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不开的"关系" 文:李会会 |伊理雅通心理咨询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生物,"社会属性"的通俗翻译就是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师生关系……如果把关系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来个头脑风暴玩上几天几夜也不是问题。今天想和大家在这里探讨的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怎么也脱不开的"关系"。 有很多人听说过心理学上的"蝴蝶效应",它指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对其他事物带来巨大的改变,影响事情的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处于关系中的人们相互依赖、产生影响,但关系并不仅仅是相处或生存在一起,就像文艺青年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表明了关系的亲疏程度不单单由距离决定。普通青年的"你丫再不回我电话,不理我,咱俩就分手",则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关系会因联系的频率、联系方式、依赖程度的不同,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虽然好好说人话是"学点心理学"系列的宗旨,但适当的专业植入也是科普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接下来小小启动火星语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将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看做工作方法的核心,治疗师和来访者一起共同努力探索来访者的内在世界及其对来访者关系的影响,与此同时,来访者和治疗师也处在一个关系中,两者共享当前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重现来访者内在的客体关系设置,经由投射性认同、内摄性认同等心理机制和心理学技术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这种工作方式与弗洛依德的术语:移情——反移情类似。移情指的是来访者将对在过去关系中对某人的情感(驱力)转移到治疗师身上,将内在的关系模式以外显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呈现、体验和修正,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根据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我们口中常说的"关系",心理学中的"关系"更强调内在的体验,强调在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意义,而这种关系,是同我们的意识相生相伴的,不会因隐居山林还是身居闹市而产生本质上的不同,是在我们呱呱坠地作为人存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们与关系是脱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