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可以说是晚清政府一败涂地的战争。一项骄傲自大的天朝,竟然被英国派来的远征军打的是落花流水,最终还被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一个三亿多人口的大国,被英国的一支4000人(前后数次共计19000人)远征军击败。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可能有很多人仍然百思不得其解,虽说清军武器装备落后。但是全国三亿多人,就拿着盾牌和短刀排着冲锋,英军能干掉多少人?等英军没有弹药或者退无可退的时候,并排走,也把他们踩死了啊。何况清军也有大炮啊! 那么清军为什么失败呢?我们先分析一下当时双方的兵力和武器装备。 清军是热兵器和冷兵器混合使用,冷兵器主要为大刀长矛和弓箭,热兵器主要是前填式火炮,射程短,精度低,而且炮管容易发热,然后还有鸟枪(鸟铳),射程短,射速慢。清军另有战船几百只,但是吨位小,火力很弱,基本都是风帆动力。 而英军的武器装备基本都是热兵器,火枪的射程可达300米,射速是每分钟4发。后填式火炮的射程远,精度高,炮弹的威力也大。英军前期就调动了超过40艘的舰船,其中战舰16艘,运输船和辅助舰28艘,其中包含蒸汽机战舰。 所以武器装备上,清军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完全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军队在作战。 再看看双方兵力,清军前期投入大概9万多兵力,后期参与战争的人,超过20万。这些军队分布于各个地方,并不是同时参战。 英军第一批远征军大概4000人,后来轮换加上增援,大概1万9千多人投入战斗。 虽然清军在数量上有绝对优势,但是兵力分散,缺乏配合,又由于船小,在英军炮击虎门的时候,其他省的水师均不能增援。 第三我们再看看双方的士气,战斗素养,军官的指挥能力等方面。 在近几年的影视剧里面,清军的战斗力被一定程度的夸大了,而在真实的鸦片战争的战场,清军的表现堪称为乌合之众。 在虎门战役中,关天培倾家荡产,把白银放在炮台,"击中敌舰一炮赏银五两(也有说五十两的),击沉敌舰一艘赏银五百两!"并下令封锁炮台。 但是很多士兵"夜有扒越台墙而遁者",还没开战就逃跑了。老英雄在炮台和英军激战,却有几个军官带着几千名清军集体逃跑,打到最后,只剩老英雄和几十个清兵还在坚守。 沙角之战,守将陈连升父子壮烈殉国,其他清军却做鸟兽散,另有百多名清军投降,可笑的是,英军还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觉得是这么多地方,清军打的比较好的一役了。 英军攻占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吴淞,镇江等地,由于各地清军较为懒散,设防不积极,英军没有遇到很大的麻烦。 也就是说,鸦片战争的失败,除了武器装备落后,各地清军缺乏统一指挥,清军统帅的战略意识差之外。还有清军的士气非常低落。 如果一个国家的军队缺少精气神,没有士气,那么打仗是打不赢的。老百姓也在隔岸观火,除了少数几个地方有局部的民间抗英活动,绝大部分人都是选择冷漠。 这是老百姓的错吗?当然不是,起码主要原因不是。清朝政府腐败无能,长期"国不知民,民不知国"的状态,打输了是皇帝的军队打输了,和老百姓什么关系?各种苛捐杂税,把老百姓逼得喘不过气来,又没有爱国思想教育,导致当时的老百姓对"国家"二字是没有概念的。所以派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去支援,甚至投入鸦片战争,是完全不现实的。 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惨败,就不足为奇了。清军的战斗素养,继续打下去,也难以取胜了。更要命的是,当时鸦片战争已经消耗了清政府三千多万两白银,清政府的财政也难以支撑下去。这让一天只吃一个鸡蛋的道光皇帝,心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