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实习中,对钢、铝合金和铜等塑料性材料的车、钻、铰和攻螺纹加工中,经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即在刀具前面会粘结一些工件的材料,最后形成一个硬度很高的楔块。这个楔块称之为积屑瘤,也可称刀瘤。积屑瘤在切削过程中并不稳定,时大时小,时生时灭,常常伴有振动出现,对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很大。如何控制和利用积屑瘤的产生,对初学者来说,会感到难以处理。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积屑瘤形成的条件 目前,关于积屑瘤的形成有许多解释,通常认为是由于切屑在前刀面上粘结造成的。切屑流出时,因受到刀具前面的挤压和摩擦作用,此外切屑面还具有很高的压力和高的温度,底层会产生严重塑性变形。因此,刀屑面的摩擦不同于一般金属接触面间的摩擦。由于温度和高压的作用,切削底部流速要比切削的上层缓慢,从而在底部形成了一个‘滞流层。当接触面接近切削处的压力,且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滞流层会因流速为零而被剪断粘结在前刀面上。 二、产生积屑瘤的利弊 大量的实验可以证实,积屑瘤的金相组织与工件母体材料相比未发生相变,而是受了强烈的塑性变形的被切材料的堆积物。变形后切屑的硬度大幅度提高,由它代替了刀刃切削,并继续剪切软的金属层,依次层层堆积,高度逐渐增加。而长高的积屑瘤,在外力或振动的作用下,可能发生局部断裂或脱落现象。所以积屑瘤的产生、成长和脱落过程是周期重复地进行的,因而会造成切削时的振动。由于其硬度高于工件材料,在加工中它代替刀刃切削,起到了保护刀刃的作用:同时也增大了刀具的实际前角,使切削变得轻快,减小了切削变形,这是它的积极作用。但由积屑瘤形成的圆弧刃口对工件产生挤压和过切现象,会使加工精度降低;同时积屑瘤脱落后粘附在已加工的表面上,会使表面粗糙度值增大,形成毛刺、亮斑。所以,在粗加工阶段,积屑瘤是允许存在的;但在精加工阶段,则应尽量避免其产生。 三、在生产中抑制和消除积屑瘤的措施 1、采用低速或高速切削 积屑瘤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刀屑面内的压力和温度,而切削速度是影响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选择切削速度是避免积屑瘤产生的有效措施。以加工45钢为例,实际操作中多选择低速(v<3m,min)和较高速度(v>70m/min),这时摩擦系数较小,粘结不宜产生,故一般不会产生积屑瘤:而在中等切削速度(v=15~30m/min)下,产生的积屑瘤最大。因此,生产中常选用低速精车外团、攻螺纹、铰孔等,以有效避免产生积屑瘤。此外,由于高性能刀具材料(如陶瓷)的应用和加工设备的改进提高(如数控机床),可采用高速切削,既不受积屑瘤的影响,又可获得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值,而且能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点对指导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理论联系实际有很大的帮助,使之容易理解和接受,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减小加工材料的切削变形 加工材料的机械性能不同,切削变心程度也不同。工件材料塑性越大(如低碳钢、低合金钢),切削时变形越大,刀与屑面问的摩擦系数和接触长度就越大,此时最易产生积屑瘤,加工硬化也较严重。在生产中为了减小塑性变形,常选用较大前角的刀具来切削加工,这样才不易产生积屑瘤。经验表明,当前角达到40°~45°时,一般不会产生积屑瘤。 除此以外,减小进给量、提高刀具刃磨质量、合理选用切削液,这些都是在生产中经常采取的避免积屑瘤产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