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邻梦 孩子是上天安排到每个家庭中的小天使,引导天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就需要父母用积极阳光之心去照耀。 觉得自己的孩子很笨怎么办? 发掘孩子自身的成长潜能,为它们赋能是教导出"聪慧"孩子的前提。人们常说:"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不好孩子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是"敏而好学,爱探索、爱求真的。"感觉孩子"笨"只说明您这个父母的不"合格","合格"的父母一定知道自家孩子有什么长处和哪些不足。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智者 1、孩子是"聪慧"与"愚笨"的结合体 新生命是父母爱育的结晶,是"聪慧"与"愚笨"的结合体,正因为孩子是"聪慧"与"愚笨"的化身。所以,孩子的人格属性是可塑的,人生的特质会随后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说的就是成长环境对于人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孟子言:"人之初,性本善",意为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与孟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则提出了对人性的不同解读:"人之初,性本恶",认为"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人生即"善""恶"同源相加,也是"聪慧"与"愚笨"的结合体。 2、"聪慧"与"愚笨"之道在于学习。 自然与法律赋予每个人平等的生存权利,但是生活中的人们却并不完全相同,他们拥有的智力、财富水平都"不平等"。那么,造成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存在"聪慧"与"愚笨"的根源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学问的多寡,其实,人生真是"人人生而平等的",作为新生命的每一个人原本是没有差异的,人与人之间的"聪慧"与"愚笨"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正所谓"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信仰的差别,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但是,放眼四周您就会发现,这个社会有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人们学或者不学、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多寡。俗话说:"人不学无智,无智者愚。"强调的就是智慧之道在于求学,求学者因博学而智、不学者愚。 既然说学习是获取知识、提高智慧的唯一方式,那么应该学习什么呢?学习是一项综合性成长活动,学习活动概括起来主要包含:1】知理论。人行之于世有顺境,也难免遭逢坎坷,足够的理论知识则是指导一个人走好人生之路的根本。就拿日常的工作来说,既有不好做的工作,也有容易做的工作,复杂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指导。2】习道德。重品行、有节操、守信用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根本,而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内涵,并反省自己日常所作所为。为什么有的人会从事难度大的、高智慧的工作,而有的人从事简单的工作,这是因为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智慧和知识,同时,对人的道德修养标准方面也有不同要求。3】学文化。如果说老师是人成长的布道者,那么文化知识就是解开他面对各种困境时解惑明理的钥匙。学习文化知识能让人懂得更多的道理,获得更多的智慧。理论指导实践、道德指引行为、文化知识是生活更加丰盈、充满乐趣,正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贫贱富贵不是上天注定,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在学习中所累积的智慧。事实上,上天不会预定一个人的贫富,更不会让人存在现在这种差别。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获得智慧,才能拥有富裕的生活。 3、聪慧的孩子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给孩子变"聪慧"的榜样。孩子成长学习活动的本质是模仿,让孩子变"聪慧"的基本前提就是给予孩子"聪慧"的模范引导,比如期待孩子思维敏捷,那就需要给予孩子"异想天开"的成长环境;想要孩子爱上学习,就要求家长给予孩子学习示范;想要孩子身体健壮,那么家长就一定要多引领孩子参加户外运动。 赞赏、激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赞赏、激励就是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造性思维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赞赏、激励能让孩子在目标递进的旅途中成长、成才、成功,造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识、新想法的过程。当孩子完成一件作品、拥有了一个新想法,如果能得到家长的赞赏,就能让孩子品尝成功的愉悦,体味创造的价值,让孩子的成长过程融入一次次进步的喜悦积淀。 激活孩子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起来"的思考,才开启了改良蒸汽机的续集;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现代航空……想象力来源于生活中,别让标准答案、定性思维成为孩子想象力的杀手,比如:"雪化了是什么?"您可能不加思索的说:"是水"。但真实的世界可能有"雪化了是春天""雪化了有暖阳"......;"1+1=?"数学答案是2,文字答案可能是"王""田"。 激发孩子的思维灵感,鼓励孩子积极思考。 所谓思维灵感,就是人们面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不按定式思维逻辑,而是结合事物发生的场境使大脑中各种信息充分重组,生成一种新颖思想和方法的精神状态。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华罗庚对思考精辟的论述:"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历史上任何重要的科学创造和发明,都和创造发明者独立地深入的思考分不开。思考是创造力的源泉,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学习知识要思考,发明创造要思考,完善、完整的人生离不开思考。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种人人都有可通过各种游戏、工作练习获得的能力,游戏活动中,孩子双手的灵巧性受到锻炼,因四肢运动与脑思维之间的生理关系,而促使孩子大脑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得到开发。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评论事物,喜欢尝试,思考变化多,反应迅速,不受已知信息的限制。孩子在自己的自由天地中常常有创造性的表现,创造也会给他们带来快乐,使精神、心理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儿童对环境、社会适应能力的建立。而这种适应能力又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教导孩子变"聪慧",首先要对孩子的成长兴趣有足够的了解,如此才能做到正向、积极的引导,给予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尽情发挥思维与才能的天赋;其次,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孩子抱有积极期待的心态,相信他们是最好的、最棒的、时时刻刻发现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赞赏他们。 4、人生成长活动不能脱离社会 人生的成长是社会性的,个体成长最核心的两种活动:一是,根据自身成长需求从外界获取资源,这些活动包括饮食、学习等等;二是,运用自身力量为社会建设服务,从而获取社会价值回馈和社会认同,也就是赚取金钱和名利。达尔文曾经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根本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所以,表达成为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有效沟通的基础,善于表达是获取良好成长环境、是个体获取成长资源的必经途径、是自身价值被社会肯定的关键。 成长本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型学习活动。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人们所学习的一切知识均来源于人类生活实践,知识就是人们对于自生经历或生活现状的总结或展望,比如中国的"四书五经"、"荷马史诗"均是社会集体文学作品的极大成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战争论》则是对历次战争经验的总结性描绘,是从历史推演出相应的对策性典籍;各类"词典"、"字典"侧重汇集了人类为语言工具"丰衣足食"的劳动成果;天文学、自然科学、物理学则是人类文明进化历程中观测自然、探索自然的成果汇集;语言学、数学、医学侧重解答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所面临的交际与生存疑难...... 5、多鼓励孩子成长进步的过程 作为父母,您需要在自己的心目中播种一颗优秀孩子的种子,设想出这个优秀孩子的模样。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的育儿知识,最终带着内容参与到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生活中的成长进步多鼓励,多向孩子学习,生活中的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特质,那就是希望自己的行为能被别人认同和学习。孩子同样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认可,父母的认可是给予孩子最好的奖励,而且,对于学习最高效的方式就是教会别人。 "贴标签"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影响重大。生活中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一般不补课,因为他们的家长、老师都认为他们能学习好所有知识,于是他们就真的学好了所有的课程。这间接的证明了学习活动中信任的力量是多么的重要,"吸引力法则"会将孩子领向我们所期待的那个方向去;补课的孩子一般来讲,都被家长或者老师认定为学习差、理解能力差、贪玩......于是乎他们也就真的走向了那个方向。报班补习也很少起到应用的效果,甚至有家长反映孩子越补学习成绩越差,这实际是存在一个"人尽皆"知的道理,那就是对于您厌烦的事物,它与您接触的次数越频繁,您就会越发反感,于是给孩子贴积极好学的"标签"对于促进孩子的学习成长是非常有帮助作用的。 用奖状见证孩子成长过程。伟人多有传记,记录其一生的功绩。孩子成长历程也是一段愉快的事情,很多家长都会为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拍摄照片以示纪念。那么,关于孩子的成长进步该如何被记录、被见证呢?奖状就成为记录孩子成长进步最好的方式。奖状背后是孩子通过努力所获得的成长新高度,每一份奖状背后都蕴含着孩子一段漫长的成长经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奖状的背后同样饱含孩子成长路上坚实的脚印,是孩子成长进步最好的见证品。 