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适应市场规律打造职教精品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政府倡导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鼓励民营办学、政府资助和扶持中职教育等相关措施和办法的相继出台,更为我国中职教育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百花竞放迅猛发展的中职教育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学校各自为政、缺乏疏导、重招轻教、重投轻教等等,不胜枚举。仿佛一夜之间怨声载道:校长抱怨招不满,教师感慨教不成,家长埋怨学不好,学生惆怅无出路,企业评价缺技能……其原因何在呢?症结又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以湖北省十堰市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为案例,谈一谈对于中职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中职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育的良性发展依赖于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完美结合。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和人口高峰后的数量递减,突飞猛进的办学机构与生源锐减的现实形成了矛盾,由此演绎出形形色色的问题。
  1、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第一,学校的师资与所办专业不符,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跟不上市场需求,教师只好硬着头皮跨专业"活学活用":第二,教师重理论轻技能或有理论无技能,缺少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第三,重技能而疏理论,顾此失彼,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农民工或熟练工无差异;第四,没有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作为办学支撑,单靠临时聘请社会人、企业的人员兼职,懂教育不懂技术、懂技术不懂教育现象在所难免。
  2、专业设置一哄而上
  中职与普教的最大区别就是专业。专业特色是中职学校的品牌,是学校的生存发展之根。然而,从2009年十堰市中职招生计划中可以看出,仅计算机类专业有20多所学校开办,招生人数多达3000人。专业设置短视,追求近期效应、求新追热、急功近利,无视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专业布局中严重的重复设置,规模小效益低,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划分太细、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基础不扎实,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层次单一,比例失调;缺乏精品,无视学校特色和师资情况,开办的专业文不文、理不理、工不工,显得不伦不类。
  3、生源争夺歇斯底里
  抓经济就是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面对中职生源供不应求的招生现状,各学校、各县市在招生问题上煞费苦心,或通过行政手段层层下达招生任务;或画地为牢,不允许外地招生人员进入自己的辖区;或通过电视、报纸、网络、传单狂轰乱炸,导致学生、家长真假难辨、无所适从:或花重金为招生工作联系当地村干部、能人做招生兼职人员:或请中学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出场助阵;或组织精兵强将走村串户做学生家长的工作。学校更是把招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招生队伍越来越大、招生时间越来越长、资金投入越来越多,人人都是招生人员,人人都有招生任务。这种失去理性、歇斯底里的无序生源争夺,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办学成本,而且破坏了职教形象,甚至引起家长对职教的怀疑、憎恨和厌恶。
  4、招、管、教、荐顾此失彼
  教育犹如生产,招生(前提)——管理(基础)——教育(核心)——推荐(目的)四个"生产环节"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学校工作的有机链条。而如何贯彻落实"德育为首、教学中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呢?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技能型人才、适用型人才呢?重点是教学,是技能和质量。无序的招生竞争只会使学校把主要人力、物力、财力放在招生和形象宣传上,而忽略教学和管理,偏离工作重心,导致学校为了适应市场竞争而违背教育规律,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所承诺的就业安置成为空谈,老师不研究教学而研究招生,一不留神就会"堕落"成"招生大忽悠"。
  5、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中职老师面临着上岗转岗、教书育人、教学管理等多重挤压,已近疲于奔命,招生任务的增加更是雪上加霜,很难达到"术业有专攻"。从资金的分配看,中职3年收费6000元左右,招生成本800元,就业成本400元,加上学生流失所摊进的成本,至少要占学生缴费的四分之一。设备、易耗品等价格的上涨,教师工资增加等因素导致直接用于教学和实训的经费所剩无几。春秋两个季节的招生纠缠,使中职学校的四个重点"招(前提)、管(基础)、教(核心)、荐(目的)"本末倒置,其教学质量必然无法保证。具体表现为偷工减料型(三年压缩为两年或更短)、拔苗助长型(疲于顶岗实习和所谓的带薪实习,学生成了简单、单调的机械手)、偷梁换柱型(与所学专业要求不符)等等。
  6、盲目扩张危机四伏
  "做大做强、做强做大"是中职学校的普遍追求,然而适龄入学人口数量的逐年减少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广泛普及,使其空壳效应已初见端倪,短期的商机中已经显露出危机。有的中职学校甚至已经出现十几个人或三、五人一个班的形象,有的学校一年仅仅招进几十人。正如过去的师范和教育学院两类学校一样,中职学校也可能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结果必然带来校产的大量闲置,教师无生可教,学校债务充公。与其等待市场的优胜劣淘汰,中职学校应尽早进行合理规划和整治。
  二、中职教育的未来与对策
