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优质课拒绝琐碎的环节操作


  今天下午,参加市级优质课评选的孟敏老师就明天将要比赛的课文《笑》的操作预想拿来与我们几位探讨。
  孟老师教学功底深厚,形象落落大方,声音甜美纯正,文学功底厚实,驾驭学生的能力老到自然,觉得就是走到省里,都是首屈一指的好语文老师,她的课,应该是那种"兼美型"的好课。
  可是,因为这次听她讲述自己的课堂操作预想,觉得跟平时听过的她的课截然不同,最大的差异就是这次她把教学环节肢解的非常琐碎,课堂上环节预设很多,为此煞费苦心的设计了许多过渡性语言,而且,因为过多的操练,导致每个环节都不能重锤敲击,反复玩味。
  两个原因:一是孟老师认为这是公开课,必须讲求容量;二是她觉得必须体现教学前沿的思想,让学生充分活动。
  想法是好的。但是,真正的好课绝不是靠技巧取胜的。记得很早的时候听过一节市级观摩课,当时是九十年代,还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最高级的设备就是一台投影仪。一位参加市级数学优质课的老师一节课下来,光小黑板就用了九块,分组十几次之多,最后虽然获得了第一名,但是,我并不怎么看好这样的课。无论你拿什么级别的课,都不要忘了,你所面临的受教者是学生,他们的思维水平,注意力特点,生理心理特点都限制了执教者的行为必须科学大气,过多的环节设计和过分的分组活动会让活动形式化和虚假化,虽然表面形式轰轰烈烈,但是内行人一看即知,这样的操作是不现实的。
  从执教者的角度看,这样环节复杂的课受累的是教师,清闲的是学生,老师似乎进入歇斯底里状态了,学生还没有投入进去。因为每个环节不能重锤敲击,学生刚刚进入前一状态呢,就立马抽身退步出来参与另一环节,势必让学生步履匆匆,水过地皮湿。
  那么真正的好课是怎样的?以我对很多优秀教师课型的研究,觉得好课一般具备这么这样一个优点:线索明晰,环节少而精练。记得听赵立民老师的一节合并同类项内容讲授时,他导入无痕,直接由讲解一道错题订正开始,在旧知感受的基础上,于旧题上略略一擦,随笔一改,出现了稍稍的变型,学生因为有原先的旧知垫底,很快就学会了新的复杂题型的解题思路;如是者三番,学生根本没有感觉到环节过渡,一节课顺理成章的完成。
  应该说,无论文科还是理科,课堂操作的原理是一样的。好的语文课更应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无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处理过程其实都离不开整体感知、局部赏析、情感意蕴揣摩这条基本线索。如果是专题性训练,当然是更少的环节设计,更大量的某个细节重锤敲击。而有深度的好课和肤浅的课型的区别,不在于环节的多寡,在于教师投放给学生的是什么和思想引领的深度广度与否。
  以我执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我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内容;二,用文本内容填写下面对联:( );笑挥禅杖,战天下英雄好汉。环节设计不复杂,但学生大脑运动量不小,所谓"老师动动嘴,学生累坏嘴(当然也有脑)"。在细部揣摩上,我让学生这样感受其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将鲁提辖听完金氏哭诉之后内容改写成剧本的话,如何把这段描写改成戏词?要体现人物个性。二,体会提辖官人打人打的痛快的一段描写,说说好在哪里。(这里事先教给学生文学欣赏的方法,比如从修辞炼句角度,人称角度,作者的表现方式,多角度的表现方式等等角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中,我只是设计了一个问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鲁提辖算不算莽汉?学生讨论的如火如荼,唇枪舌剑。在此基础上抛出今天如何给英雄定位的讨论,链接生活的环节就自然完成。在课外作业布置上,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小拓展延伸:1、金圣叹曰:鲁达粗鲁是性急,李逵粗鲁是蛮。请仔细阅读有关二人描写的环节(出场,人际交往,关键问题的处理等),分析这句话的妙处。2、"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洲而迁,遇江而止"这四句偈语概况了鲁智深的一生行迹,跟红楼梦中的十二钗归宿点描摹有相似之处,细读鲁智深的故事,看看这样写有什么局限性。这样的作业设计,把学生阅读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优质课评选了这么多年,其实评委老师也非常头疼课目的选择,近几年来很多比赛篇目已经由传统的名家名篇转移到了小品文乃至说明文,很多老师的课换汤不换药,老是克隆名家操作模式或者面面俱到的频繁设计环节,以求获得高分。其实,好的课型不是叠床架屋的频繁更换环节,而是简单环节的深度思维训练,是学生情感的跋涉,是思维角度的全面打开和思维梯次的攀援上升。
  提出个人浅见,以求同行指正。
网站目录投稿: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