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培育新型农民,这就必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工农差别的关键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 一、新农村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重要课题 我国要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必须培养大量农村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问题无疑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最基本的问题,是解决其他相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就业水平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居民素质提高提供服务,为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职业教育需要关注和思考的新课题。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劳动力中,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2%(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农村劳动力的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仅占5%。留在农村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大多数文化技术素质偏低,缺乏职业技能,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此外,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中而回到农村。 以上数据表明,加快建设新农村急需培养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面对许多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的困境,必须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变"输血"为"造血",让农民掌握一定的致富技术,拓宽农民致富的思路和门路,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单纯依靠经济发展项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能改变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基本状况。只有教育才能为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把农村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教育内容不符合农村学生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流失与转移对农民素质和农村发展的影响正在凸显 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教育差距长期存在这一基本国情,导致农村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因其弱势特征与发展规律不适应市场化运作,原有农业学校的职能与特色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流失,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受到极大冲击。经过调整、合并,数量大大减少,有的学校脱离农业升为高职学院,盲目合并、削弱和脱离农业是目前制约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农民素质提高缓慢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学生及农民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追求应试教育,一些农村学生就是由于学习内容不符合农村实际需求而辍学的。 2、短期的群众性和科普性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和农民的需求 我国各地农村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出现了勃勃生机,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但是,各级县乡政府在运作中往往缺乏长效机制,与农村居民的实际要求差距较大,仅靠政府牵头组织的短期群众性和科普性教育来应急,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和农民的不同需求。因此,应从教育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的根本抓起,并与农民成人职业后续教育相衔接,完善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长效机制,为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 3、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农村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最缺的是人才,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受财力的限制,加上长期以来工作的着力点在城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突出,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导致学校经费紧缺,办学条件差,校舍、实验设备匮乏,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缓慢。我国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教育管理体制,这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经费体制只能以县(乡)为主,中央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政策不够明确,执行也不到位。 4、职业院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存在不足 由于受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各地职业院校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方法、培养方式和手段、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不足之处与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职业院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但实际上不少职业院校还没有看到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双赢关系,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所作为。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过于陈旧,没有体现出市场需求与就业导向,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二或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5、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充实和提高 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由文化课教师转化而来的,缺乏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加上学校师资培训、实验实习条件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对现代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受到很大影响。另外,受利益的驱使,高学历大学生都愿意留在城市,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难以得到充实和提高。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途径 1、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 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和倾斜的力度,地方政府要多渠道筹措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计划统筹力度、经费统筹力度与政策统筹力度,按国家规定的教育经费比例投入农村职业教育。要建立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稳定的投入渠道,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向农村职业教育捐资。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金搞好建设,明确投入用途,增添实验实习设备,改善办学条件。要进一步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结构,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行产学结合、订单培养,坚持学历教育与中短期培训并重、劳动力转移前和转移后培训并重,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努力保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农村职业教育一定要牢固确立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努力成为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生力军,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2、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建设新农村,要把职业教育、农民培训放在重要位置。政府支持农民培训,首先要对农民培训给予适当补贴,引导和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其次要重视培训体系和培训能力的建设,特别要重视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基层党校、就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等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培养一批会管理、懂经营、有技能的新型农民。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需求,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放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农村职业技术学校要抓住这个机遇,确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把农村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实施技术培训和创业教育,让农民掌握致富本领,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会,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那些进城务工后思想开放的农民信息灵通,又有技术,返乡后可以为本乡的新农村建设带回先进的思想,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中心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逐年增长之势。因此,必须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走"普教与职教相结合,文化与技术并进"的办学道路,使部分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经过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将农村学校的特色教育做大做强。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4、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要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是关键。针对农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实施现有在职教师继续深造等计划,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可以通过职校教师到城市对口院校任教锻炼、到大学集中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还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操作技能。要鼓励教师在职学习农村职业教育知识,同时应适当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生活待遇,稳定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只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职业技术培训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