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劳动力市场中,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求职情况非常严峻,而学历处于劣势的技工学校毕业生却能够从容就业。虽然2009年的金融危机给众多企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反而愈加强烈,这给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启示:技工学校要生存发展、有所作为,就必须突出姓"技"的特色;要突出姓"技"的特色,就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通过"恋"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贯彻"练"的管用、够用原则,摆正实习课和理论课的关系,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教室走进充满乐趣的实习场地,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在此基础上,通过"炼"改变目前放羊式的生产实习管理,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相整合,从而使他们的技能水平得以升华。笔者从"恋"、"练"、"炼"三个方面的特点来阐述如何加强技校学生实习的教学安排与管理。 一、技校办学模式的创新初探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是技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个个成为"香饽饽",另一方面是技校招生困难,"无米下锅",形成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中国人传统的心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培养子女读书的目的是希望其出人头地,从事职业声望高令人羡慕的工作,而技校学生终究是所谓的蓝领,从事体力劳动,不为初中毕业生及家长青睐,从而造成招生困难。第二,技校培养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或是半文半武,更甚者不文不武,理论上比不上大学生,动手能力比不过老工人,结果使技校毕业生的特色变成了没有特色,失去了技校和其他职业学校相比原有的优势。第三,虽然技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和工人甚至农民工相比较,并无太大优势,但企业对技校生的需求是一种对于技术人才的预期需求,如果技校毕业生在几年之内无法表现出企业期望中的技能,他们的工资待遇也将不比其他工人好。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制造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粗加工过渡到了精加工,正处在以量取胜走向以质取胜以及创建品牌的关键时期,从而决定了社会对技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是工厂不愿高薪聘请高级技工,而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实在难胜大任,只好从事普通工种。说到底,是教育的不到位造成了社会对技工的需求不足以及学生不愿意读技校这样一种社会错位。要改变这种错位,就必须让毕业生和真正的社会需求顺利接口。技校必须培养出真正技术过硬,从事技术工种的,又高于一般工人待遇的毕业生,从而吸引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吸引优质的生源进入技校学习,优化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的毕业生,体现技工学校的社会价值,发挥技工学校的社会效益。 二、如何理解"恋"、"练"、"炼"三字诀 1、"恋"就是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己所从事行业、技术的良好情感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热爱,才能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不知疲惫,只有热爱,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灵感及创造性。技术工人从来就不是只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劳动者,而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发明家。 世界上有哪个不会做精确实验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文艺复兴时期的焦耳、法拉第都是技艺精湛的技术工人。教师要用无数的事例感染学生,要花费耐心开导学生,在真正学习之前必须给他们以极大的热情,使之投入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中。多年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有热爱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若干年后也必定成为专业技术骨干,而那些坐在教室里,身在实习车间心有旁骛,轻视自己专业的学生则一事无成。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在实习之前对专业有贪恋热爱的激情。 2、"练"就是勤学苦练 "练"是技工学校教学安排的主要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练"是一个模仿练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所有技校学生都有几个甚至更多个项目的练习。在三年的技校生活中,"练"是一个不可更换的主题,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没有大量的练习时间,学生只能是个花架子,花拳绣腿,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大潮中,将派不上任何用场。"练"的量的多少,"练"的水平高低,都直接决定着这个学生将来在企业中的位置和发展前途。 3、"炼"就是钻研技能 如果说"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模仿、操练、练习,是个量的积累过程,那么,"炼"就是学生钻研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锤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整合自己的训练内容。它是一个质变过程,是学生技能水平发生质的飞跃,超过老师的过程。"炼"的的确确是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复杂劳动,只有经过"锻炼"、"锤炼",毕业生才能真正成为技术上的标兵,成为"技工荒"的那个技工,而不是"民工荒"中的那个民工,成为报纸上写的"10万元难聘的高级技工"中要找的那个人。 