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董健丽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鉴赏


  编者按:3月28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61讲邀请董健丽主讲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鉴赏。董健丽,1964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博考古专业研究生班。自1987年至今任职于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的保管和研究工作,现任研究馆员。主编《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陶瓷编1-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陶瓷编2-六朝瓷器(上、下卷)等,出版《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一书。
  葫芦是自然界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葫芦的种植历史,中国最悠久;有关葫芦的传说、文献记载,中国最丰富。由于葫芦与神话、考古、历史、宗教、民族、民俗和艺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葫芦文化。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闻一多等学者就开始研究葫芦这一人文瓜果。中外已有很多学术成果问世,多从葫芦的培育、葫芦的装饰方法、葫芦的神话传说和葫芦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而对中国古代有关葫芦形题材的艺术品还很少有人研究。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约6000件各类材质的古代葫芦形艺术品,有陶瓷器、玉器、漆器、珐琅、竹、木、牙雕器、石砚、金、银、服饰和书画等,多为陈设、生活和宗教用器。数量之大、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之最。可以说北京故宫是各种质地的葫芦形艺术品的殿堂。
  在各类艺术品中,葫芦形陶瓷器历史悠久,并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既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葫芦文化
  葫芦的定名和植物属性
  葫芦古写成"瓠""悬瓠""壶""匏""蒲芦"等。从植物学上看,葫芦与瓜属于同族,为一年生草本作物,繁殖力强,生长力旺盛。蒲芦通称细腰葫芦,俗称丫丫葫芦。这种形状的葫芦,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我国是最早栽培葫芦的国家之一。1973年、1977年,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葫芦种子,据测定属于7000年以前的植物遗存。
  葫芦的实用功能
  重要食物:在以采集、捕渔、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葫芦是人们重要的食物之一,葫芦的嫩叶和果实均可食。进入有史时代,我们的祖先对葫芦这一作物十分看重,甚至将它和家畜、水果一并视为国家贫富的标志之一,如《管子·立政》所记:"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家之富也。"
  生活器皿:将"瓠""悬瓠""壶""匏""蒲芦"五种天然葫芦以不同方式割截,便可制成各种形状的容器,如缸、瓶、壶、杯和碗等。
  生产工具:播种工具——用葫芦瓠盛种子,进行点种或撒种;手工业工具——用葫芦为内模,外涂陶土,修坯,做陶器;渔具——用细腰葫芦做渔网浮子。
  渡河工具:人类发明舟楫之前,便利用具有浮力的葫芦作为征服江河湖海的工具。《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从浮于江湖。"南人谓"腰舟"。
  医药:瓠膜可治水肿,苦瓠子可治小便不通、蛀牙、口臭。
  饲料:葫芦中的果肉可做猪饲料。
  照明:葫芦种子可以做蜡烛。
  乐器:成熟晒干的葫芦,可制成葫芦笙,"笙"由十三根竹管并列插入葫芦制成。
  武器:葫芦器在古代还属于武器之一,即所谓火荡葫芦,相当于今日的火炮或手榴弹。
