才能发展,人才的培养失败,企业必将灭亡。铁路运输业近年来在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的大背景下,已认识到完善激励机制的重要性。首先,铁路运输业应当设立专门的激励机制部门。激励机制部门的工作者至少应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关于人的心理、行为及其本性的一些知识。其次,激励机制部门应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开发政策、改进激励制度并为职工设计一整套科学的职业生涯方案,侧重点放在人的开发和培训。 激励机制部门要以人为核心,注重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开发,根本出发点着眼于人,而不能着眼于事。要改变传统人事管理制度,拓宽渠道选人,大胆突破旧框框,冲破旧的用人观念,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开发和成长的障碍,并通过发挥人才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提升企业管理文化提供持续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