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技校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谈得太虚,也不能限得太死,否则,很难取得应有的成效。笔者发现,每次上完德育课后总有一些教师发出这样的抱怨:现在的技校学生真是太难教了!难道我们的教育工作真的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吗?如果说传统德育的不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确存在着单一价值观、物化学生个体以及自始至终由外而内的教化模式倾向的话,那么现在需要寻找的突破口,就是努力建立一种由内而外的自我"内省"的德育新模式,从而寻求到一种道德的人本精神。它可以真正促进人的主题性的发展,使人最终成为主体的人。感恩教育恰好符合这样的育人理念。 一、感恩的来源 谈到感恩,有必要从感恩节说起。美国的感恩节始于1721年的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和印第安人的帮助,举行了3天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延续下来,并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于是,美国人每逢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都要隆重庆祝一番。这一天,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面对着火鸡、南瓜派的丰盛大餐,进行餐前祈祷和感恩。这时,每个人都会怀着感激之情细说值得他们感恩的事。现在,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感恩节比圣诞节还要重要。实际上,美国人的感恩心态在平时就表露得十分充分。不管你在什么场合,"谢谢你"、"非常感谢"总是不绝于耳。 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乐此不疲地与"世界接轨",尽情地过着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却没有想到过感恩节。他们视幸福为天然,认为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稍微有一点他们觉得应该怎样,而没有如期应验,便愤愤不平、怒气冲天、怨声载道。所以,在转型期的学校德育工作中,笔者认为,引人感恩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感恩教育的魅力 美国的哈尔·厄本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首先,他要求学生在24小时里不准抱怨,若要抱怨便记下抱怨的次数,然后问学生:这项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你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其实,不论学生是否真地抱怨或者是否意识到自己在抱怨,他们都意识到了两样事情:自己常常抱怨,自己抱怨的事情其实微不足道。接下来展开实验的第二部分,给学生们分发一张表格,表格顶端写着:"我感激,因为……"下面是三栏,第一栏的标题是"事物",要求学生列出自己很高兴拥有的物品;第二栏是"人物",让学生列出自己赞赏的人物;第三栏是"其他",可以在这一栏列出不属于前两栏的任何事物。时间是20分钟。紧接着是实验的第三部分,要求学生在24小时内把自己填写的这张表格读4遍:午饭以后、晚饭以后、睡觉之前、第二天上学之前或开始学习之前。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们走进教室时的体态和手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以往任何一天都不同了。大家脸上开心的微笑多了,心态也平和多了,甚至身体都显得更具活力了。这是魔术吗?不,是赞赏、是感恩让心灵发生了奇迹。 前不久,笔者在班级内举办了一场名为《感恩之心》的主题班会,非常感人。不管是在创作中,还是班会后,学生们的言行、举止、身体都明显不同于以前,家长们说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计较的孩子变得宽容了,自私的孩子变得大方了。孩子们在周记中写道:"感恩的心"是两只摆动的船桨,它将我们在汹涌的波浪中一次次争渡过来;"感恩的心"还是一把精神钥匙,它让我们在艰难过后开启生命真谛的大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让你的生命变得无比珍贵,更能让你的精神变得无比崇高!""以前,常常抱怨父母因工作忙而无视我的存在,现在我理解他们了,总用那颗感恩的心,来挖掘父母为我所做的一点一滴。渐渐地,感恩的心取代了抱怨心情。其实有的时候,快乐很简单,只要你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便会发现身边值得感恩的一点一滴,感恩的心看似无形,却很有必要,因为许多纷争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忽略了那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更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有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愿感恩之心改变我们的态度,愿诚恳的态度带动我们的习惯,愿良好的习惯升华我们的性格,愿健康的性格成就我们美好的人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即墨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