  工艺品:天然小葫芦可以作为饰物。明清以来,对葫芦进行了各种加工制作,使其在形体和纹饰方面更具艺术价值,有勒扎葫芦、范制葫芦、火画葫芦、押花葫芦、针划葫芦、刀刻葫芦等。
  葫芦可谓是"举无弃材,济世之功大矣"。
  葫芦文化
  围绕葫芦的生长态势、性能与功用,古人不断将逐步发展的感知、希望、幻想加诸于葫芦。
  在传统文化中,葫芦早已超出自然植物的概念,而与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知深深地交织在一起。由于葫芦在中国哲学中地位举足轻重,受到儒家、道家的推崇和偏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为儒释道所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葫芦文化。
  从文献上看,我国古代民间就有以葫芦为多子象征的信仰。后来道教兴起,葫芦被纳入其宗教体系,增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佛教的传人和流布,也给葫芦增添了新的花叶。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指出:葫芦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组成部分。葫芦是中华文化中有丰富内涵的果实,它是一种人文瓜果。
  葫芦与"阴阳观念"与"生殖崇拜"
  古人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认识,基本上归于阴阳两类,比如天阳地阴,男阳女阴。阴阳观念作为中国哲学的本源,来自于原始社会男女相交生殖崇拜观念。古人在直观的观察中,认为葫芦多籽,繁殖力极强,因而将其视为生殖崇拜对象。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灰陶人首瓶、云南彝族葫芦女神,反映了人们对葫芦作为女性母体的生殖崇拜观念。
  葫芦有"道"的内涵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这里的"道"便是通过"阴"、"阳"这一中介,又由阴、阳二气化合而生万物。在葫芦的神话中,葫芦作为阴阳合体始祖神,代表了"一",而葫芦"一生二,二生三"又代表阴阳和合而成万事万物。可以说中华先民崇拜的创世"葫芦"恰与儒道思想相契合。葫芦在某种意义上,有"道"的内涵。
  葫芦与太极图
  古时婚礼,新婚夫妇合卺而饮。"卺"就是剖葫芦成二瓢,合卺,就是将两瓢回互相偎,成为合体葫芦,象征新婚夫妇成为一个雌雄对立的统一体,生儿育女。合卺正好呈似负阴抱阳的太极图。据刘尧汉先生考证,象征阴阳合体、相辅相成的太极图,其雏形或许是从合卺,即交瓢饮演变而来的。
  葫芦的神话传说
  古人由葫芦生生不息的繁殖,想到男女阴阳交合,产生新的人,繁衍出芸芸众生;再联想到天地交合,孕育着山川草木。"葫芦神话"都是围绕葫芦生人、葫芦创世这一主题展开的,德国人类学家莱奥·弗罗宾斯认为"圆是包含着世界始祖的葫芦"。关于这方面的神话和论述,古今中外都有,它是葫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就中国而言,古今不乏其例。《诗经》中所说"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其义瓜是葫芦,葫芦生人。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许多成员的先民都曾崇拜过象征母体的葫芦,都有关于自己或兄弟民族出自葫芦的传说。中华民族的原始先民,是由葫芦所代表的一个共同体繁衍出来的子孙。各族共祖的这一葫芦象征各族共同的"母体",而这一母体葫芦则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伏羲女娲。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从伏羲女娲与匏瓠的语音关系上考证:"伏羲与女娲,名虽有二,义实只一。二人本皆谓葫芦的化身。"
  葫芦折射的"福"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各族对母体的崇拜,实际已外化为葫芦崇拜,因而,象征母体的葫芦也就被赋予了母性孕育生命和养护生命的双重职能,进而认为葫芦象母神一样不仅能够孕育和繁衍生命,而且还能够祛除恶鬼和疾病,护卫民众的安康,保佑孩子的成长,令人延年益寿。总之,葫芦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福"的化身。葫芦所折射的福文化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 祭祀祖灵葫芦,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因远古中华民族出自葫芦的创世说,彝族等很多少数民族把象征各族共同母体的葫芦视为"祖先",将葫芦作为祖灵加以供奉和祭祀,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后代。在他们的观念中,人从象征母体的葫芦中来,死后灵魂也要返回到人类始祖葫芦的世界。彝族的墓碑上雕刻葫芦,象征死者魂归葫芦。