孩子是父母的宝贝、是每个家庭幸福的期望,陪伴这个宝贝成长、成才、成人,需要父母百倍的用心,要善于从与孩子亲密陪伴的成长活动中发掘隐藏在他们身后的成长秘密——成长潜能。当您对孩子的成长有充分的了解,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信心,您才不会在孩子成长路上充当"消防员"、才能不简单的认为孩子"笨"、才能积极正向的运用孩子自身的成长优点引导孩子向"聪慧"的方向前进,以孩子已经拥有的成长优势带动他不足之处总是更容易,正所谓"先富带后富"更有说服力! 沟通源于面对面的实践 不会说话的人,是不是得少说话? 说话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分享、协作的前提,不说话即不能获得自身成长所需的资源,也不能对外展示自己的能力。语言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行为艺术,它的基础是生活阅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人们常说:"孩子如同白纸",您怎么描绘他就呈现什么内容,不会讲话的人只用通过学习、练习,与不同类型的朋友交往才能成为"能言善辩"之人。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学习、练习是人生获得成长技能的基础途径。 1、语言是人类进化史上最重要的工具 人类进化历程就是不断借助自然资源创造新工具,以满足生存活动需要的过程,伴随着进化历程人类创造了众多的工具,比如石器、弓箭、农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等,这些工具最核心的功效就是延伸或弥补人生机能的不足,比如石器和弓箭作为原始人防御和狩猎的武器,帮助人们战胜了一众森林中的强敌;农具帮助人们实现了主要食物的自给自足;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更是延展了人类的运动能力与交流能力。然而,人类进化创造史上最为重要的工具却是语言,语言使人类大范围、不同代际间的信息交流成为了可能,为人类文明进化创造了基础。人类在身体力量、速度等诸多方面都不是自然界最优秀的,但是就是这每项单独技能都不占优的人类却成为了地球家园当仁不让的"大哥",这就得益于人类创造了协作交流的工具——语言。 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命体,其核心就在于人类拥有探索、协作、创新的智慧与实现这些交流活动的工具——语言。达尔文就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语言的出现使得人类有了统一的交流、协作工具,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便捷、无障碍,使人类的生产、生活经验能够在不同代际间传递。人类的祖先在狩猎时可以运用前人的经验总结更好的捕获猎物,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防御敌害,个体生活中的优势经验能够被广泛传播、使用,使今天的人们能够通过历史了解到人类曾经辉煌的文明史。同时,使今人站在历史的顶端创造历史的努力成为可能,使人类能够在与众多生命体竞争中脱颖而出。 2、技能是练出来的 全世界新生的孩子几乎一模一样,他们没有信仰、生活不能自理。然而,经过数年的成长,变成了拥有不同信仰、不同习俗、不同国籍的居民,这是因为人性是可塑的,后天成长练习成就了不同的人生。古人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子承父业"说的就是人们会根据成长环境的不同而成长为不同的个体。而人生的每一项技能,几乎没有一项是"天生"的。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个人才能无论多么"天赋异禀",如果不求学,只顾赚取当前的收益,最终会与众人无异。现实生活中,大凡今天所能看到大有成就的个人或是组织,都无一不是好学、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源探索的,今天人们所见的专家、学者无一不是通过勤奋学习获得今天的荣誉地位的;今天的华为、腾讯、阿里等也无一例外是经历数十年奋进的成就。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必须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荀子《劝学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乌鸟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人生的成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生的生活技能都是通过后天练习获得的,比如成长6个月左右的孩子逐渐学会翻身、爬行;12个月左右的孩子开始迈步、学说话;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写写画画,之后逐步开始系统的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并最终通过约20年的学习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会对兴趣内的事物执着探索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要怎么办?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自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两种完全相同的想法。您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那是因为您认为孩子应该注意的事物恰巧不是能引起孩子注意力的那个。 注意力,个人将行为、视线或思维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行为或心理活动指向的能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个人对外界特定事物行为意识上的指向和集中。生活中只有被个人主观意识注意到的事物,才能进入个人大脑意识,才能成为个人见识和学识。 1、个人感兴趣的内容才能被注意 驾驶员都知道一个驾驶中无可避免的现象,那就是驾驶盲区。处于生活中的人们同样对于周边事物,存在视觉盲区,也就是那些人们会对于那些不在自身兴趣范围内的事物"视而不见"。当然,事物本身也存在遮蔽性,比如一个多面体呈现在一个人面前,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人能看清它的全貌。致使人们不能看清事物全貌的原因在于视线的直线性、不可穿透性和个人意识思维的遮蔽性。 视觉的基础是接收光,那么自然视线具有与光传播相同的特性,光以直线传播。所以,视觉所能看见的物体一定是与人们的眼睛能成直线关系的事物,对于那些远距离或被不透光物体遮挡的物体,人们是看不见的。 意识思维的遮蔽性。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生活的环境和成长经历形成相对固定认知外界事物的思维模式,在未发生重大事件的情况下,个人思维模式一般是很难被改变的,比如中国古人认知地球的"天圆地方"说,西方"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争辩,这些都是人们基于当前信息而产生的意识思维的遮蔽性,意识思维的遮蔽性常见的口头禅就是"****怎么可能呢?" 2、注意力是一系列行为习惯的综合呈现 孩子的注意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开悟"的,需要家长从自我做起,在生活中持久引导。孩子的注意力和成人一样会随兴趣而动,但生活中的孩子时常也会表现的很专一,他们会很专一的和同伴一起游戏、痴迷于某项运动等等。那些能引起孩子持续兴趣的事物,往往能调动孩子的注意力,需要家长去积极的发掘,同时避免破坏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行为发生,比如经常打断孩子的游戏,很多时候,家长总会出于"为孩子好"而打断孩子的活动,"注意安全,一个人玩而""累了喝点水吧""这个应该......"总想着孩子的行为能"听指挥";家长兼职陪伴孩子,有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时常是孩子玩自己的,家长在一旁做"监控",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活动寄望于"老师"。这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陪伴只是在"看护",陪伴时间"人在曹营心在汉"。 孩子的注意力是可以培养的。个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任何两个新生的孩子几乎都是相同的,他们只会通过哭泣表达需求。人生的成长就是习得生活习惯,融入社会大家庭的过程,个人的生活习性是可塑的,也就是说孩子的注意力可以通过培训加以引导。培训孩子注意了的活动应贴近生活,比如生活环境,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做到专心,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就成为孩子的同伴,参与到天明的游戏之中去,而工作的时候请孩子暂时去自己玩一会儿;同一时间专注做一件事,生活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孩子的成长活动同样会有多种多样的事情发生。这就要求家长从自己做起,同一时间专注做一件事,比如吃饭不聊与饮食无关的话题。 3、喜新是人类的"共识" 生活中人们往往对于新事物的关注度会更高,孩子也不例外,对于熟悉的事物总觉得没有新鲜感,无法引起更多的兴趣,比如第一次到某个地域旅行,人们会仔细欣赏每一处景色,而如果是第二次或者更多次,那么就没有那么高的兴致了。这得益于人类遗传特性,每当到达陌生地域时,人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保新地域的安全性。所以,大脑所调用的神经系统就会更加"尽心尽力"的工作。 喜新是人生好奇、爱探索使然,好奇、爱探索是人生成长进步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如果每个人都只满足与当前生活状态,那么孩子将不会通过模仿、学习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壮;农民将不会为获得更好的生活而辛勤劳作;工人将不会为获取更高的报酬而提升工作效率;科学家将躺在原有科研成果的"功劳簿"上......如果人们都不好奇的探索、尝试新事物,那么社会将会停滞不前,喜新是人类成长进步的基本动力、是个人探索式成长的基石。 被认同是萌生成就感的源头 怎样获得成就感? 成就感,指当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后,获得了某种奖励或看到自己的成果而产生的愉悦感,即行为被社会肯定或因愿望被实现而产生的综合心理体验。个人成就的大小,取决于个人为社会进步奉献的大小,个人成就或许是工人完成了某项有较高难度的工作、登山挑战者成功登顶、父母培育出了一位出色的儿女、重病患者战胜了病魔、医护人员挽回了重症病患的生命...... 。所以,期望获得更高的成就感,那么就理应为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比如当前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线的广大医务与后勤工作者,他们就是当下最值得尊敬的人,他们个人也理应获得"至高无上"的个人成就感。 1、成就感源于生活实践 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因自身的成长需求而触发的,追求更好生活是人生一切活动的发源地,学习成长的基础是为克服自身的"自卑"、追求"卓越"人生。什么是"自卑"?自卑是因面对问题或困难感觉到不能自助复杂情感。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现实生活,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孩子忽然变得厌学、暴躁、不合作,成人忽然觉得疲惫、沮丧、不安。