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末给学生写评语,相信不少班主任老师一定会"叫苦不迭",写评语工作量大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苦于写评语时,内容枯燥、空泛。老师挖空心思,甚至抓耳挠腮写出来的评语,学生不爱看,教育效果不明显。 我以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评语形式大而全,既要全面,又要一分为二,还要有发展的眼光,老师只好面面俱到,这样的评语往往模糊了学生的个性;二是老师板着脸,缺乏人情味儿,长期以来,老师给学生写评语习惯用公文体,诸如,该生在校如何等,口气生硬,类似于站在"高地上"对学生进行道德评判,严肃刻板,学生自然不喜欢;三是评语缺乏个性,有些评语雷同语句多,学生感觉都一样,针对性不强,没什么看头。 那么,如何扭转这一尴尬局面,让老师的评语更富有个性,对学生的教育更有意义呢?我的经验与做法是: 一是突出行为,少写套话。与其写一位学生"热爱祖国,爱护班集体",不如写他如何热爱,有什么特别值得肯定的细节,或者印象特别深的亮点。努力写出不同学生的不同"爱法",个性便出来了,评语便有活力了。 二是只求特点,无须全面。与其逐一评述德智体美,既写优点又写缺点,看起来全面,实质上片面,因为每位学生都在老师的"全面评价"中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不如抓住学生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亮点,予以描述,虽然也许不全面,却把这个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不同点凸现出来了。 三是用语亲切,态度平易。给学生写评语,老师应该摒弃庄严的公文式语言,代之以温和、诙谐、饱含真诚感情的语言,使学生通过评语感到师生之间人格与尊严的平等,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是改变人称,变换口吻。给学生写评语,老师应该把冷静的评判变成亲切的对话,采取书信式,把严肃的鼓励变成殷切的叮咛,把第三人称的"该生"换成第二人称的"你"。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表明,只要老师的评语饱含真情,抓住学生特点,体现学生个性,拨动学生心弦,就一定能达到引起学生共鸣,激励学生上进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