  2 壶天仙境,求之可长生不老。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在道教的典籍里,形圆而虚中的葫芦被看作一个小字宙——"壶天",是仙人所居的美妙世界,在这个仙境里人们长生不死,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壶天"仙境使秦皇、汉武向往不已。
  3 葫芦"灵瓜",食之可长寿。传说西王母从东海蓬莱道士得到"灵瓜",瓜名"穹窿",就是将此瓜比喻如宇宙穹窿之大。《神仙传》说,拥有此瓜者长寿,吃到瓜者能成仙。
  4 葫芦是道士仙人的灵物。在道教的仙话中,有说八仙之一的李凝阳(铁拐李)到太上老君炼丹之所,借宝炉炼成金光闪闪的上好金丹,装了满满一葫芦,随身携带。吃了几粒,由于金丹神力,使他能灵魂出窍,遨游于天地之间。后来在老君点化下,李凝阳终于借体成道。因八仙过海的传说,葫芦跻身"暗八仙",亦即"八宝",有"宝葫芦"的美誉。葫芦成为古人生命意识中护身求仙的依托,特别受到道教青睐和推崇,进而与道家真人、方士的蓬莱仙境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道士和仙人显示仙气的灵物。
  5 葫芦罐,佛教的八吉祥之一。"八宝"是佛教中常用并象征吉祥的八种法器,指的是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肠,通称"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其中"罐"有两种造型,通常是普通的罐状,另外也有葫芦造型,如笃信佛教的乾隆皇帝的陵寝西壁所刻的"八宝"中就有一腰缠绶带的葫芦罐。
  6 葫芦为辟邪之物。道士认为葫芦是仙家法宝,旧时,道长外出总将葫芦随身携带,认为它可以辟邪镇妖。在汉族的传统习俗中,总是将葫芦视为与龙、凤和虎一样的吉祥物。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新石器时代的葫芦形陶器
  大约在10000年前左右,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陶器是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葫芦形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葫芦形陶器已是常见甚至流行的器物,以仿天然葫芦形为主。主要器形是葫芦瓶、葫芦形束腰罐、雕塑的人面葫芦瓶等,有彩绘和素面两种,纹饰有鸟纹、鱼纹、弦纹、涡纹、网格纹、花形纹饰、线纹或划纹等。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彩陶葫芦形瓶。这些器物不仅有装水的实际用途,而且反映了远古先民对葫芦的崇拜,即"人从瓜出";同时,这些陶葫芦也是死者灵魂安息的地方,体现了魂归壶天的观念。
  葫芦腹部膨大,象征人的母体;葫芦腹中种籽密集,象征人类自身的生育繁衍,葫芦旺盛的生殖能力更使远古人产生崇拜之情。此时期的人面葫芦瓶,采用模拟类比的手法,把鼓腹的葫芦比拟为孕妇形象,意在突出孕育、繁衍的主题。
  夏商周时期葫芦形陶瓷器
  夏、商、周三代,我国由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原始氏族部落社会发展成奴隶制社会,考古学界称之为中国文明史的开端。这时期葫芦形陶器仍然生产,但新石器时代仿天然葫芦形的彩陶瓶极为罕见,而出现了似葫芦形的双腹彩陶罐、壶和尊等,开始与其他造型的器物成套组合,作为容器,带有祭器的性质。此时葫芦形器皿有彩陶、釉陶和灰陶等,纹饰有乳丁纹、斜线、回纹、三角纹、条形纹、菱形纹等,与同期的青铜器纹相似。
  祖先崇拜是从图腾崇拜与灵魂崇拜发展而来的。祖先崇拜是夏商周三代宗教活动最核心的内容,人们要在祭祀、宴乐和丧葬中表示其身份地位,需要用各种器具来表示,礼器便应运而生。这时期墓中出土的精美彩绘葫芦形双腹罐、葫芦壶、葫芦尊等配套成组出现,作为礼器或祭器,它们规定了奴隶主贵族的身份等级,是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的物化表现。进入奴隶社会,作为新石器时代母体崇拜的葫芦,已转变为祖公崇拜。
  战国秦汉时期葫芦形陶匏器