但是,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有时,一个人举止傲慢,表现强势,夸夸其谈,其实也是在用外在的优越感来掩饰内心的自卑。实际上,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的隐藏着一些自卑情结,而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高压的环境更容易使人产生心理落差,激发隐藏于心中的自卑。"有自卑感的人常常会轻视自己,认为自身能力不能胜任某事或无法赶上别人。 追求优越感是克服自卑的动力源。优越感,是一种综合性自我意识。认为自己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长于别人、强于别人,比如职业优越感、长相上的优越感等。人的成长总目标是在追求成长"优越性",是为摆脱自身无能、技不如人"自卑"而进行的学习成长活动。追求优越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人类的整个活动都建立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上,无论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还是从匮乏到富足。但是,在努力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只有那些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的人和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的人,才是能够超越生活,从而顺利获得优越感的人。 ——阿德勒追求优越感,是贯穿个人成长一生的生命基调。然而,追求优越感需要有相对积极、正向的成长目标。人生成长目标建立起始于儿时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引导,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影响孩子成长、成才的高度。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个人的成长不仅仅物质生活上随家庭,而且在诸如自然资源享用【产权归属】、经济资源调用、人生阅历等方面都深受家庭的影响。这是一个现实且残酷的问题,绝大部分孩子的成长起跑线是父母的肩膀,孩子的人生成就也与父母有莫大的关系。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相对来说高眼界的和格局的父母大概率会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追求优越感就是为了克服人生成长"自卑"感,是人生不断成长前进、不断自我优化的源动力。 生活实践的本质是克服"自卑",追求成长优越感。航船需要有灯塔指引方向,人生成长也需要有目标,切实可行的成长目标是克服"自卑",追求优越感的正确方法。实践成长目标需要不断的努力,这些努力活动让人的生活变得充实、有趣。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体验、总结、进步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成长可能,拥有无限的成长潜力。能够开发这个潜力的高度就是,生活环境所能给予他们多少生活体验。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事物的改变、人生的成长都是经历漫长时间演变的过程。社会的进步、个人思维意识的提高都遵循"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的基本原则,今天的智能电话是从最原始的模拟电话进化而来的、今天满天的飞机是从第一架敞篷飞机进化而来的......常言道"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家族的成长进步是经历无数代际努力得到的回报,统一六国的秦朝从被封为小诸侯历经数十代才完成统一大业。人生的成长,特别是品行的成长需要经历代际的延续传承,人性需要通过体验才能得到跃迁。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历史记录社会发展进步的脚步,诗书为文人墨客抒发的生活情感,数学、科学、伦理学以及逻辑修辞之学均为人类对认知社会生活与自然的总汇,他们都源于生活实践。 2、成长需要留"脚印" 俗话说:"成长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个人劳动成果被社会接纳或肯定是给予孩子最明显的"脚印"。奖励孩子的成长进步就能深化、见证孩子成长历程中成长进步的"脚印",特别是家长给予孩子成长进步的赞扬和鼓励。 奖励能提升孩子的成长自信。孩子成长路上会经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最好的方式就是拥有成长自信,相信"我能"。人类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学习了,没一点小进步都能使孩子受到"欢欣鼓舞",能够得到鼓励的行为更是成为激励孩子继续前行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自信。所以,教导孩子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发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优点,给予适当的奖励,奖励就会是孩子朝着这个方向前行。人生的成长是漫长的,成长的每一刻都很重要,成长行为中那些能够被他人肯定的行为,每个人都愿意继续保持。所以,在生活中家长时常对表现好的孩子给予奖励,教学活动中老师会对成绩好、表现好的孩子给予奖励。奖励是催人奋进最好的方式,是给予孩子成长自信的基本保障,是激发个人成长潜能的根本方法; 奖励见证个体成长过程。伟人多有传记,记录其一生的功绩。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段愉快的事情,很多家长都会为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拍摄照片以示纪念。那么,关于孩子的成长进步该如何被记录、被见证呢?奖励就成为记录个人成长进步最好的方式。奖励背后是孩子通过努力所获得的成长新高度,每一份奖励背后都蕴含着孩子一段漫长的成长经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奖状的背后同样饱含孩子成长路上坚实的脚印,是孩子成长进步最好的见证品; 奖励是对个人成长实践行为的肯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的活动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根据自己的成长需求,从外界获取成长资源;另一部分是根据自身的能力,为社会建设做贡献。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的重复获取、奉献这两种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获取资源的活动,资源转化为保障个体成长的能量,比如吃饭,饭食的能量最终体现在身体的成长与体力的增长;每个人的生活中每天即在获取资源,同时又在奉献能量,奉献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于奉献者来说,获取社会认可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被奖励,获得奖状。生活中,每年社会中都有各种奖励评选,比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见义勇为模范......这些都是社会对于为社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们给予的最高荣誉,是对劳动奉献行为最高级的认同。孩子的成长之路是漫长的,成长进步是缓慢的,这些缓慢的成长历程很难被发掘。发掘的最好方式就是外界给予他们成长行为的肯定,比如孩子时常会和家长说:"我会自己做****,我是不是很厉害"、"我学会了****"......这些简单的言语就是孩子在为自我的成长历程,争取外在的肯定,特别是家长对孩子成长进步的肯定。为此,有些家庭会为孩子设置成长小红花,为孩子的具体成长基本行为做记录;与孩子约定年度成长计划,达到目标后给予奖励......此类,奖励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孩子的成长实践做肯定,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成长的自主性。 3、成就是干出来的 人们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生活中的一切收获都是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成长不经风雨怎能见到彩虹,人生的成长是漫长的,孩子从出生开始记,学会翻身约需要经历6个月的成长、学会爬行约需要8个月的成长、学会行走约需要1岁的成长......个人学会基本生活自理约需要10年、等到个人能独自融入社会生活约需要18年,也即是18岁的公民就在法律意义上具备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原始生活人民通过狩猎、采摘间断性的获取食物;农业社会,人们通过种植以及劳动分工获取各自的成长资源;现代社会,生产分工极度细化,每一项工作都被细分,每个人都成长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在自己特定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通过协作共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多个光荣岁月,今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赶出来的,开国、联产责任制、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都是70多年历程中的重要"脚印"。 人生成长路漫漫,如同一部"永无止境"的著作,每个人都是这部著作的著述人兼主人公。著作的内容是华丽的,还是糟粕的,全凭个人书写。人类文明是大众智慧的结晶,人类历史是人类共同书写的,个人成长历程是每一个人生活实践汇集而成的。 独立完成作业的孩子 陪孩子写作业,怎么陪更有效? 陪伴孩子写作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完成一份属于自己的作业。坊间传说:"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确,很多家长都以自己成人的视角看待孩子的作业,期待孩子快速完成作业。然而,在陪伴孩子完成作业的时候,家长却忘了一件事情孩子的作业应该孩子自己完成,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静心完成作业的"自由"空间。 1、孩子的成长行为本质上是模仿 有人说:"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您在上面描绘什么,他们就呈现什么",也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是的,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可塑的,也正因为如此教导孩子成长的行为努力才有了价值,每个人才会因成长环境、生活时代的不同而呈现的多彩多样。学习活动的本质是模仿,让孩子爱上阅读,基本的要求就是有给孩子阅读示范的家长。家长爱阅读,孩子自然会模仿,比如阅读习惯、饮食习惯、讲话习惯等等,孩子都是从父母那边模仿获得的。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基础。家长需要在家中置办足够多的图书,和孩子一起阅读,休息时间可多与孩子一起去附近的书店、图书馆阅读,去附近的博物馆见识地域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让学习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切忌不要让孩子感觉到阅读是每天必须无赖、按时完成的任务。因为,没有人会为完成任务而具备持久兴趣。 成长活动的基础是模仿。一个新生命降生之时,生活的技能几乎"一无所有",他们不会讲话、不会行走,甚至连翻身都不会,孩子的一切生活技能都是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习得的。