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1期《江南》杂志,因为刊发了中篇小说《沙家浜》,引来全国老干部们"一边倒"地口诛笔伐。沙家浜镇人民政府也要起诉《江南》杂志,说它污蔑、歪曲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沙家浜镇及镇人民群众的形象,严重损害了沙家浜镇人民的名誉权……一时间"讨伐"《江南》杂志的文章连篇累牍地见于各大报刊,它是"文革"结束之后,到目前为止"震级"最大的一次文坛"地震"。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原名叫《芦荡火种》,是一出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开展地下斗争工作的戏,原是沪剧,地下工作者阿庆嫂是主要人物并指挥地下工作,后来被移植为京剧。 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观看完京剧《芦荡火种》后,建议用《沙家浜》剧名,并做出重要指示:把这出以地下斗争为主线的戏改成以武装斗争为主线,指导员郭建光为主要领导人物。于是,剧团组织了一批著名作家动手反复修改这出戏,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个已定稿、公开演出的剧本是汪曾祺主笔的《沙家浜》文学剧本,当时汪曾祺刚摘去了"右派"的帽子。在定稿本的《沙家浜》里,"阿庆嫂只起配合作用,不起主导作用了。" 用传统的古装戏表演现当代内容的革命戏,著名京剧名家马连良、北京市委宣传部长李琪等人对此表示不乐观,持观望态度;而江青、田汉等人对京剧改革却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在汪曾祺这个定稿本之前,曾先后修改出两个本子,都不是太尽人意,被一一否决了。 总之,在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地整个创作过程中,一路上磕磕绊绊,遇到了不少阻力,克服了不少困难,终于使"《沙家浜》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京剧中传世经典之一。 在《沙家浜》剧作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要数第四场《智斗》。无论修辞方面还是人物神态模拟方面,颇多可圈可点之处。 刘副官活脱脱一副小人得志便猖狂的得意嘴脸:"阿庆嫂,我现在当副官啦!" " 借位"阿庆嫂是司令的救命恩人这一身份训斥刁小三,又怕刁小三不尿他这个副官,让他在阿庆嫂面前丢了脸,所以先点明阿庆嫂与司令的关系后,再(挟司令之威)训斥刁小三:"刁小三!这是阿庆嫂,救过司令的命!你在这儿胡闹,司令知道了,有你的好吗?"刁小三一听是司令的救命恩人,只得"恨恨不满地"走下。 按理说长官训斥士兵很正常,没什么可炫耀的啊,接下来,刘副官"借位"刁小三的特殊身份又向阿庆嫂炫耀道:"阿庆嫂,他是我们刁参谋长的堂弟,您得多包涵点呀!"言外之意:刁参谋长的堂弟我都敢训斥,我在胡司令和刁参谋长跟前混得还不错吧。 "借他人地位来炫耀自己",这就是"借位"。"借位"不仅常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屡有所见。如只有小学文化的某某某,假"借位"是中央领导某某的亲戚,在社会上骗财骗色,且一路得手,畅通无阻。 讲个题外话,阿庆嫂安抚刁小三道:":"我也不会倚官仗势,背地里给人小鞋穿。"给刁小三一颗"安心丸"吃的同时,也让刁小三知道:就凭我与司令的关系,也可以背地给你小鞋穿。阿庆嫂顺嘴又说:"刘副官,您是知道的。"暗示刁小三,我不仅跟胡司令熟,跟胡司令手下的人也老熟着哪。 其实阿庆嫂"不打小报告,不给人穿小鞋"这句说话完全可有可无,我怀疑是汪曾祺故意从戏里跑出戏外来了吧? 再一个是演员们地再创作,演员们在说话语气上,动作上,也充满了戏份,耐人咀嚼。 如阿庆嫂敬"参谋长烟时显得非常客气:"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 当她"敬"胡司令烟时,语气显得很随便:"胡司令,抽一支。"让刁参谋长知道我阿庆嫂和胡司令之间的"友情"不浅着呢! 双关语也运用的恰到好处,如阿庆嫂:"……这茶吃到这会儿,刚吃出味儿来!"意指弄清楚了"忠义救国军"原来是假抗日真反共的军队。 刁德一不停地旁敲侧击、设圈套让阿庆嫂钻,都被阿庆嫂机智地躲过,如刁德一:"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祥。"阿庆嫂针锋相对:"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自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回答得滴水不漏,让刁参谋长无缝可钻。这大段"智斗"对唱,体现了阿庆嫂地下工作经验丰富,善于用革命的两手准备来对付反革命的两手准备,一位沉着、机灵、胆量过人的女地下工作者的光辉形象,深深印记在人们的脑海里。 《沙家浜》是根据崔左夫的《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改编的。 (主要参考资料:一九七0年第六期《红旗》) 古书旧刊淮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