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素有"衣冠王国""服饰大省"之美誉,而苗族服饰,则为其中之蔚为大观者。贵州省苗族人口400多万,占全国苗族人口的50%,是中国苗族聚居的大本营,因而也成为苗学研究的沃土。由于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苗族服饰库"即创建于贵州省博物馆,其藏品的装饰技艺及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已引起学界较为密切的关注。 贵州苗族服饰的装饰技艺,常见刺绣、挑花、蜡染和织锦四大类别,其中的刺绣,又含平绣、辫绣、缠绣、结籽绣、破线绣、皱绣、堆绣、锡绣、锁绣、贴花绣、茧片绣等十多种子属类别。挑花常见平挑和十字挑。蜡染常见彩染和素染,防染原理与之大相径庭的还有枫脂染和牛油染。织锦可由几十种不同形制的织机编织出千姿百态的锦纹,用于腰带、头帕、围腰和衣裙等。 由于篇幅所限,下文遴选10种不同技艺的藏品略加介绍,仅为点睛拾粹,无暇尽展风华,要旨仅在窥见贵州异彩纷呈的苗族服饰技艺,略知其所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内涵。 平绣 平绣是各民族广为使用的刺绣方法,一般以剪纸或绘画为底样,以绣线覆盖底样。因其技艺相对简单,故为最能自由表达各种主题的绣法。 苗族平绣鸡头龙袖花,乍看酷似一朵盛开的大红花,细察则可见花蕊处伸出形态逼真的公鸡头。貌似姹紫嫣红的花瓣,实则为有序排列的龙甲鳞片。构图中心,可见一龙头,双目圆睁,触须平展。画面彩线交错渐变,刻画出公鸡与蛟龙共生的完美图像。 公鸡饰于服装,是苗族传统鸡文化的写照。苗族古歌所唱,远古时期,金银的形状大片大块,无法使用,是公鸡在老屋基处抓刨出神人的斧头才将其劈砍。又说,原来天上分别造有12个太阳和月亮,射日英雄昌扎将他们分别射落11个后,所剩1个太阳和1个月亮全被吓破了胆子,哆嗦着躲进天狗杜黎家,谁也呼之不出。公鸡喔喔连唤,太阳举头望,月亮起身瞧,从此人间才有了昼夜之分。现今苗族仍有鸡卜、杀鸡看眼间凶吉等习俗。 辫绣 辫绣是将丝线先编成细带,再将细带用针线钉绣成图案的传统绣法技艺。 苗族辫绣飞龙抢宝袖花,是一件清末藏品,亦是馆藏年代较早的民族文物。底纹托布虽略破朽,但辫绣飞龙依然清晰可辨。图中巨龙翘首挺胸,双翅有力,振羽腾飞。羽翼用白色丝线辫绣成曲卷浪花纹,颇有雪浪排空之感。 苗族信奉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龙即神的化身,龙可化现为任何物象升天入水,故而水中长龙被苗族妇女插上飞禽的双翼,即为顺理成章的民族文化逻辑了。 皱绣 皱绣是先将丝线编成丝带,绣者用指甲尖推挤丝带形成褶皱,再将褶皱钉于底纹托布上的刺绣技艺。绣品富有强烈的立体感。 苗族皱绣蛇龙玩宝衣袖花片,构图以圆形宝物为中心,双蛇龙对称,以花鸟小动物填白,整张衣袖花片采用皱绣技艺,浮雕感极其强烈,尤其蛇龙的脊梁,使用黑色丝带起皱,使得龙的形象更富活力。 苗族服饰上的龙纹,是形态最为多变的灵异,万物皆可化现为龙,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虫兽,水中鱼虾,泥中树藤、乃至沉默不语的板凳撮箕等日常用品都可成衍化龙。故而苗绣中常见数不胜数的龙系家族,诸如牛龙、猴龙、鱼龙、羊龙、虾龙、花龙、树龙等。汉语有"成龙飞天,成蛇钻草"的谚语,而苗族文化观下的蛇,同样可以化龙飞天。这正是苗族文化多元神的魅力所在。 缠绣和结籽绣 缠线绣是在绣花针上缠绕线圈的刺绣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将丝线前段缠绕数圈于针尖,然后绣者指尖轻按缠线圈,再将针从缠线圈中穿过,针鼻子同时牵引未缠线圈的后段绣线一并从线圈中拉出,形成一段缠线轴,缠线轴延伸组成图案即称缠绣,亦称轴绣。 结籽绣是将丝线拧成环状小结,刺绣时将小结停留于底纹布面的刺绣方法。密密麻麻的小结有序紧挨排列,酷似植物籽实,故称结籽绣。缠绣、结籽两种绣法可以结合使用。 苗族缠绣结籽绣花鸟纹衣边花片,纹样中对主体纹饰勾边的白色线轴,即为缠绣,起到规矩纹样并突出主题的作用。彩色部分的花和鸟为主题纹样。构图为双鸟护花,花居中心,双鸟对称。鸟与花均为大写意图像。 装饰苗族服饰的花朵总是争奇斗艳,仪态万千。