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足以证明孩子的人生成长与成长环境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仰差别、文化差别、聪慧与愚笨的差别全因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而致,孩子的饮食习惯、语言习惯、运动习惯均来自于对他们所接触到成人行为习惯的模仿。学校教育的本质是老师通过行为示范,引导孩子掌握更多、更系统的文化知识;家庭教育的本质,则应该是家长给予孩子生活言行示范,引导他们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观念。 2、作业适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时常教导孩子在生活上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童话故事也这样引导孩子们的成长。生活中,我们也时常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 ,即自己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希望能保持相对的空间独立,拥有完全自主处置事物的权利,也就是希望在生活中"我的地盘我做主"。 那么,怎么陪孩子写作业呢?少说、多示范,别看见孩子哪个字写得不好,或是停了一下,就马上批评或是说个不停。如果您感觉孩子字写的差,那么您给他写几个示范一下;如果感觉孩子写作业磨蹭,那么您就与孩子约定一下完成作业的时间,并把时间放到孩子面前......不做监工,眼睛不要总盯着孩子不放,像个监工似的,看见不如意之处就"暴跳如雷"。作为家长,要敢于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他们自己的作业;和孩子一起做作业,陪伴孩子写作业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孩子写作业时,您在旁边学习或者完成一份您自己的作业,并约定互不打扰。当然,可以做一个竞赛活动,看谁先完成作业【作为父母要懂得把控时间,让孩子有机会赢得比赛】;多表扬、鼓励,孩子成长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这个"脚印"的主要来源就是在生活中,家长多表扬、鼓励孩子的成长进步,用孩子自身的优点提升不足之处,实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先富带后富"。 陪伴孩子完成作业的基本原则就是:信任孩子,不做监工,与孩子一起学,多表扬、鼓励,给予孩子作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由权益。 3、引导作业方法、培养作业习惯 作业不是短时间的,它们贯穿孩子的整个学习成长活动,是学习活动重要的组成单元。人们常说:"好的学习方法使学习事半功倍",要激发孩子对学习兴趣,使孩子在学习 中保持良好的信心,培养起学习习惯,并提出较好的学习策略,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为他们可持续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引导孩子全面了解学习方法和策略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作业培养的是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众多的能力,其中一项重要的技能就是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作业是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完成一定练习的能力,几乎是"现学现卖",作为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自主完成作业的空间,让他们能有机会调动自身所学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学习成长最终实的目标就是为未来生活储备能量,引导孩子能自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作业是培养孩子学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力就是孩子根据自身兴趣、成长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呢?那就是引导孩子察觉自己现在想要得到什么、理想是什么、擅长什么?现在拥有什么、准备怎么做?未来在前方,一直在不断的进步、完善。今天学习的很多知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淘汰,面对变化中的世界,保持强大的学习力,是"勇立潮头"的不二法则。所以,生活中越是优秀的人越爱学习,保持不被时代落下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奔跑。学习力不仅限于学习文化知识,它还包括与人协作、自我成长、应对突发事件等一系列能力。 创业就是实现创想的蓝图 在创业中怎样才能把美好构想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创业的本质就是发掘并满足社会需求、高效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资源高效利用、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商业活动。 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业者通过各种努力调集社会资源、对现有资源进行重组优化整合,实现一项较大梦想的过程。创业实际上是创建一个组织,将个人思想实现并为社会更多人服务的行为实践活动。创业活动不同于个体经营或者加盟经营,它是从无到有的创建一个组织、实践一个较为系统设想的一些列行为实践。创业的基本步骤:发现社会需求【或个人需求放大】——>寻找资源——>实验实践——>创业成功。 创业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充足的想象力、坚定的执行力【说干就干,不半途而废】、管理【管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政策资源】能力等,最后就是信念坚定的去实现"梦想",将美好的个人愿景变成惠民性事业。 1、发掘社会需求 人类一切生活的基础都是为生产、生活服务。商业活动的本质就是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生活服务,商业服务的基本宗旨就是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产工具、更优越的生活环境、更多元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人类成长活动中有多种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提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求,人的需求越是低级的需求就越基本,越与动物相似;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为人类所特有。同时这些需求都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即需求层次; 另外,各种基本需要的出现按照一般是按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顺序,但并不一定全部都是按照这个顺序出现。 需要和需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所谓人的"欲望无限,需要有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人在需要方面的交集。 商业服务同样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入手,比如农业活动的食物生产、渔业活动的捕捞、食物加工、餐饮服务等等都属于为人们提供基本生理需求服务;在满足个人基本生理需求之后,人们开始对个体生命安全保障有了需求,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空域,安全成为生理需求之外最重要的需求,安全有保障的人们才能追求更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的安全保障主要来自于法律和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当生理和安全需求被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融入群体的社会交往需求。因为,每个人都害怕孤独,人的行为活动是社会性的。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而今,与我们生活"形影不离"的手机以及手机上的各种APP都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满足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被尊重、自我需求是在拥有生理、安全、社交等前提之后所追求的更高层级的需求,创业活动即是通过满足他人生理、安全、社交需求,从而获得被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高阶需求。所以,创业活动的基础就是充分发掘人们对于生理、安全、社交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2、寻找资源 创业,第一步是发掘人们生活中社会性的需求。第二步就是找寻实现这些需求所需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政策资源。创业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他人曾经成功的商业活动,它是一项全新的冒险活动。一次成功创业的背后必然拥有强有力的合伙人,人是生活中最大的财富之源,所谓"人才",人能带来财富、创造财富,天下的财富都是通过智慧和劳动的双手创造的。创业活动除了人力资源,起步还需要物质资源和政策资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物质的创业是不成立的,没有政策支持的创业活动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政策资源就是创业起步必须寻找到的"三驾马车"。 现今,创业活动筹备资源的历程几乎要占据创业初期相当大一部分时间,这期间您需要见各种人才、资方,说服他们为您的"梦想"摇旗呐喊,让您的个人私想变成大家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知道思想。如果找到了人力资源【合伙人】、物质资源【启动资金】,那么就可以说创业活动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得接受来自市场和机遇的挑战。 3、从提供基础产品或服务起步 俗话说:"丑媳妇终要见公婆",一项创业计划是否能够通向成功,必须接受市场和时代的检验。市场才是创业活动最终需要融入的地方,任何一项产品或服务只有获得了市场认可,才能在持续不断变化的社会之中立稳脚跟、被众人所接受,比如餐厅只有提供了符合食客口味的用餐体验,它才可能持久生存;文创服务,只有提供了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动力......当产品或服务被市场认可之后,剩下的就是时代是否为这项事业提供了配套工具或服务,比如网购的配套服务就是物流、仓储以及配送电动车的普及。 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社会中任何一项产品或服务也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所以,有人说创业活动应该及时发布不成熟的初级产品,比如知识付费的先行者"得到"最初发布的产品仅仅是每日60秒的语音,当初可曾有谁预料到今日之"得到"呢?新东方初期提供的也只有英语服务,是经历了数年的摸索、试验、实践才成为今日之集团化的培训巨子...... 