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大学毕业生就业应正确处理四大重要关系


  据教育部发布的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消息:截至7月1日,今年611万高校毕业生中,已有415万人落实了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这个成绩的取得与中央、地方乃至整个社会都在齐心协力,想方设法挖掘就业潜能和促进就业是分不开的。正如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指出的那样:"与往年相比,今年出台的政策文件之多、涉及方面之宽、措施力度之大、惠及学生之广都前所未有。"今年的就业工作至此基本告一段落。2010年,随着金融危机的见底,我国经济好转,对就业有一定的拉动。但高校毕业生有增无减,加上历年积压的未就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针对当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心态、自身定位和就业区域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误区的现状,笔者认为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刻不容缓,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应认真思考和正确处理以下四大关系,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准确定位,正确把握就业方向。
  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当今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到待遇好的单位就业,从年轻人的自身价值体现和实现经济独立、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以及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的个人角度来看,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大学毕业生在追求较好的工作待遇时,要懂得权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有长远的眼光,眼前利益要让位和服从于长远利益。当两种利益相冲突时,要有果断牺牲眼前"小"利益的理智、勇气和决心。不能意气用事,不可因小失大,只捡了眼前的"芝麻",而丢了将来的"西瓜"。
  理清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对于有些人坚持"非高薪不干"择业观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就不会为了几百元的薪水的差异,而在发展前景远大、长远利益看好的工作与前景及长远利益一般的工作中做选择时,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更不会出现为几百元的薪水而放弃好不容易谋到的发展前景远大、长远利益看好的工作,结果一时就业无门,待业在家的状况。
  二、就业地区、就业单位与事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这几十年来正在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却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
  2007年6月11日,《山西晚报》报道,山西人才市场对全省10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000名毕业生,最期望就业的单位依次为:机关事业单位(所占比例为45.2%)、外资或合资企业(23%)、国有企业(16.8%),而愿意到民营或私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仅占7.12%。这说明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大多聚焦国家党政机关、外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一些知名企业中。一些民营企业、中小型国有企业则应聘者不多。而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则大多把目光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大中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中城市,也不愿到基层、到小城市和老区、边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就业。
  应届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地区和就业单位上普遍存在误区,并未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就业地区、就业单位与事业发展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直辖市、省会城市、大中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与外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国家党政机关和一些知名企业人才济济,竞争激烈,个人发展机遇相对较少;而一些民营企业,中小型国有企业,老区、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及基层单位则普遍缺乏人才,急需大量人才的投入和支持,蕴含着很多机会和希望,个人施展才华和事业发展机遇相对较多。
  辩证地看待工作地域、工作单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到祖国最需要的老区、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及基层单位去,到一些民营企业、中小型国有企业去,在那里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理想、成就事业。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今年北京市有近2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竞争3000个"村官"名额,自愿到京郊农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这就是辩证地看待就业地区、就业单位与事业发展的关系,把个人的需要同国家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的体现。
  三、就业与择业的关系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与职业的匹配程度,以及个人能力的发挥、事业的的发展和成就。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都是比较谨慎和慎重的。但是谨慎和慎重也容易走入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期望自己在就业时能够一蹴而就,第一时间找到的工作就是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有些大学毕业生一直抱着一蹴而就的想法,高不成低不就,以至就业最终成为难题。
  2.这山望着那山高
  总以为最高的山还在后面,以至待价而沽,迟迟不肯签约就业,最后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3.工作不久就跳槽
  签约就业后,觉得工作不满意,在没有找到更满意的新工作时,就辞去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致使工作一时没有着落。
  4.消极对待,安于现状
  对就业不满意,又安于现状,消极应付,不思进取,不愿通过提升自己来改变就业现状。
  其实,以上四种情况皆反映了大学毕业生没有正确处理就业与择业的关系。那么,这两种关系究竟应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应"先就业,再择业",用一句形象生动的话来比喻,那就是"骑着驴子好找马"。当然,"骑着驴子好找马"的前提条件是在"骑驴"时,要接受磨练、不断提高自己的"骑术"。 对于当前人才市场上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培养人才成本,人为抬高用人门槛,要求应聘人员有一定工作经验来说,也正是大学毕业生在处理就业与择业关系的一种好的选择。
  四、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大学毕业生"初生牛犊不畏虎"有创业激情、热情和勇气,经过了系统的高等教育也基本具备创业的才智。大学毕业生创业,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又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同时还能创造就业岗位,带来更多就业的机会,分担社会就业压力,承担社会责任。
  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近年来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如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等。
  2008年5月20新民晚报《大学生创业如何提高成功率》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自主创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因此,我们在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同时,也要提醒他们应慎重考虑就业与创业问题。不要把创业的道路看得过于简单。想要创业,空有热情、激情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经验、是很难走好创业之路的。创业成功的毕竟是少数,比尔·盖茨也只有一个。当然,慎重考虑并不代表大学毕业生不能创业,而是提醒大学毕业生不要盲目创业。一般来说,大学生毕业生在就业后,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创业能力有较大提高,社会经验较为丰富,创业之路就会走得更稳更顺,成功率就会更高。
  总之,大学毕业生应正确处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就业与发展、就业与择业、就业与创业四大重要关系。对这四大关系有了正确的分析和对策,自己的就业有了准确的定位,在就业中才能克服盲目性、避免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就业后,也能全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愉快地工作,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绩。
  (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
网站目录投稿: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