  封建社会始于战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福建及两广地区(古为百越地区)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器的生产都有很大的发展。其中印纹硬陶匏壶和原始青瓷匏壶极富地方特色。该器仿匏瓜造型,与瓮、罐、杯、提筒、盒等器物组合,出土于秦汉墓中,是百越地区的典型器。匏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战国,西汉早、中、晚期,东汉早、晚期六个阶段。陶匏壶仿匏瓜造型。其功用有二:一是作为日用器;二是作祭器,其内装玄酒,用以祭天。《礼记·郊特牲》说:"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
  东汉三国两晋葫芦形五联罐
  东汉时期标准的瓷器诞生,青瓷达到成熟阶段,黑瓷水平大幅提高。该时期出现了一种高级随葬品五联罐,流行于长江下游,古代吴越之地,颇具地方特色。最早的五联罐基本上由五个葫芦形的壶构成,器身较矮;以后器身逐渐提高,肩和颈之间出现鸟、熊等少量堆塑;至三国(东吴)、西晋时期,五联罐演变为谷仓罐,亦称神亭壶、魂瓶,此时装饰特别繁复,罐体塑有百戏飞鸟、楼阁人物、乐舞杂耍,罐腹多为各种陆地或水生动物。
  东汉两晋时期的五联罐的造型与中国古代的神山信仰有关。成书于晋代的《列子·汤问》篇,对归墟中的神山作了详尽的描述:在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无底之洞谷,名归墟,虽然环宇间各条河流的水,最后都汇集到这原始而神秘的无底洞里,但并不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增减,这里平空耸起了"五座神山":"岱舆(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座山高三万里,平顶处达九千里,各山之间相距七万里。山上的平台上金玉比比皆是,美兽成群,到处是挂满果实的树木,其果实甘甜美味,吃了都能长生不老。这里所有的"居民"都是"仙圣"之人,每天飞行往来于五山之间。可以说这就是人人向往的"洞天福地"啊!陶思炎先生在《风俗探幽》中说:"五联罐的构造正是对‘五山神话的仿效:五口罐主体为葫芦的造型,恰好与壶形的三神山一致。其罐腹是大海的象征,故多以水族动物堆塑;而顶盖则为神山的模拟,故以亭台楼阁、飞禽走兽、佛僧乐伎等表现一个金玉满屋、吉鸟翔集、歌吹宣阗、人神交混的长乐未央的世界。……五口罐具有‘五山的邹义:其口圆平,为‘天之指代。五口与罐相通,表神山相邻,……罐口成了绝地通天的天门象征,拟指亡灵进入天界的门户。五口罐是道教对壶天信仰的真实写照。"
  隋唐五代葫芦形瓷器
  隋朝的陶瓷生产,出现了"南青北白"及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该时期的葫芦形瓷器品种比较丰富,两晋以来以葫芦为主体结构的五联罐已消失,各种釉色的瓷葫芦形瓶首次出现,17厘米以下的小葫芦在此时最多见,25厘米以下的较少。
  隋唐五代时期,儒、释、道教比前代有较大的发展。由于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作为道教的圣物,有关葫芦的道教神话在唐代非常流行,壶天、壶公的故事大行其道。
  唐代,小葫芦被追捧。唐代文学家李肇《瓢赋》说:"有以小为贵,有以约为珍",可见,唐人是多么钟爱小葫芦。这种精神需求是唐代出现众多小瓷葫芦器的社会心理原因。
  宋代葫芦形瓷器
  宋人延续了"以小为贵"的审美取向。著名诗人陆游也喜欢小葫芦,有位刘道士赠他一枚小葫芦,他甚为喜欢,作《刘道士赠小葫芦》诗四首:
  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
  贵人玉带佩金鱼,忧畏何曾倾刻无?色似栗黄形似茧,恨渠不识小葫芦。
  短袍楚制未为非,况得药瓢相发挥。行过山村倾社看,绝胜小剑压戎衣。
  个中一物著不得,建立森然却有余。尽底语君君岂信,试来跳入看何如?
  宋代是世界公认的我国陶瓷历史的高峰期,无论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上彩、釉下彩的制作技法均有很大提高。此时的葫芦形瓷器有瓶、壶和执壶。宋代的葫芦形瓷器,除北宋初期与唐代器形接近,后期,尤其是南宋器形较唐代秀美挺拔。
  北宋时期,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宋真宗、宋徽宗特别崇尚道教。宋徽宗自称为"道君皇帝",托言自己是神霄帝君下凡,在宫中设醮,广建官观,如江苏句容九霄万福宫、四川成都青羊宫等,这些道观均用葫芦形塔刹,说明宋代对壶天的信仰。