创业者一直前行在成长之路上,商业成长无止境,创业无终点。所以,创业者需要带上"望远镜",发现远处的风景【创业使命和愿景】,然后整合资源向着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 辅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成长 培训班搞网络授课,这是要让孩近视啊?该响应吗?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就是克服一个有一个的困难,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意外挑战,现今我们所面对的"疫情"就是又一次意外事件,谁也没曾预料到它会何时到来......但是,我们坚信有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我们一定能用最短的时间研制出克制病毒的药物和疫苗,恢复社会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学习活动不是个"只争朝夕"的短暂活动,学习活动从怀孕、出生一直到孩子大学毕业数十年如一日,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在学习、都在学习中度过。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孩子模仿、借鉴家长、老师、同伴的言行"为我所用"的过程,孩子们会自主模仿他们认为有趣的行为活动,也就是说只要有条件孩子的生活无处不学习、学习活动无处不在。培训班实际是对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外的一种补充,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应抓住主要方向,即家庭做好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辅导,同时开展好家庭教育,现在这个特殊时期,作为父母正好可与孩子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实践,增进亲子感情,认真落实一段难忘的家庭教育实践。 1、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学活动 家是每个人,成长出发的地方,也是人生幸福的归宿。家长则是孩子人生之中的第一任老师和唯一的终生行为导师,孩子的成长历程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孩子所有的成长活动遵循"母语效应"。人生的成长活动主要来自于模仿,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模仿对象就是他们的父母,这也正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的根源所在。孩子被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资源供给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庇护者,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唯一的终身导师。孩子成长活动起始于父母的帮助,成长过程中又不断的模仿父母的行为习惯,甚至父母主动要求孩子模仿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教导孩子成长活动中的基本流程:父母做孩子学——父母引导孩子一起做——父母指导孩子做——孩子做父母看——孩子自己做。 培育、引导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力,是助力孩子成长最正确的姿势。"授人渔优于授人鱼",陪伴孩子成长最正确的姿势就是培育、引导孩子对学习的自我理解力,为孩子自身的成长能量赋能。学习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成长经历,是人生旅途的开启点,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模仿学习饮食、走路、讲话......模仿学习活动伴随整个人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活到老。"整个人生几乎在模仿与被模仿中度过。模仿学习活动成为潮流、语系、方言、菜系等群体性元素盛行的关键所在,同时也使的人类社会能够按照相对统一的道德、法律约束行事,让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间的交流融通成为可能。 示范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教导。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既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那么,也就是说孩子的言行几乎与父母相同。孩子成长受父母言行的"耳濡目染",家庭是社会最小组成单位,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家庭之中,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共处的时间最多、模仿父母言行举止的行为最多。"母语"现象就是孩子的成长活动中,日常所能见到父母言行的统合。 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家长【这里的家长为泛指,指代比孩子本人大的亲人】引导孩子按照特定方式成长、进步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活动都源于对他人的模范、练习,孩子的成长多源于对家长行为习惯的模仿。比如家长中有擅长体育运动的,那么孩子体能练习一定会比较优异;家中如果有音乐领域的优秀者,那么孩子就会形成对音乐的天赋;如果家中每个人的言语能力都非常好,那么孩子在语言发育上就会靠前...... 2、学习的本质是为更好的生活 学习活动是一项综合性行为艺术,动物界存在各种复杂的学习活动。人类自原始社会开始就通过父辈的"言传身教"习得基本生存技能,在生活进化中逐步总结生活实践、创造工具,目的是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自生更好的生活。 语言是人类进化史上最重要的工具。人类进化过程中借用自然资源创作了众多的工具,以满足生存活动的需要,比如石器、弓箭等等,它们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人类进化史上最为重要的工具却是语言,语言使人类之间大范围的交际成为了可能,为人类文明在不同代际间传承创造了条件。人类在身体力量、速度等诸多方面都不是自然界最优秀的,但是就是这样每一样都不拥有最优技能的人类却成为了地球上生命的主宰者,这就得益于人类之间的协作以及由于协作的需要而创造的语言。 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命体,其核心就在于人类拥有探索、协作、创新的智慧,语言就是人类创造出的最重要工具之一。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 语言的创造使得人类有了统一的交流、协作工具,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便捷、无障碍,使人类的生产、生活经验能够在代际间传递。人类的祖先在狩猎时可以运用前人的经验总结更好的捕获猎物,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防御敌害,个体生活优势经验能够被广泛传播、使用,使人类能够在与众多生命体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家园中"当仁不让"的主人。 学习活动的基础就是学习语言这个工具所汇集的知识和经验,是关于如何实现更好生活目标的经验集合,比如语言学教会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艺术;数学引导人们更好的开展分工协作计量;物理、自然、化学教导人们更好的认识大自然,了解我们耐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3、学习需要漫长的实践过程 现今个人的学习成长活动在孕前就已经开始了,准父母会在怀孕前做各种准备,包括身体修养、食物疗养等等,怀孕之后便开始了胎教。从孩子出生开始计算,至孩子大学毕业20多年的时间里,孩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孩子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模仿,家庭给予孩子基本生活规则与为人处事知道;学校给予孩子系统的文化知识教导;社会给予每个孩子接触社会实践的基础。 智慧之道在于不断的学习、实践。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活到老。"社会每一天都是新的。法律赋予每个人平等的生存权利,但是生活中的人们却并不完全相同,他们拥有的智力、财富水平都"不平等"。那么,造成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存在高低贵贱的根源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学问,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贵贱也不是生来就被决定的,正所谓"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信仰的差别,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但是,放眼四周您就会发现,这个社会有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人们学或者不学、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多寡。俗话说:"人不学无智,无智者愚。"强调的就是智慧之道在于求学,求学者因博学而智、不学者愚。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生的任何一项技能和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活动的初衷是为成长储备"干粮",而非解决当下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学习活动多为储备,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的核心在于储备知识,以备后用。学习不同于饮食、行走,吃下饭食就能立刻感受到饥饱变化,行走的步数能够立刻呈现出距离。学习活动在于增长见识,是抽象的技能增长活动。如果把人生的成长活动比作盖房子,那么孩子时期的学习就是前期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就包括选址、设计、寻找合作单位、收集建筑材料等等。学习活动如同引水入池、积沙向海滩,是点滴、颗粒积累的过程,在短期内无明显变化可见。学习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过程,如同1的N次方始终等于1,而1.001的N次方却趋近于无穷大,而每天的学习活动的作用就是1.001中的那个0.001。学习之用在于不断的储备,通过日积月累达到"学以致用"的成效。 特殊时期的网络授课对于辅助孩子的学习成长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它能丰富孩子们休息期间的学习生活。但是,网络具有便捷性辅助学习的同时,还具有众多能吸引孩子眼球的游戏和视频。所以,网络学习不仅仅是度孩子视力有影响,其本身如何实现教学服务高效交付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好孩子都是示范性引导出来的 小孩不听管教,怎么办? 孩子的成长是塑造个人行为习惯的过程,有人说:"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您在上面如何描绘,他就会呈现您所描绘的景色",也有人说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的确,孩子的心性是可塑的,也正因为孩子的心性的可塑性,教育活动才有意义,世界上才会出现不同文明、不同民俗习惯的文明多样性。