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唯一富过十五代的家族凭什么兴盛五百


  中国古话常说:富不过三代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然而有这么一个家族
  它兴盛发展至今却已整整十五代人
  从明代中叶至今、五百年间不曾中断
  它,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吴中名门苏州贝家
  对于中国人来说
  家世永续绵传,是每一位创业先祖及后代子孙的殷殷期望
  然而世事沧桑、命运多舛
  自古至今能够延续兴盛的家族实际上寥寥无几
  而那些存于当世的名门望族之中
  也潜藏着中国家世绵传的深厚哲理
  早在清代乾隆年间
  贝家就已跻身苏州的四大富族行列
  当时,在大清帝国富甲一方的苏州城中
  当地人口中流传着"南濠四富"的说法
  即居住在苏州城内南濠街中的戈、毛、贝、毕四大家族
  贝家是此中的佼佼者
  贝家原本籍贯浙江金华府兰溪县
  明朝中期,贝兰堂从浙江迁居苏州
  是为苏州贝家的一世祖
  贝兰堂原本在苏州城阊门外摆地摊,边卖草药边行医
  到第二代贝兰亭、第三代贝和宇时已扩展成中药店
  贝家靠行医起家、以信誉闻名
  在第三代贝和宇时期,他曾经接受一位湖州人的委托
  代他销售中药制品
  没想到有一天深夜强盗突然破门抢劫
  贝和宇首先想到的不是保护自己的财物
  却是带着存放那位湖州人药款的盒子迅速转移
  结果等到贝和宇回到店中
  他自己的财物早已被强盗洗劫一空
  唯有别人委托存放的钱款却安然无恙
  尽管受此重击,但贝家诚信守义的名声却四处传开
  生意由此日渐兴隆
  在中国古代家族史上
  暴发致富的人很多
  但能连续多代行善积德的家族却很少
  所谓为富不仁、不义自毙
  大概说的也是这种类型
  但在苏州贝家
  这却是一个累世行善达十几代人之久的家族
  苏州贝家第五代贝珽
  就曾经多次免费施药救人、惠泽乡里
  因此当康熙皇帝于1711年在北京举行盛大的乡饮酒礼时
  73岁的贝珽就因为德高望重
  被乡邻士绅联合推举为"乡饮介宾"赴京会宴
  在封建帝国时代
  这是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其家族
  一种至高无上的尊重与厚礼
  发展到第七代贝慕庭时
  苏州贝家已成为江浙地区最著名的药材行商
  当时,贝慕庭更是江浙地区远近闻名的大慈善家
  他到处设立义仓赈济灾民
  遇到灾年米荒,甚至将自己的库存粮食以市价的三分之二卖给市民
  60岁生日时
  贝慕庭更是将一个装满别人欠条、价值几万两银子的盒子当众烧毁
  65岁时,贝慕庭身患重病
  他又再次将大量财物布施给周围的穷苦人家
  做完这些事后,贝慕庭愉悦地说:
  "我心里再没什么牵挂,可以暝目了。"
  说完,他整理了下衣服
  端坐椅中,从容而逝
  除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世家
  中国历史到了宋代以后逐渐进入平民社会
  加上朝代的更迭与战乱
  能够兴盛达百年之久的名门望族日渐寥若晨星
  而贝家能够延续十几代人、兴盛五百年之久
  走的不是科举世家道路
  而是与家族累世的诚信经营、慈善布施、行善积德息息相关
  此外,对子孙的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俗话说,家有败家子,即使是有金山银山,也是坐吃山空
  所以,贝家非常重视子孙教育
  贝家的第十三代贝润生(1872-1947)
  28岁时在师傅奚润如的交托下管理颜料生意
  并帮助奚家发展成远近闻名的颜料大王
  然而到50岁时
  贝润生却将自己倾注毕生精力培育的颜料产业交回给了奚家
  以报答师傅奚润如的栽培之恩
  然后他自己却翩然而去另外谋生
  后来,凭借着自己的生意天赋
  贝润生也经营上了轨道
  并斥资买下了后来被列为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狮子林"
  贝润生认为:
  "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
  于是,贝润生在狮子林中设立了贝氏祠堂
  并在旁边捐资建立了贝氏承训义庄
  用来赡养、救济族人
  另外,贝润生还与同族兄弟、金融巨子贝理泰(贝哉安)在苏州城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新式幼儿园
  为苏州的公益慈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贝家世代尊奉"以德遗子孙"
  所以,贝家历代重视教育
  家族中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必须上学求知
  贝家还规定:
  "男丁必须做事"
  所以尽管累世巨富
  但"贝家从没出过提笼遛鸟的公子哥"
  不要小看这一个小小的现象
  实际上,很多名门后裔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教育失道、子孙败落