  宋代,佛教也很盛行。作为道教标志物的葫芦瓶被用做盛装佛骨的合利罐。河北正定天宁寺凌霄塔、江苏连云港海清寺阿育王真身合利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天宫内都出土了葫芦形合利罐,表明宋代佛道的进一步融合。
  辽代葫芦形瓷器
  辽瓷在吸收中原地区传统形式的同时,还创烧了适合本民族生活特点的器物,在陶瓷造型与装饰上,有的模仿唐三彩、定窑或磁州窑,同时还有鲜明的本民族特点,这是在陶瓷史上的一大贡献。辽代葫芦瓶(壶)类似中原的葫芦形瓷器,但又有很多创新,主要仿契丹的皮革制品和木金制品。其单色黄釉亦呈色稳定。辽代的陶瓷葫芦形器高度在13-43厘米,唐宋时期的小葫芦瓶此时不见了。
  瓷葫芦瓶主要用作酒具。在敖汉旗康营子辽墓壁画《侍奉图》上,方桌上除布陈碗、盅诸器外,还有一件黄釉葫芦形注壶,是辽代的典型器物,表明葫芦形酒器已融入当时人们的宴请礼仪中。
  辽代的酒壶也被赋予了仙道的神话色彩。《万历野获编》记载:"辽史记其国圣宗开泰八年五月,留打鲁瑰部节度使嗦鲁里至鼻洒河,天地晦冥。大风飘,四十二人飞旋空中。良久堕数里外,有一酒壶在地乃不移。此宇内极异之事,断无再见者。"
  金代葫芦形瓷器
  金代是女真族于中古时期在我国北方建立的王朝。金代的陶瓷是在五代、辽和宋代陶瓷烧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点。此时的葫芦瓶有很大的创新,一般上腹较瘦小,下腹为垂腹;非常讲究用贴塑等繁复的手法装饰葫芦形器,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葫芦形瓶高度在13-36厘米之间,20厘米左右的器物比较多见。
  元代葫芦形瓷器
  元朝是蒙古民族统治的王朝,地跨亚欧大陆,蒙古统治者积极吸收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形成了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结束了元以前瓷器似玉类银的单调釉色。元代的葫芦形瓷器,全国很多窑口都有生产,不仅供应国内,还出口海外。此时新出现了多棱葫芦器。
  因为葫芦包含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还能满足文人欲在"壶天"里寻觅一种理想或者是虚无的境界,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的道家出世之想,因此,葫芦是金元文人隐士情感的寄托。他们吟咏葫芦,借葫芦喻己,有的表达怀才不遇的心情,有的欣赏葫芦孤高的品格。
  金代诗人麻九畴诗曰:
  为爱葫芦手自栽,弱条柔蔓渐萦回,
  素花飘后初成实,碧阴浓时可数枚,
  试问老禅藤缴去,何如游子杖挑来,
  早知瓠落终无用,只合江湖养不才。
  元代范柠《种瓠二首》记:
  或言种瓠蔓长必剪其标,乃实余斋所种,因树为架蔓缘不已,果多虚花,欲去之,忧伤其凌霄之意,因赋五言为之解嘲云:
  岂是阶庭物,支离亦自奇,
  已殊凡草蔓,缀得好花枝,
  带雨宁无实,凌霄必有为,
  啾啾群鸟雀,从汝踏多时,
  秋后瓠杲戍一实,轮困可爱,余嘉其晚成而不群。答赋云:
  嘉瓠吾所爱,孤高更可人,
  不虚种植意,终系发生神,
  有叶诚藏用,无容岂识真,
  明年应见汝,众子亦轮困,
  葫芦形酒具被用在元代宴飨礼仪中。蒙古人酒文化非常发达,元人好饮之风极盛,以葫芦形瓷瓶作为酒具特别普及,内蒙古赤峰沙子山元代壁画《布宴图》中就有葫芦形瓷壶。
  明代葫芦形瓷器
  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器烧造中心,瓷器的生产出现了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新局面。葫芦瓷瓶的烧造贯穿了整个明王朝。在嘉靖、万历时期出现了上圆下方的葫芦形瓷器,是该时期新出现的器形。葫芦形瓶的纹饰,早期布局疏朗,线条苍劲;晚期画面层次繁复,多道教题材,如八卦、八仙、云鹤、璎珞、松竹梅和福禄寿,还有"万寿清平""永保长春""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等吉祥文字。
  上圆下方的葫芦形瓷瓶与中国"天圆地方"的儒道思想有关。明代末年的中国,从官方到民间,从贵族到百姓,人们的观念、心态、行为方式,很少不被纳入儒道学之中。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是以"天圆地方"观念为主流的。嘉靖、万历年间流行的上圆下方的葫芦形瓶,象征"天圆地方",它是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的反映。