孩子本是小天使,是父母双方爱育的结晶,每个人都是善与恶的完美结合体。孩子的人生成长是可塑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的成长如同注塑或3D打印,您设计什么样的团就会生产出与之相同的产品。"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同时也告诫我们,只有自己成龙、成凤了才能教导出龙、凤般的孩子。也即是说:要求孩子听管教的前提是理顺家庭教育中各位家长的协作关系,给予孩子良好的行为示范。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不是一天长大的,他们所呈现的各种心性特质也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当您发现孩子有各种成长苗头不对时,家长应从自身寻找原因,查找自身管教孩子的过程存在哪些遗漏或疏忽。那么,孩子为什么会长着长着就出现了不听管教的现象呢? 1、家庭原因 家庭本是一个小社会,家中的不同成员各有成长习惯和生活经历。因此,家人之中在很多事物的认识上会出现分歧,这为孩子的不听管教埋下了第一个伏笔。人的生活如同天气预报,每天都不尽相同,也就是作为家长的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很可能不会"严于律己",比如周末想睡个懒觉、假期想放松一下......这为孩子的不听管教埋下了第二个伏笔。 影响孩子不听管教的家庭原因主要是: 1】多个家长对如何管教孩子意见不统一,存在多头管理。有道是"人多力量大",家庭通过各自分工协作使每个人的个人劳动效益最大化,这个基础是每个人干好自己的工作,最终将所获得的收益归为家庭整体劳动所得,也就是归记为家庭的统一收入。如此,便能充分发挥家庭各成员间的分工与协作,将家庭的幸福生活提升到新高度,也就如同手指只有攥成拳头才能获得最大的能量、握拳才能抓起物品。家庭教育同样如此,家庭中对待孩子理应形成相对统一的教导意见,比如保持家庭环境整洁、生活习惯规律,一位家庭成员在管教孩子时,其他人保持一致意见。很多家庭在生活中往往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以"我是为孩子好"的方式管教孩子,比如有家长请孩子写作业时,孩子不愿意,这时可能会有另外的家长说,玩会儿了在做也可以,我们出去玩儿吧;或许有家长要求孩子假期同样保持好的作息,但有另外的家长说放假了让孩子好好谁一下怎么啦?让孩子晚睡一会儿有怎么啦? 2】同一个家长在不同时间对孩子行为习惯的要求不同,所作出的行为示范更是难以捉摸。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当下的喜好选择当前的生活方式,比如工作时间能遵守的作息,到了休息时间就会泄气、放松。这看似平常的行为,就会给孩子认知生活习惯带来困扰。因为,在孩子的认知之中尚未建立起工作与休息有何差别的概念,他们认为每一天都是一样的,而如果有家长给他们示范了对作息时间的不同理解。那么,想要纠正恢复到正常状态将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成年人都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矫正"假期综合症",矫正孩子被打乱的作息习惯就更加困难了。 管教孩子应给予积极、正向的引导,引导过程必须做到家庭成员间意见协调统一、行动一致。否则,当家庭之中出现多头管教或管教前后不一的情况时,孩子变得越来越难以管教也就必然成为"见惯不怪"的事情了。因为,孩子可塑的心性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给予不确定的管教,他们就自然变得难以管教。 2、过度管束或过度自由 东方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人们常说:"过犹不及",雨水均匀的落到地面会滋润大地万物生长。但是,当雨水在同一时间骤降,就会形成暴雨、最终导致"洪灾"。所以,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活动即不能过度管束也不能过度自由,要尽可能的"骑墙",也就是说教导孩子学习成长如同走钢丝,需要在管束与自由之间找平衡。 管束,就是对于孩子的行动或言语加以引导,使其养成符合社会道德与法律准绳的言行习惯和语言方式,使孩子成长走上积极、正向的轨道,比如遵守社会公共交通规则、与人为善、言语文明等等。过度管束,就是要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事事都随家长愿、按照家长的旨意办,比如孩子该如何讲话、该和谁交朋友都需要经过家长同意。更有家长几乎完全包办了孩子的一切生活,真实的再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完全不给孩子自由、自主的成长空间。如此过度管束的后果就是孩子在感觉自身有一定自主能力之时,就会出现所谓的"不听话"或"叛逆",这也正是孩子在青春期难以管教或家长感觉自己养了个"白眼狼"的根本所在。这其中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家长在孩子童年时给予了过度管束,而当孩子成年之后还希望孩子"一如既往"完全按自己的旨意处事。亲子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亲子陪伴中过度管束长出的"恶果"、引发的"战争"。 自由,意为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孩子几乎没有成熟的人生经历,也就是说孩子对于时间、真、善、美、丑的认知都几乎没有,还需要家长给予适度正向的引导,引导他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他们自己对于时间、真、善、美、丑的认知。而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予他们自由,也就是过度自由,就如同将一个人置身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之中,他更不不会找到任何前行的方向,更不会走出直线、避开障碍物...... 如何教导孩子成长,是世界上最难解的课题。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习惯、不同家庭,对于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有不同的理解。教导孩子成长的核心就是能根据家庭生活实际,与孩子一起探索出适合自家孩子的成长方式,也就是每个家庭与孩子一起走好自己脚下的"钢丝"。 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影响孩子成长、成才的高度。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个体的成长不仅仅物质生活上随家庭,而且在诸如自然资源享用【产权归属】、经济资源调用、人生阅历等方面都深受家庭的影响。这是一个现实且残酷的问题,绝大部分孩子的成长起跑线是父母的肩膀,孩子的人生成就也与父母有莫大的关系。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高眼界、大格局的父母培养出优秀孩子的概率更大。 阅读是增长见识最便捷的途径 孩子每次写作文都头疼,说自己词穷,该怎么办? 作文就是针对特定题目进行构思,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文字信息,将所思、所想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书写出来,成为一篇条例清楚、表达知识信息丰满、情境生动的文章。作文的基础是通过阅读所获得的见识,然而见识并不一定能对写作文有直接的帮助,它还需要孩子有条理理清阅历、见识为写作中心题意服务的能力。曾经我也是一个作文困难户,现在回想起来原因就在于——见识少,而且理解转化能力差。 生活中人们常说:"触景生情",现在很多知识内容已经相当抽象,难以找寻到此情此景了,比如众多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已经是好几代人之前的人物了;另外,新引进的西方儿童故事也与现实生活不符......这为孩子对所学内容的运用制造了障碍,也就是说孩子通过阅读所获取的知识信息,并不能立即自如的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去,自然也就会在写作文时感觉到头疼、词穷。解决的办法就是孩子在阅读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孩子理清所学内容的时代特征,让孩子对所学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比如何为王子?何为公主?为什么他们有仆人服侍...... 1、学习是为成长活动预备"粮草",不解当前实用之急 学习的基本逻辑是今天使用昨天掌握的知识,今天的学习活动实为明天补充知识能量。孩子的成长就是学习、历练的过程,孩子的时间和青春几乎就是为学习而存在的。自然界除了人类,其他生命多数为适应环境而活。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拥有抽象智慧能力,能通过制造工具、与同伴协作、通过想象改善自我生存环境,进而改造世界的生命体。 人类文明发展必然导致诸多内容"学而无用"。原始人时期,人们为了存活而学习捕猎、采摘、防御,这些技能都是耐以生存的本能,是学而有用也必须用的技能。随着人类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传递,人类开始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经过汇集之后通过语言传授给下一代。如此代际相传,知识内容越来越丰富。同时,很多内容也越来越抽象,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学科都来源于生活,但它们有在某些领域高于生活,它们属于自然规律的"集大成者"。 人类智慧、经验的汇集形成了众多的文明,文明源于人们多生活经历的总结。然而,世界总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人类本身也在积极的改造世界。因此,生活中很多知识内容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当它们独自存在时人们有感觉不到它的用处,比如英语在中国被实用的几率就非常之少,同理汉语在英语国家同样不被广泛实用。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文明的融合业已成为必然,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越发频繁,那些看似"学而无用"的知识逐渐成为影响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活动多为储备。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的核心在于储备知识,以备后用。学习不同于饮食、行走,吃下饭食就能立刻感受到饥饱变化,行走的步数能够立刻呈现出距离。学习活动在于增长见识,是抽象的技能增长活动。如果把人生的成长活动比作盖房子,那么孩子时期的学习就是前期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就包括选址、设计、寻找合作单位、收集建筑材料等等。 学习活动如同引水入池、积沙向海滩,是点滴、颗粒积累的过程,在短期内无明显变化可见。学习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过程,如同1的N次方始终等于1,而1.001的N次方却趋近于无穷大,而每天的学习活动的作用就是1.001中的那个0.001。学习之用在于不断的储备,通过日积月累达到"学以致用"的成效。 学习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文明由一个一个的文字组成,知识点就是一串文字的综合表达,文化内容更是众多知识点的集合,知识本身就是文字通过量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学习活动同理,人们认识单独的文字和词汇几乎是没有意义的,文字和词汇需要经过重新编排组合、运用到具体的场景才能表达确切的意义。 