汉文献记载苗族"好五色衣服"(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苗族人却有自己的解释。苗族古歌唱道:"妈妈决意向西迁,嫁了姑娘再出发,姑娘嫁给谁人家?嫁给盛开的鲜花,樱花美名传天下。"原来苗族在大西迁前,姑娘们又哭又闹不忍离开故土,父兄被迫将她们嫁给鲜花。鲜花盛开的地方,曾托付过依依不舍的亲情。花儿朵朵绽放于服饰,总因那万劫不变的情怀无法割合。 苗族崇拜鸟。神话传说中,图腾蝴蝶妈妈生下的12个蛋,是继尾鸟帮助孵化,才生出人类始祖姜央及万物生灵。苗族有支系自称"嘎闹",意为"鸟"。苗族祭祖节日期间,鼓藏头执事时所穿的"鼓藏服",用若干白色鸟羽作坠饰,故称"百鸟衣"。毋庸赘言即可自得其解,如此诸多的鸟文化事象,足以阐释苗族服饰上频繁装饰鸟纹的缘由。 破线绣 苗族破线绣针法广义上属前文所述平绣。与常规平绣不同之处在于"破线"和"浆线"。破线即是将一根丝线劈破成十几根乃至更多根细细的绣线。"浆线"是指把破开的绣线从皂夹籽中提取的胶状膏脂中划过,使绣线变得稍稍坚挺并富光泽。 苗族破线绣"双鹅祭祖"衣袖花片,即为贵州典型的破线技艺绣品。绣面光洁,华丽典雅。衣袖花片的上端,12个人物形象坐于椅上,上下排列错落有致,分别身着玫红、粉绿、淡黄和淡紫色衣装,他们代表桥神。苗族普遍敬桥,认为子孙是沿着木桥前来投生的,桥神是送子入阳界的送子神,还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庇护神。衣袖花片中段有宽窄不等的25条平行纵道,即代表连接阴阳彼岸的木桥。木桥上面绣白面小人,代表小孩灵魂正循桥前往阳界。黔东南苗族几乎家家户户有自家的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敬桥节,家家户户修桥、造桥和祭桥,虽为民族精神信念,但客观上却起到全民行动造福公益的社会效益。衣袖花片底端画面即为"双鹅祭祖"。构图以花树为中心,双鹅对称。苗族祭祖活动所用牺牲,形体最大的牲畜是牯牛,最大的家禽即为白鹅。祭祖旨在怀念已故亲人,同时祈求祖宗保佑子孙繁盛,家业兴隆。此衣袖花片,方寸之地,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苗族妇女的人生憧憬和美好愿望。 锡绣 锡绣,即是用金属锡丝刺绣的独特技艺,目前尚未发现其他民族有此绣法。先用绣线在布料上挑花,再用锡纸条丝沿着挑花纹饰的走势穿行,并有规律地覆盖原来的部分挑花图案,使得锡绣图案微微凸起。银白色的锡片,在藏蓝泛紫光的底纹布料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酷似银饰。着锡绣服装时要配以银项圈、银帽、银耳坠、银项链、银手镯等,服装与银饰交相辉映,美轮美奂。 苗族锡绣前围腰,这长55、宽21厘米的围腰面上嵌入约15000块锡片。围腰底纹采用绛红、藏蓝和黑三色交错,锡片覆盖于彩线之上,色泽醒目耀眼,使得色彩轻重感层层推移,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立体感和丰富的层次感。 堆绣 堆绣古称"堆绫叠绢",将绢布根据需要剪成几何形小片,一般再折叠成三角形,并将其层层堆叠砌成纹饰。 其中图七-1,构图中心刺绣人物,脸面留白,以刺绣线条勾勒五官。两边对称堆绣菱形框,框内堆"卐"符号,方向右旋,与佛教表示"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的万字符号相同,古印度佛教写为左旋右旋皆可,但苗文化却非佛教之意,且一定右旋。苗族称它为脱棉籽机的轱辘锤。方向右旋即为苗族以右为尊的观念,恰如苗族舞蹈的圆形轨迹需逆时针右旋行进,舞者自旋方向亦同。这个符号在苗族的其它传统工艺品中也常出现,这是以点代面,以脱棉籽机的轱辘锤替代脱棉籽机,这也是苗族传统的织染文明在装饰艺术中的再现。 挑花 挑花,民间亦称"数纱绣",因其无需剪纸或绘画作底样,而是数着底纹布的经纬线交错点来挑针引线而得名。一幅挑花作品每一个挑针处,就好似一个庞大的数学坐标系中不同的坐标点。挑花者必须精确数清和牢记纱线经纬交错点的不同数据,若数错记错一处,则会致使整幅图案变形。挑花技艺是在布纹的反面数纱操作,故民间有"反面挑花正面看"之说。挑花者不但看不见作品的正面图案,而且还要准确把控整体图案,实为一项一丝不苟的高超技艺。 