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欠薪问题而发生的跳楼、爬电线杆、堵马路的报道不决于耳,并呈现出欲演欲烈的趋势。特别是每到年底,政府各相关部分更是神精紧绷,严控和预防欠薪逃匿情况的发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给社会稳定制造不稳定因素。下面就分析一下当前欠薪案件的特点及治理措施。 一、当前欠薪逃匿案件表现出的新特点 当前欠薪逃匿案件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欠薪的行业呈现扩大趋势。过去欠薪的重灾区集中在建筑行业农民工的欠薪,而目前随着整体经济的下行,许多中小企业也是经营困难,一到年底,一些老板就选择跑路,一走了之,将包袱甩社会、甩给政府。 2.欠薪的内容呈现多样性。随着企业员工权益保护意识的提升,劳资纠纷内容日趋复杂,呈现多样化趋势。不仅仅是针对企业拖欠工资问题,同时还针对企业未依法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依法应当享受的各种职工权益保护等问题。 3.欠薪涉及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常引发群体性事件。欠薪案件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行业、加工制造行业、餐饮服务等企业,一但发生欠薪逃匿,往往都是群体性事件,堵马路,拉横幅,甚至跳楼,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4.欠薪逃匿协调工资垫付难度较大。对于企业欠薪逃匿,一方面老板逃跑,一时难以找到本人,使的政府的协调难以进行;别一方面由于目前的政策对欠薪逃匿的预防和先行垫付未行成明确的机制,使得垫付资金也难以落实,发生事件后,一般由当地政府先临时筹资垫付。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出台了欠薪问题的解决机制,如成立由各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筹集工资保证金等办法,但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欠薪逃匿问题。 5.欠而不逃的现象增多,治理难度加大。部分企业出现"欠而不逃"现象,企业以惯性欠薪、周期性欠薪的形式拖欠工资,没有出现逃匿行为。人力资源部门只能通过责令整改和有限度的行政处罚督促企业发放欠薪,但部分企业确实经营困难,强行关停又会带来失业增加,补偿金无法落实等问题。 二、欠薪逃匿问题存在的原因 欠薪逃匿问题之所以呈现出以上特点,除了经济下行的客观因素外,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 1.政府监管的主体缺位。拖欠工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治理要坚持社会原则,政府职能应定位于制定规则和监督规则的执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社会治理主体。当前,由于我国社会建设滞后,拖欠工资问题的社会治理主体是缺位的,谁都能管也就谁都不管。等到欠薪逃匿事件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才紧急介入处理,已是亡羊补牢。 2.监管的制度缺失。一些省份或地方政府出台针对建筑行业农民工欠薪问题的应对政策,采取了诸如工资保证金、欠薪保障基金等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法律位价过底,文件性、应急性、行业性、地区性明显,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欠薪问题,同时其主要针对建筑行业农民工欠薪问题,对当下其他行业欠薪,更是难以兼顾。 3.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一个诚信的社会体系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目前欠薪企业逃匿的成本极低,能跑就跑,跑不了就赖,对故意欠薪甚至恶意欠薪的企业和老板没有制约手段,只会让他们越来越肆无忌惮。在个别案件中,老板不是没有能力支付工资,就是故意拖欠逃匿。 三、应对当前欠薪问题的了思考和建议 1.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快相关的立法工作。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资支付保障立法工作,强化了相关立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拖欠工资问题的严重性相比,工资支付保障立法严重滞后,满足不了工资支付保障实践的要求。必须在总结相关行业有效做法和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工资支付保障相关立法工作,这既是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现实要求,也是我国工资支付保障立法实践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落实,才能最终有效治理。 2.要加强部门协作,确保各项制度政策的落实。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不是某一单项制度,而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如工资支付责任制、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工资保证金制度、工资支付诚信评价和失信惩戒制度等,这些制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补充,为全面有效治理拖欠工资提供支撑。但是这些制度的实施和监管又在不同的部门执行落实,要想充分发挥这些制度的作用,必须强化部门间的协作,一是要建立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健全由政府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二是要强化协作配合,各部门要坚决破除本位主义,根据需要协助做好治理拖欠工资问题的配合工作,只有治理措施真正落实下去,治理拖欠工资问题才能真正见到实效。 3.要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完善工资支付违信处罚制度。加强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设,强化违法企业失信责任,定期对企业重大违法行为信息公布,并纳入征信系统。同时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对失信企业在政府资金支持、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面予以限制,直至彻底清除出市场。对失信企业经营者向社会公布,在参选党代表等政治待遇方面,甚至在行动方面(如购买飞机票、高铁票等)予以限制,加大他们的失信成本,全面构建诚信社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