学习活动的量变到质变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知识内容本身在个体大脑中的积累,比如一个人认识了数字1-9,当仅有这几个数字的时候它们不能表示任何讯息,需要等到这个人继续学会数字组合、与生活交易活动中的物价对等之后才能表达一定的生活讯息;二是,运用该知识的个体数,也就是实用人群,比如某村一个人讲汉语他是一个"怪物"、全村人讲汉语的时候,汉语就成为了大家日常交流用语,一国使用汉语的时候它就成为了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是社会性的,达尔文当年就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人类相互协作、分工的基础工具就是信息交流工具——语言,只有个人完全掌握、同伴共同使用的语言才能被广泛使用,从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比如英语因为英国的殖民活动得以大范围推广,汉语在华人聚集的地方通行....... 实践性学习最高效。学习的本质是为更好的生活,知识源于对生活的抽象性总结。知识是抽象化的生活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每个人阅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解或完全不解。那么,最好的学习活动就是将抽象化的知识还原到生活实践之中,用实验的方式呈现。这也正是孩子们对于生活中接触知识内容容易习得,而课堂上的知识难以理解的重要缘故。因为,生活中接触的知识要么是自己实践得来的有亲身体验;要么,是具体环境下见到的有场境。 学习活动遵循"母语效应",同样遵循实用原则,即生活中所能切身体验到的内容最容易习得。学习活动在于丰满成长的羽翼,所以,学习活动并完全能"学以致用",学习更多的在于储备,以备急需。 2、见识需要理解才能转换为能力 成长活动的第一步是学习,第二步是将学习得到的知识内容记忆、理解转化成为自身可以运用的知识。学习转化并不是简单的转述,它还需要经历反复的联系、实践、理解,理解力是人生学习成长的润滑剂。 理解力,意指"抓住总体",对某个事物或事情通过认识、理解,转变为能自由调集、使用信息的能力。理解力就如同人体的消化系统,将摄取的蛋白质通过一系列的催化转换成人体活动所必须的能量。理解力是衡量学习效益的重要指标,包括: 1】对事物整体思考的能力。学习需要借助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事物的意义,把握事物的结构层次,理解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需要对学习材料作整体性的思考。因此,个体应该培养自身的全局观点,考虑问题要充分全面,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这是因为整体思考能力的强弱影响着个体的学习效果; 2】对问题的预判洞察能力。在学习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地总结思考,对问题要具有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学习的材料内涵,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想象、类比的能力。正如想象可以让知识插上翅膀一样,想象力可以让个体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而类比力是将同类事物、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同类事物具有相似之处,也具有相异之处,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分析。即分析事物的能力,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了解令我们更清楚和更明白事物的规律能够更易转变我们对事物了解的思维;理解。理解力既可以讲成分析力,事物需要分析,因为能分析才能清楚明白,明白才可以让我们进步。所以我们对事物不能少的是理解力不能明白既不能进步也就意味着我们理解力很不好。所以,要弄清事物的本源最关键的就是分析。 增强理解力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细致入微的了解事物、分析事物、对比事物,通过多角度广泛对比,才能理解事物的本质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多观察,多思考是稳步提升理解力的关键。 3、写作是表达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文明发展必然导致诸多内容"学而无用",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自主选择将"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这就是表达,表达只为获取社会对于自身成长实践的认可,获取社会价值回馈。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提出人类生存"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分层是根据现代文明而定的,即便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追求最多的还是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起步,进而成长自我。当个体技能成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寄望获得更高的成长价值认同,这些认同就是被社会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实践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的基础就是向外表达。 俗话说:"茶壶里煮饺子"、"哑巴吃黄连",这都是形容个体的表达技能差、不善言辞,内心想到的信息无法展现出来,从而成为无价值的信息。人类活动的基础是群体协作,每个人的活动都离不开集体的帮助。达尔文曾经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所以,表达成为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有效沟通的基础,善于表达是获取良好成长环境、是个体获取成长资源的必经途径、是自身价值被社会肯定的关键。 社会最大的财富是人力资源,个人最大的财富是知识的智慧。学习是提升智慧唯一可持续的方法,增长个人生活见识、提升学习理解力是获取更多知识财富的保障;表达力是将个体智慧财富呈现给社会,为社会建设服务的唯一途径。不同人群表达知识智慧的方法、途径不同,农民呈现劳动智慧的方式是为社会提供食物原料、厨师提供劳动智慧的方式是提供美食、工人呈现劳动智慧的方式是提供各种产品和便民服务......孩子呈现学习成果智慧的方式就是完成作业或写作,孩子的写作能力是一些列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 没有人能真正抵挡住美食的诱惑 宝宝老是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生活动最基本的需求就是食物,食物对于任何人都有"无与伦比"的诱惑力,几乎没有人能忽略对美食的需求。吃饭是人生满足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如果孩子不愿好好吃饭,那么背后一定藏有更深层的原因: 1、孩子不饿 人们常说:"饿的时候吃什么都香,当您不饿的时候即使山珍海味,也索然无味。"是的,食物的作用是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能量,而每个人每天对于食物的需求也并不是无止尽的,每个人对于食物能量的需求都会根据运动量的大小而不同。也就是说,孩子的运动量越大对能量的需求也就会越大,孩子对饭食的需求自然也就越多。 当今,人们生活中的物质已经非常丰富,各种食物应有尽有。且不论家庭是或否有给孩子零食的习惯,就一日的正常餐食而言,每餐的间隔也不超过4小时,如果孩子平时少运动。那么,往往是早餐的饭食还没有消化时,午餐就已上桌。如此,孩子根本体会不到饥饿的感觉,也就很难认识到饭食的重要性。所以,在吃饭过程中很难意识到这一餐对于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要性。 零食,调走孩子胃口的另一"魔怪"。制成品的饼干、面包、糖果,现场制作的街边小吃,都是吸走孩子味蕾的"魔怪"。每个家庭都会应孩子的需求,满足他们对零食的追求,几乎每个家庭都为孩子随时准备有"干粮",这些干粮让孩子不好好吃饭有了"退路"。 饥饿,肚子很空,想吃东西,以填充肚腹"亏空"。饥饿是人们寻找食物的基本需求,而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已经很难体会到何为饥饿了,不知饥饿为何物的孩子,自然很难认真对待食物、好好吃饭。所以,引导孩子好好吃饭的基础是要给予孩子体验饥饿的机会,多带孩子一起去运动,直到他们能感觉到饥饿。 2、家庭吃饭的习惯不好 "食不言,寝不语"、"吃饭就好好吃饭,不要三心二意。"这是很多家长教导孩子吃饭的规矩。然而,生活中很多人端起碗就有讲不完的话,上床就有聊不完的天。饭桌上成为"家长里短"的汇集之地,很多家庭一方面教导孩子吃饭要认真,另一方面自己又有聊不完的桌边事儿。而且,还往往告诫孩子"大人讲话,小孩子安静的听"。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过新兵经历的朋友都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无论您入伍前的餐食习惯如何,不出两日您的餐食习惯一定好转。这是为何呢?根本点就一个,过了规定的时间就没有您的饭餐了,是真正的"过时不候"。那么,试想一下,如果家庭吃饭也能给予孩子相应的示范,会如何呢?您是否感觉规则太严厉了,还是自己本难坚持呢?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学习进步、增长知识的过程,孩子的生活习惯也是在这期间养成的。家庭就是给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坚实阵地,要求孩子做到的言行习惯,您不需说教,用行为给予示范,孩子自会跟随、模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想要得到精美的复印件,必须修饰好原件,教导好孩子言行习惯的基础就是给孩子相应的行为示范。 3、给予孩子多样化的食物选择 每种食物都有其不同的微量元素含量,对人体的功用也是不同的。因此,在生活中要给予孩子多样化的食物选择,尽可能引导孩子吃到多种多样的食物,切忌将孩子的食谱定型或者告诉孩子这个不能吃、那个没营养......因为,食物拥有不同的味觉感受,孩子会因此选择喜欢上那些适合自己"口感"的事物,而对于口感没那么舒适的食物就会产生厌倦。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多样化的食物选择,转变他们对于不喜欢事物的认识,摒弃他们因"挑食"而引起的不好好吃饭。 孩子的学习活动中,都比较喜欢"攀比",他们会乐意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比赛,比如看谁吃饭速度快。所以,家长在吃饭的时候需要做好引导,可适当与孩子进行吃饭比赛。当然,对于孩子该吃什么的问题上,家长们也需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有一个家长给了孩子一个标准之后,其他人应该相互"补台",即使您感觉他的方法不对,也不要当场就给孩子另一个选择,那种为孩子吃饭而争吵的做法就更不可取了。家长之间的不同意见会成为孩子"不守规矩"、"不好好吃饭"等一些列不听管教行为的起点,好的家庭教育应该首先做到规则的相对统一,之后就是"持之以恒"的坚守。 最后,要引导孩子参与到食物的制作过程之中,让孩子能够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引导孩子珍惜劳动成果、爱惜食物,对自己能吃多少有较准确的判断,也就是做到开餐前预定一个饭食量,之后就要吃完这些饭菜、不浪费、不留剩。 阅读伴随成长终生 孩子黄金阅读期是什么年龄最好? 阅读是人们提升认知最简捷的方式,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学习、练习是人生获得生活技能最基础的途径。那么,人生之中那些时间段阅读、学习最高效呢?根据人生大脑发育期的不同,高效阅读、学习阶段有: 1、幼儿期 人生大脑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就是7岁之前的幼儿期了。孩子从出生起成长发育最优先的部位就是大脑,到7岁左右时大脑重量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标准,也几乎与成人拥有了相同的大脑细胞组织。