  竞争激发活力,竞争优胜劣汰。职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市场需求,在政府宏观指导下,按照科学合理、统筹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打造精品职校,使中职教育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培养出技能过硬、特色凸显、企业欢迎、适销对路、多方满意的中职人才,为经济建设再立新功。
  1、变区位上的多足鼎立为整体划一
  "天下大势,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是自然规律,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面临着对内适龄人口递减、对外缺乏留学生的引入和办学机构相对过剩的困境,其趋势必然是县域和区位性的整合与兼并。
  以县(市)政府为主,加大布局调整力度,统一规划、大力整合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集约性发展合力。一个县办~所综合性的中职学校,其重点是服务三农发展,并视当地政府引导产业的发展导向,办出特色。在培养模式方面,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宗旨,逐步形成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十堰市为例。鉴于十堰市城区面积小(仅1190平方公里)、人口少(约60万人)、基础好(已经整合了由原4所学校组成的职教集团)等现状,建议把所有市直和区属中职办学机构整合到一起,进行重新组合与洗牌,实现专业、师资、设施等优势资源的集中和强强联合,进而创设精品专业、打造精品职教。
  2、变招生上的被动无序为磁场效应
  上学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更重要的是投资,学生和家长除了考虑自己的消费层次(价格与各类成本)外,更要分析其性价比和投资回报率(就业与将来的发展)。由此,不仅要通过整合改变过去无序竞争、贿赂招生的现
  象,更要通过质量、品牌、专业、就业、信誉等"磁场效应"来吸引学生进行选择。这样,学校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抓教学、抓管理、抓技能,完成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特色效益型、品牌效益型的转变。
  3、变师资上的参差不齐为百花齐放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必须要先成才。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极为重要。学校要通过"请进来——定期邀请专家培训:引项目——与其他高校和企业合作;送出去一一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坐下来——经常性开展教研活动"等形式培养出自己的大师和名师。首先,学校要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培训渠道和时间,以引导其成长,其次,要引入相关行业、企业具有"双师型"潜质的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第三,提高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增强争做"双师型"教师的自主意识:第四,借鉴瑞士职业技术培训和普通国民教育学制相互衔接的做法,在我国形成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国民教育相互交流的制度,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学历化和普通国民教育高学历职业化的共同生长,构建国民终身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以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向心力。
  4、变质量上的粗制滥造为追求精品
  质量是发展的生命力。建立质量保障机制是实现中等职教大力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无论是由于班容量过小不得不的重心转移,还是在简单的"贪大求全和盲目扩大硬件规模"后的力不从心,其结果均表现为质量的不尽人意,其结局直接导致职教形象和办学声誉。为此,必须确保规模和质量相得益彰,重规模效益更重质量效益;利用好投入的动力机缘,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以"质量明灯"引领"大力发展"的步伐,抓住机遇走好精品建设之路,在职教品牌创建中不单以规模取胜,更以质量服人。
  5、变各学校的遍地开花为科学布局
  第一,规范中职学校的办学审批程序,并逐年加大督查力度。第二,规范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定点布局,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建设投入,改变过去分散投资的现象,变投入上的捉襟见肘为规模效应,放大投入与产出的边际效用,保证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农村学生的资助经费到位,加快以工助读的步伐,真正保证农村学生读得起书,读得好书,读书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第三,规范学校自身的办学行为,彻底端正办学思想,规范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行为。
  6、变就业上的死缠巧撞为量身定做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不仅要随时了解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趋势,更要对自己培养的产品——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和维护。一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随时为企业推荐所需要的人才。二是与用人单位签署合作定向培养协议,每年定期为企业输送所需的人力资源。三是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与相关培训单位合作推荐所需要的人才,对刚就业的学生进行再培训、再教育以确保学生入职后具有完善的工作能力及优秀的竞争力,为学校赢得好口碑。四是跟踪服务,即对从业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用人单位协调解决,使就业人员放心、用人单位满意。
  (作者单位:尹友光,湖北十堰职业技术学校:陈富坤,十堰广播电视大学)
网站目录投稿:初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