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的陶瓷久负盛名,闻名于世界,被称为"瓷器之国"。宋代时瓷器逐渐演变成了我国的主要商品,在清代初期,中国瓷器便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关键词】清代;瓷器;对外贸易 一、陶瓷貿易背景 我国的陶瓷久负盛名,闻名于世界,被称为"瓷器之国"。宋代时瓷器逐渐演变成了我国的主要商品,在清代初期,中国瓷器便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即使在顺治及康熙初年,最严厉的海禁政策下,民间仍有大量瓷器走私出口。到17世纪晚期贸易出口达到了巅峰,即使在18世纪后期,英国仿中国瓷器取得成功,需求减弱,还在1780年一年从中国进口了80万件瓷器。可见清代瓷器出口已占重要地位,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喜爱不亚于奇珍异宝。 二、英国对中国陶瓷贸易的影响 随着中国风格外销艺术品的逐渐流行,17至18世纪,几个欧洲国家纷纷建立自己的"东印度公司",争夺对中国贸易的主动权,1602年,荷兰建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设立总部,庞大的船队把茶叶,香料,瓷器等大批货物运往欧洲,在十七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几乎垄断了欧洲对中国的所有贸易,因此被称为欧洲17世纪"海上马车夫"。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后来改名为"荣誉东印度公司",在整个18世纪,贸易量庞大,是法国,瑞典,丹麦,奥地利。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将货栈设立在中国的广州珠江口岸,这是他们自一七五七年以来唯一获准在中国大陆停留的地点。直至19世纪中期,这些公司通过大型货船,把大量中国瓷器运到欧洲,在阿姆斯特丹,伦敦和其他欧洲港口拍卖或者私下出售,这些贸易是各国东印度公司连同官员、商业代理和船长们获得了巨大利益。 英国对中国陶瓷的贸易,占据了十八世纪中国出口欧洲瓷器贸易总额的主要地位。即使是在乾隆末年后一百多年中,中国的出口贸易瓷同德、英国,荷兰的竞争而导致价格下跌,由以前宫廷贵族专门使用的高端地位转为了百姓平民市场,即使是这样,英国甚至整个欧洲还是对中国的瓷器具有深深的依赖性,运输过去后,就会被抢购一空。在英国,主要进行拍卖中国瓷器的城市是伦敦。在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商人大约有52位,被称为"瓷器人"。这些"瓷器人"既是商贾,也是艺术家。他们会根据市场与客户的需求,进行再设计,对式样也有所变化,私下委托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带到广州和景德镇去制造。 陶瓷的公司大批量进口行为主要在十九世纪之前,那时英国主要进口丝绸、茶叶和瓷器,16至18世纪,英国在好望角和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一直垄断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手中,但是十八世纪后期,本国的瓷器制造和纺织业发展起来,使得茶叶是唯一能够成为大众消费品,而又不与本国产品竞争的一种合理货物。十八世纪末期,英国输入茶叶数量巨大,1664年输入英国的茶叶还仅仅二磅二盎司,1783年公司销货钟售出的数量是5857822磅。尽管茶叶的进口增加了,原本是想抑制瓷器和丝绸,但是由于华丽的建筑和上层社会对精美工艺品的需要,或者由于对中国货物的崇拜等原因,从中国进口的"奢侈品",如瓷器,漆器,丝绸等等仍然继续不断,甚至有所增加,只不过此时东印度公司实际上将瓷器等的进口贸易留给船长去做了。 三、中国瓷器夺回欧洲市场 随着1684年中国海禁政策解除,日本陶瓷外贸受到重创,中国陶瓷瞬间夺回欧洲市场。为了与中国瓷器展开错位竞争,日本陶瓷开始向金碧辉煌的"金襽手样式"的转变,这种样式与江户时代盛行的浮世绘同样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颇受欧洲市场青睐。中国外销瓷为了与日本陶瓷竞争,开始模仿日本伊万里瓷器的"金襽手样式",创造了中国"广东样式",由于同时具备技术优势,中国外销瓷在抗衡中逐渐夺回欧洲市场,导致1757年后日本伊万里瓷在欧洲市场败阵下来而绝迹。 