衣背花块的纹饰,为十字交叉挑线的燕子纹,尤其剪刀形的燕子尾巴最为明晰。挑线方向一针左斜匹配另一针右斜,两针相交构成"十"字形,该衣背花块为贵州贵阳市花溪区苗族挑花的代表作品。花溪挑花已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还有故事说,有对年迈无子的老夫妻,日夜盼望得子。一天,燕子飞来告诉他们说,儿子已到河边,因他腿短无法淌过河水,快去架桥。老夫妻听了燕子的建议架桥后,果然生了个男孩。为了感恩,就让燕子在自家屋檐下居住下来。从此,燕子在房檐下乃至祖宗牌位上做窝呜叫,主人也不会毁窝逐燕。当然,服饰纹样上也不会少了这位身影轻盈的精灵。 织锦 织锦主要是用织布机来完成的手工艺术,是以彩线穿梭织入经线内,从而形成纹饰与色彩紧密结合的锦纹。一般情况下,大面积的织锦使用织布机,细长的带子则使用简易的腰机完成,但不论那一种织机,在心灵手巧的苗族女性手里,都能创造出精美绝伦的佳作。 图九-1,背带心即用织布机来完成。贵州剑河县革东镇一带织锦"野猫花",专属与小孩有关的用品,幼女穿"野猫花"衣直至及笄之年才更服"镶白花衣"。野猫寓意祈望小孩健康壮实,无灾无病如野猫般自由成长。 图九-2,腰带即用简易的腰机完成。苗族有一种芦笙曲叫"讨花带",既有曲调又有歌词:"小情妹,美姑娘,请将花带送情郎,送来送来栓这里,紧栓阿哥芦笙上。"芦笙节是小伙晒魅力、姑娘晒女红的盛会,赢得花带满芦笙者,可挑选其中最心仪者的芳心。反之,花带最精美者,更有骄傲的资本选择最如意的郎君。姑娘还有送别情郎的话别歌:"哥吹木叶心念念,妹挥蓝带意迟迟。木叶悠扬吹眷念,蓝锦花带寄相思。木叶声声入妹耳,不得见哥泪如丝。"在传情达意的温柔乡,花带小小,功劳大大。 蜡染 蜡染古称"蜡缬",是以蜂蜡为防染材料的古老染织技术。据考古材料证明,蜡染最迟起源于我国秦汉时期,具体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纹样,放入靛缸浸染,再煮沸脱蜡,封蜡处未被染色,未封蜡处即被染成蓝色,最后用清水漂洗后即为蓝底白花的素色成品。目前,贵州苗族蜡染技艺依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 苗族蜡染锦鸡泥鳅鱼猴荷花太阳王龙纹头帕,由7组纹饰组成。该头帕中的纹饰均为苗族文化中的吉祥生灵。鱼、龙、泥鳅、荷花、猴和太阳王分别代表多子多福、善神庇护、健康无疾、美丽纯洁、聪明伶俐和公正无私等意象。该头帕中多次出现锦鸡纹自有本民族文化缘由,另外,民间尚有苗族代表性舞蹈"锦鸡舞"。苗族认为锦鸡是"漂亮"的意象。情歌唱词常夸赞恋人美艳若锦鸡。芦笙场上,小伙吹笙追到姑娘身边,对相中的姑娘踩脚示妤,若姑娘也中意他即会踩还回应。如图十-3中,一对锦鸡脚趾双双互踩暗示情义,即为这种习俗的生动再现。在万物有灵的宗教观下,锦鸡也同人类一样,富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苗族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学术界普遍认为,今之苗族,是我国古代北方蚩尤部落的后裔,与传说中的华夏族远祖炎帝、黄帝同时代,距今约五千前。后因与炎、黄二帝部落战争的失败,开始南迁,历史上经历过多次迁徙,大致路线由北向南,再由东向西,经由黄河流域至今定居分布于贵州、湖南、四川、云南、海南等地。苗族服饰上采用多种技艺美化生活,不单单要解决形式美的视觉冲击力,更要寄托本民族历史文化与共同的心理记忆。 贵州省博物馆藏万余件民族文物服饰中,苗族服饰比例约占70%以上。其装饰技艺,几乎涵盖了贵州各世居民族的所有技艺。贵州苗族服饰,积淀着苗族远古的历史,是技艺与文化间的珠联璧合。精湛的技艺已令人称奇叫绝,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加引人入胜。几乎每种纹样,无不深深蕴含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阐释、对历史的追忆、对信仰的虔诚。苗族妇女们拥有的,岂止是服饰制作的高超技艺,她们拥有的,正是对大地上的事物与生命,敬重细腻又敏感的情怀,她们用针用线用织机,用青春用生命去传承不朽的民族文化,执着地表达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