  明嘉靖皇帝痴迷道教是晚明葫芦形瓷器流行的主要原因。道教在明末极受推崇,明代帝王为了维护其统治,表现在信仰方面,就是希望各路神祗都能帮助他们维护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希望道教能使他们长生久视、永享国祚。嘉靖皇帝对道教十分推崇,葫芦这一道教圣物在明代嘉靖时期非常流行,明末出现了大量的葫芦形瓷瓶就是证明。其纹饰上突出表现了"万寿清平""福寿康宁""寿山福海"以及八仙、八宝、八卦、老子讲经、灵芝和云鹤图样等,反映了道教所信奉的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的观点。
  清代葫芦形陶瓷器
  清代,景德镇制瓷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我国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葫芦形瓷器大量制作,除延续明代上圆下方葫芦器外,还新创制了三节葫芦形瓶、三孔联体葫芦形瓶。器物高度从5厘米到70厘米不等,并首次出现了70厘米高的大器,纹饰有动物、植物和人物等,十分丰富。
  受当时外销瓷影响,康熙时期新出现了三节葫芦形瓶,器形新颖,前所未见。
  雍正时期,仿明代的上圆下方葫芦形瓶仍然生产,但器物矮小,此时新创的三孔三联体葫芦形瓶,后来成为一种传统的器形。雍正时期的葫芦瓶有的十分小巧,高度在10厘米左右。
  乾隆时期的葫芦形瓷器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釉色品种,其生产量之大、品种之丰富,远远超过前朝。此时,葫芦形瓷器的制作达到了鼎盛阶段,流行"瓜瓞绵绵"、洪福齐天纹、大吉葫芦瓶等,其中"瓜瓞绵绵"纹饰最有特色。
  雍正帝是清朝诸帝中崇奉道教最为突出的一个。做皇子时,他就对道家药石产生了兴趣,登基以后更以帝王之尊倡导道教。北京故宫现藏有多幅表现雍正帝扮成道士或与道士交往的绘画作品,例如《雍正道装双圆一气图》就表现了雍正帝身着道装与道士交谈的场面,两人之间有一葫芦瓶,瓶中冒出一股紫气。这幅画将雍正帝绘成超脱世俗的道士形象,反映了他意在求得道神的保护,追求长生不老并能成仙的思想观念。
  在清代,人们认为葫芦的壶天宇宙中有绵绵长久的无量寿,葫芦是福禄寿的化身。"无量寿"又称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康熙帝被认为是无量寿佛的转世轮王,乾隆帝崇信无量寿佛远胜以往诸帝,当时宫中所建的无量寿佛佛堂遍布宫禁各处,并用描金漆葫芦形佛龛供奉"无量寿佛"。
  除形状外,用谐音表达是中华吉祥文化、吉祥物的特色,谐音效应在清代特别突出。"葫"代表"福","芦"代表"禄","蔓"代表"万",福禄用葫芦表示,子孙万代用枝叶繁茂、多果的葫芦藤蔓表示。乾隆时期,疆域一统,海宇又安,经济发展,清王朝处于全盛时期,乾隆帝更要想方设法地维持这种全盛"盈满"的局面,以为后世子孙留下一份永久的基业。该时期"瓜瓞绵绵"葫芦瓶突出表达了乾隆帝对福禄万代的强烈渴求。
  清代宫廷葫芦形瓷器的大量出现,是清朝尊儒崇道、注重文治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满族贵族对汉文化的吸收和附会的结果,表达了满族贵族对葫芦所折射的"福"文化的理解和狂热追求。
  结语
  葫芦这一人文瓜果在古代文化中经历了多次文化嬗变:原始社会,人们将葫芦视为母体崇拜的对象;随着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的过渡,将葫芦作为祖公崇拜;进入文明时代后,随着人们心理追求的需要,又逐渐从带有自然崇拜性质的母体崇拜和祖先崇拜,演化出一个壶天仙境。
  东汉,追求壶天仙境的道教应运而生,从此,葫芦与道士和仙人结下不解之缘,葫芦文化具有了宗教意义;宋元明清之际,葫芦的宗教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伴随着儒、释、道三教合流,葫芦为统治者所利用,而更为黎民百姓所喜爱。随着时代的变化,葫芦总是不断地满足不同时代人们在宗教方面的不同需要,使得葫芦文化长盛不衰。
  随着葫芦文化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在漫长的原始氏族社会,它是女性、母体的象征;到先秦的奴隶社会,它是礼器、祭器之一;东汉六朝时期,它代表了壶天仙境;唐宋以来,葫芦又与道佛结缘,是道教的法器之一,佛教的"八宝"之-;金元时期,它是文人情感的精神奇托;明代,它象征"天圆地方";清代,它寓意"福禄寿"。
  葫芦形陶瓷器,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它所折射出的"福文化"已深深地浸透到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
网站目录投稿: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