尽管日本瓷绝迹于欧洲市场,但其装饰风格融入了中国外销瓷,被欧洲称为中国伊万里。17-18世纪,中国和日本的外销瓷,在欧洲都被称为东方瓷器。 这样就诞生了后来的在广州加彩的广彩瓷器种类,这种广彩类型,十分类似日本的金襕手样式,同样是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与当时欧洲的室内装饰相得益彰。实际上也就是说,中国海禁结束后,中国瓷器商人,再次夺走了日本苦心营造的与中国青花瓷错位竞争的装饰风格在欧洲的地位,而且在本次对欧洲市场的竞争中,中国更加具有优势,因为明末出口的青花瓷和五彩,粉彩等装饰瓷器,都是景德镇生产,通过昌江运往海港出口,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中途需要搬运,破损了的瓷器都是经过彩绘或者绘制青花的完美瓷器,而本次广彩瓷的制作,是在广州珠江南岸彩绘,由景德镇供应白瓷胎,这样的做法无形中减少了从景德镇辗转而来的瓷器的成本,毕竟白瓷胎的价格低廉许多。 四、停止出口外销——转为开发国内市场的日本瓷器 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的结束,中国重新开始了瓷器外销,这对有田肥前瓷器制造业是致命的打击。在欧洲和东南亚失去了市场的有田瓷器,开始转向主要面对日本国内市场。在日本瓷窑重视国内市场之前,上流阶层使用瓷制食器,平民阶层使用木制食器。不过,18世纪前半期陶制的碗得以普及,18世纪后半期在波佐见窑更是大量生产较厚又粗放的青花碗、盘等价格便宜的碗供应到全国。那是一个无论哪个阶层的人日常都能使用瓷碗吃饭的时代。 这时的日本瓷业出现了产地间的分工,有田生产高级瓷器,波佐见生产日常用品。从另一方面来看,瓷器的种类变得更多样化,以丰富的饮食生活为基础,各种场面都使用瓷器。例如,还出现一种叫"望料"的碗。各窑厂开始生产日本人自己喜欢的样式,绘制风格出现变化。不过制瓷业在装饰纹饰方面仍然受到中国瓷器的影响,同时也开始描绘"南蛮人"的形象。将南蛮人形象与欧洲风景结合,表现了异国情调,相扑造型出现在瓷器装饰上。另一方面,被称为高级品的瓷器在日本出现,随着需求的增加,但是专门为平民生产的瓷器开始在有田附近的波佐见开始制作,这种波佐见瓷器开始大量使用,在淀川乘船的旅客饮食器具都是这种样式的器皿,这是古伊万里瓷器向大众传播的时期。天明时期的装饰技法来自于传统的染布,镂空刷染。 五、日本与中国外销瓷在欧洲的最后市场 1740至1757年之间,出口末期的日本瓷器以金彩装饰为主。自从1715年开始收集瓷器的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强力王在1733年过世,有田瓷器的出口数进一步呈减少趋势,后于奥地利大公玛丽娅·特蕾西亚加冕的1740年代在维也纳等地出现了有着新独特之处的有田瓷器。1757年,日本出口"300件金彩平钵,金彩大盘"给荷兰总督官邸,这同时也是有田瓷器官方出口的最后一次记载。另外根据荷兰的记录,1730年代以后,有着显目金彩装饰的瓷器数量增多,玛利娅·特蕾斯亚的收藏中有着金属装饰的古伊万里众多,可以看出那个年代也许流行这类瓷器。同时,以德国迈森为起点的欧洲瓷器生产技术也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渐流通到英国等地。 有田瓷器之所以走向末路,主要是由于在价格竞争中败给了景德镇瓷器,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被英国夺走了亚洲贸易龙头的宝座所导致,另外欧洲的瓷器生产开始兴起也是一部分原因。虽然私人贸易的少量出口在之后也有延续,但瓷器的品质却呈下降的趋势。如上所述,欧洲市场的有田瓷器流通受到了荷兰的政治构造,以及君主的姻亲关系所影响,国家之间的流通量受到局限。 另一方面,中国景德镇瓷器在欧洲的出口贸易也在有田瓷器走向末路的五十年后,也就是18世纪末迎来终结,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价格竞争中,败给了英国等地量产的陶瓷。简单来说就是没必要花费高额的运费从遥远的东方进口高价的中国瓷器了。到了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后量产的欧洲陶瓷次反过来开始流通进入亚洲市场,欧洲瓷器市场以中国瓷器为中心的时代就此结束。此后中国开始了拓展北美市场的时期,美国的快剪船为中国十九世纪陶瓷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