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就足以说明孩子成长发育中童年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所以,要在孩子大脑充分发育的过程中做好陪伴工作,充分给予孩子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运用新鲜的事物刺激孩子提升认知,比如多给予孩子不同类型的绘本阅读、带孩子到尽可能多的地域游玩,为他们充分认知世界创造机会。 幼儿时期的孩子最具探索性,所遇见的任何新事物他们都想一探究竟,他们探索世界的工具包括口、手、脚,我们时常遇见孩子们用嘴咬、用手摸、用脚踢去认知他们想要了解的事物。这期间作为父母应给予他们积极正向的引导,比如给予他们阅读更多的绘本、与他们一起感知身边陌生的事物......促进他们探索认知世界的好奇心"茁壮成长"。所以,陪伴幼儿期孩子成长最好多带他们去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公园等有助于提升孩子认知的场所,在家多陪伴孩子阅读。 赞赏、激励孩子的创造。赞赏、激励就是对孩子所表现书的创造力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赞赏、激励能让孩子在目标递进的旅途中成长、成才、成功,创造是运用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当孩子完成一件作品,如果得到家长赞赏,就能让孩子品尝成功的愉悦,体味创造的价值,让孩子的成长过程融入一次次进步的喜悦积淀。 激活孩子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起来"的思考,才开启了改良蒸汽机的续集;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现代航空……想象力来源于生活中,别让标准答案、定性思维成为孩子想象力的杀手,比如:"雪化了是什么?"您可能不加思索的说:"是水"。但真实的世界可能有"雪化了是春天""雪化了有暖阳"......;"1+1=?"数学答案是2,文字答案可能是"王""田"。 激发孩子的思维灵感,鼓励孩子积极思考。 所谓思维灵感,就是人们面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不按定式思维逻辑,而是结合事物发生的场境使大脑中各种信息充分重组,生成一种新颖思想和方法的精神状态。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华罗庚对思考精辟的论述:"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历史上任何重要的科学创造和发明,都和创造发明者独立地深入的思考分不开。思考是创造力的源泉,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学习知识要思考,发明创造要思考,完善、完整的人生离不开思考。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种人人都有可通过各种游戏、工作练习获得的能力,游戏活动中,孩子双手的灵巧性受到锻炼,因四肢运动与脑思维之间的生理关系,而促使孩子大脑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得到开发。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评论事物,喜欢尝试,思考变化多,反应迅速,不受已知信息的限制。孩子在自己的自由天地中常常有创造性的表现,创造也会给他们带来快乐,使精神、心理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儿童对环境、社会适应能力的建立。而这种适应能力又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首先要对孩子的成长兴趣有足够的了解,如此才能做到正向、积极的引导,给予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尽情发挥思维天赋与才能;其次,在培养过程中,对孩子抱有积极期待的心态,相信他们是最好的、最棒的、时时刻刻发现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赞赏他们。 引导孩子习得"延迟满足"。什么是延迟满足?延迟满足不是一种纯粹的忍耐力,还是一种权衡能力和判断能力,懂得并能判断出通过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延迟满足是选择力、判断力和权衡能力的集中呈现。所以,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不要将孩子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去管控和学会忍耐,而是要让孩子逐不发展出掌控自我需求的能力,从被动走向主动,依靠自己不断提升的判断力、行动力去实现生活自控。 培育孩子的成长好奇心。每个刚出生的孩子对这个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无尽的好奇,总是想一探究竟,这便是科学界常说的科学精神。是的,孩子天生具有科学探索精神。但是,生活中家长发出的"别乱问"、"别乱动"、"别乱摸"、"别......"正在抹杀孩子爱探索求知的好奇心。早期家庭教育与早教的目的,并不是说让家长早早地赶着教孩子数数、认字、将孩子推入教育系统,而是希望父母早点意识到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如果不等孩子好奇和探索之心长大,就早早将各种知识强行"灌输"给他们,孩子的好奇心就得不到滋养,兴趣就很容易被磨灭。等孩子到了学习的年龄,可能最讨厌的就是学习、讨厌接触新事物,真的变成了"厌心"。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建立在对新鲜事物有浓厚兴趣基础上的。为什么不厌倦?因为孩子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才能够想要去探索,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收到良好的反馈,从而更加主动地再往更深层次探索。和孩子所学的知识相比,对事物产生兴趣的能力,才能使孩子保持进取、探索、成长的动力,才是保证孩子在社会巨变潮流中保持探索精神、具备核心竞争素养。 2、青春期 青春期也是很多孩子使父母感到恼火的"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通过10多年的成长,在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方面都有了十足的进展,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思维观念,他们逐步开始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朋友、选择学习什么知识、选择做哪些事情...... 青春期是大脑神经发育除了幼儿期以外又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个人的大脑再一次活跃起来,这个时期孩子会萌生各种新奇的想法,这个时期也是人生从孩子走向成人,大脑发育趋于定型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所接触到的事物如同幼儿期的孩子那样好奇,与幼儿期孩子不同的是,这时期大孩子会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对新事物形成自己的理解认知。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在如幼儿期的孩子那样爱问"十万个为什么?"而是,爱根据自己所迷茫、未解的问题探索式的寻找答案,有针对性的学习。 引导孩子学习活动中的创新、创造能力。《游戏力》:"让人最尊敬的人是那些能够创造产业、创造就业岗位的人。"未来究竟会怎么样,现在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而所有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创新和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能够灵活应对。因此,相对于了解孩子在学校是否听话、成绩如何,更应该关注孩子是否具有创新、创造力,是否对不解难题"刨根问题"。好奇心是孩子创新、创造的动力源泉,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人们生活的必须,进而创造出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孩子们的奇思异想并不是胡闹,"五彩树"、"蓝太阳"并不是瞎想,这是孩子对生活独特思维想象的体现。有人说创新、创造是个体先相信,而后将所相信的事物付诸实践的过程。人工智能时代已来,想象力、创造力是人超越机器人的关键。作为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不断创新的能力,让孩子以创新的观点和态度解决问题、适应未来生活。现在有很多优秀的中学都开始了相应的科技实践兴趣学习小组,开发提升孩子们的动手创新、实践能力。 教导孩子懂得管理情绪。是人就会有情绪,孩子会哭会闹、成年人会有各种生活的烦恼。当孩子哭闹时,家长正确的引导不是压制孩子的情绪发泄,而是引导孩子找到宣泄的方式或者换角度思考,能够懂得如何妥善缓解情绪,使心情平复。有宣泄、能转移情绪,才能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能够自如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拥有管理情绪的能力,即便日后身处逆境,孩子也能够在强大内心的弹力下,转化情绪带来的巨大的波动和伤害。 3、参加工作后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的,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都来自于社会生产实践,并最终指导社会生产实践。所以,学习最好的场所就是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从工作中学习、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当今有很多读书"无用"论的人们,他们认为很多人读了一辈子的书,而所学的很多知识都不能真派上用场。确实,人类文明经历数千年积淀,有些知识本身产生于与当前不同的时代,也就是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是被人实践并进行抽象过的内容。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几乎都是"过时"的信息,"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里""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色知识内容也不可能对两个人完全适用,也就是您照搬被人曾经的成功模式,您一定不会取得和他一样的成功。因为,您所拥有的资源不可能与他完全相同,事实早就英雄,人生的成长、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加工作后,在工作中学习,能最大程度的"学以致用",有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式的带着问题学习,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带着问题去学习也是最快的成长方式,参加工作后,在工作实践中能发掘自身能力与工作要求上的差距,能够做到学习与工作的高效匹配,同时,又能在工作中及时检验学习的效益。所以,参加工作后在工作中学习是人生之中最切合实践的学习,比如成为合格父母的学习就必须和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好驾驶员就必须让驾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想成为运动专家就必须多运动.......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即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