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把期末评语看成师生间的交流仪式


  每学期末,班主任都要给学生写评语,这是一项教育传统活动。照理来说,教师通过一学期的观察,给学生一个中肯的评价,也算是为这一学期画了一个句号,这是责无旁贷的事情。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老师都把写评语当成一个不得不做的行政任务,一阵苦恼的煎熬。
  原因无非两点:第一,从教师工作方面来说,评价一个学生当然要全面、准确,但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学生成长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样,老师有老师的眼光,学生有学生的眼光,家长有家长的眼光,从不同角度来看肯定有表达差异,所以教师要评价学生客观上就显得很不实际。第二,从学生成长方面来说,成长是缓慢渐进的,有时候一个学期也未必有明显的变化。以上两点原因,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学生的评语都大同小异,总给人标签化的印象。所以说,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十多年来,我写的评语也有十多万字了。每次翻阅这些评语,总觉得有一些居高临下的姿态,哪怕写得诙谐幽默一点的话语,也不能逃脱"评"的味道。从词意来看,"评"本身包含着评论、评判之意,已经指明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拥有话语权,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者、聆听者,所以"评"是单向的,有定调子的倾向。所以我觉得,评本身就存在问题,评就意味着对结果的重视,老师有给学生定性定质的嫌疑。
  实际上,评语写作只是德育的一种手段,不妨把它看成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仪式,到期末了,师生来一次隆重的书面交流,让评语成为见证学生成长、师生关系的一个凭证。后来我开始尝试把单向的评定改为双向的交流,让评语摇身一变,成了"老师的话"。我的构想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品行、成绩、能力等诸多方面选取一个具体的点,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谈谈自己对学生的认识,期待学生有所回应。简约模式是:教师选点——细节呈现——学生回应。
  试举我写过的一段"话":
  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做起。要想取得成绩进步,就看你有没有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秒来专心听课,有没有充分利用自修课的每一秒来认真作业,有没有充分利用早晚读的每一秒来积极背诵默写。只要利用好每一秒,你就会发现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日益进步的成绩,还有人生路上必备的精神养料。你觉得呢?
  在这则"话"里,我从学生最关心的学习成绩方面来谈,因为该生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苦闷,他需要信心,更需要方法——这就是选点;该生的问题是经常走神,课堂、自修、早晚读都不能始终集中注意力,我指出这些问题——这就是学生的细节性表现;学习不仅仅是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素质,这是指出学习的本质,末尾一句"你觉得呢",就是期待学生的回应。
  改"评"为"话",体现了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关系,师生围绕一个成长中的小问题进行探讨,既是对本学期的一个回顾和反思,又是对新学期的一个期待。把生硬的"评"变成了一种交流,一种协商,把学生的回应当成一种期待,教师的劳动也就显得更有意义、更有实效。
网站目录投稿:代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