三、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恋"、"练"、"炼" 在以往的技校教学管理中,以军训代替入学教育,仅仅在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方面进行为期~周的教育,而对学生的专业介绍、三年的学习内容,对专业的情感教育几乎为零。在练习方面,实习内容受到原有技工学校教学计划框架的限制,又受实习场地、师资费用的限制,导致"练"的内容单一且多年不变,"练"的时间偏少等现象普遍存在,而对于"炼"几乎根本没有。一方面,学生的实习内容、操作要领、实习范围完全根据老师的安排来进行,学生没有机会和条件来对自己的技能进行分析和总结,而学生一旦在最后~年定下工厂实习,就又完全脱离了学校的监管,学校老师对其在工厂的情况甚至一无所知,完全处于游离状态,使其在根本上缺少一个技能升华的机会。实习一年,有的学生的基本技能甚至有所降低。因此,要保证毕业生的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好学生的始业教育,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依恋之情。 学校要在军训前后制订好始业教育的计划,利用至少一周的时间,由专业教师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详细说明该专业在当地的分布情况、学习内容、毕业后的工作去向、该专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毕业后的发展前景。这些都应向学生做细致耐心的解释,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还可请已经毕业的技能技术标兵回校开展讲座和学生沟通,树立他们钻研业务、勤学苦练的决心;还可以根据学生对所有专业的比较,让他们第二次选择专业,学校应该无条件地为学生转专业,也有必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增加感性认识,明确自己未来学习的方向和任务。 "万事开头难","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始业教育,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是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所有部门都应该全力配合,做好这件事情。 2、把握理论课和实习课的关系,尽量让学生多练。 首先,要勇于打破目前技工学校教学受制于原有教学计划的现状,理论课的学习以"管用、够用"为原则,大 胆实施教改,增加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力度,运用学校一切资源保证学生对实习训练的需求,加强对实习老师的管理,改变以往僵化的实习教学计划,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参与实习训练。 其次,尽可能将实习教学和理论教学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要明确理论教学是为实习提供理论上支持这样一个原则。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实习训练。 第三,"以练带学,以练促学"。通过实习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由原来老师填压式的理论教学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当学生感到不学好理论知识就无法指导实践,看不懂图纸就无法加工一个零件、也无法安装一个电路的时候,就会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探求理论知识,而不会出现上课如听天书或者老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睡觉的情况。 3、把握好"炼"字,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 技校学生实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校内部分,为教学实习;二是在工厂部分,为生产实习。但事实上,学校的教学实习一向都是沿袭"老师给图纸,学生来练习,老师再评价"这样一个僵化的过程,生产实习又与教学管理脱节,学生无法实现技能的升华。要改变这样一个现状,就必需做到如下几点: (1)实习安排要有针对性。无特殊情况,应该做到实习与专业对口。学生经过两年的学校学习,如果实习工作和学习内容对口,就能激发学生的钻研热情,他们也会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不对口,让学生觉得一切都需要从头再来,从而违背了教学规律。但是,如果没有这最后一年真刀真枪的磨练,学校又怎能培养出技术过硬的毕业生呢? (2)建立模拟工厂,实行产教结合。技工学校必须有自己的生产工厂,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做",能经受住市场检验的产品,同时也是对教师和学生技术技能的一种检验,真正反映出学校的教学质量,从另一方面看,也只有在实行产教结合的模拟工厂中,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磨练机会,否则,不管他们根据图纸做出的课件多么完美,也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纸上谈兵,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丝毫的发挥。 (3)加强和工厂联系,全程跟踪监管学生技能水平的发展情况。满足社会需求,为工厂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支撑点,而现实情况是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和企业早已脱钩,所有的联系仅限于对学生的安排或行为管理。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到工厂组织调查活动,由工厂提供课题,具体考核学生在企业的技能成长状况,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技能提高方面存在的障碍。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生产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延续这样一个特点。 总之,如果职业学校能在入学时就培养起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热爱之情,在校期间为学生提供充足有效的训练机会,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磨练自己,笔者相信,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必将成为当之无愧的社会急需的技术骨干。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