  这也是很多家族"富不过三代"的重要原因
  贝家到了第十三代时
  家族产业从传统的医药行业拓展到了颜料、房地产、金融、旅游等多个产业
  当时,贝家第十三代贝润生是著名的"颜料大王"和房地产巨子
  同为第十三代的贝理泰(1866-1958),年轻时中过秀才
  贝理泰是中国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国旅行社的联合创始人
  另外,贝理泰还是上海银行的联合创始人
  贝理泰的儿子、贝家第十四代贝祖诒(1892-1982)
  则延续父亲贝理泰的风采、成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奠基人
  并参与了中国货币史上"废两改元"活动
  协助推动了中国币制改革
  抗战期间,贝祖诒还以中国代表身份
  陪同孔祥熙赴美出席了国际金融货币会议
  即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6-1947年间
  贝祖诒担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裁
  尽管大权在握
  但解放前夕
  尽管孔祥熙一人就卷走了1.3亿元美金
  但贝祖诒却坚持两袖清风、没有带走一分钱公款
  这种对于清白的信念和道德的坚持
  也是贝家之所以兴盛不衰的品质保证
  而贝祖诒
  正是著名建筑大师、贝家第十五代贝聿铭的父亲
  由于累世巨富、教育有方
  因此到了晚清民国及当代
  苏州贝家已是名人辈出
  当时,贝家除了"颜料大王"贝润生
  金融巨子贝理泰、贝祖诒
  还出了诗人贝青乔
  藏书家贝墉、贝信三
  中国最早留学西方的建筑师贝季眉
  建筑大师贝聿铭
  资深教育家贝季瑶
  女画家贝聿昭
  科学家贝聿渠、贝聿铣
  经济学家贝世鸿等名人
  然而,正当这个家族步入鼎盛之际
  历史,走到了1949的转折点
  建国后,遗留在大陆的贝氏家族成员
  "积极主动"地上交了绝大部分家族财产
  这其中就包括贝家在大陆的金融、电力、燃油、颜料产业
  以及贝家几乎所有的房地产
  这其中,也包括苏州的狮子林
  尽管如此,这个累世兴盛已达十五代的家族
  终究没有逃过一系列的磨难
  对此,这个已兴盛五百年的望族子孙自称这是:
  "五百余年来最彻底的一次颠覆!"
  1949年后,贝家的第十五代、贝聿铭的族弟贝重威因为被划右派
  被判刑22年、发配黑龙江劳教
  贝重威的妹妹贝聿琳在自己也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攒了一斤白糖寄给哥哥
  后来贝重威对别人说
  这一斤白糖给了他活下去的信心
  否则他早就自杀了
  因为当时他的家早就散了
  当时,贝聿琳自己的日子也非常艰难
  贝聿琳的丈夫原本是银行家
  尽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两次主动提出降工资
  "希望对革命做点贡献"
  但贝聿琳的丈夫还是被打成"历史反革命"
  当时,贝家每次从批斗会上回来
  家人总是被殴打得遍体鳞伤
  贝聿琳总是对丈夫说:
  "我对你就一个要求,不要死!不要自杀!"
  贝聿琳的女婿梁成锦回忆说
  有一次岳父从批斗会上回来
  孩子们看到他脖子上挂着批斗的大牌子
  就帮他摘下来
  结果才发现:挂牌子的铅丝
  早已把他的脖子勒出了深紫色的印记
  一家人默默流泪
  但贝聿琳的丈夫却自己"一弯腰从菜篮子里挑了几棵开着黄花的菜芯,又顺手从地上拣了个瓶子,插好了往桌上一摆"
  然后老人对着全家人说:
  "有花就有春天,有花就有希望!"
  在那狂暴的时代中
  尽管家族饱经创伤
  但贝家却仍然
  坚持着最后的名门气质
  贝家的第十四代贝娟琳,是颜料大王贝润生的女儿
  贝娟琳后来嫁给了同为颜料大王的吴同文
  民国时期,吴同文请了匈牙利著名建筑大师邬达克
  为贝娟琳建造了当时号称为"远东第一豪宅"的上海"绿屋"
  这座上海绿屋,光厨房就有300平方,厕所就有12个
  绿屋里还装有中国第一部奥的斯全自动电梯
  文革期间
  吴同文在被批斗后服毒自杀
  贝娟琳也被从绿屋扫地出门
  文革结束后
  有关部门决定把绿屋归还给贝娟琳
  但贝娟琳却说:
  "不要了,就算拿回来,也找不回当年的气派。"
  改革开放后
  年近八旬的贝娟琳又重新活跃在上海老"克勒"们(老洋派作风者)的沙龙上
  有人回忆说
  尽管历经沧桑、家道已经中落
  但这位老太太依然自有气质、贵气袭人
  而经此时代的重击
  贝家在大陆已受重创
  幸运的是
  部分贝氏家族成员在此前移居海外
  从而使得贝家仍然得以延续发展
  然而,这种时代与家世的悲伤
  外人是难以体会的
  所以,当1974年
  旅居海外的贝家第十五代、当时已经功成名就的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1917-)
  在建国后第一次回到苏州
  面对"一百多位穿着破旧蓝黑衣服的亲戚"时
  贝聿铭一时悲戚无语
  后来贝聿铭回忆说:
  "我在他们面前没有一丝一毫的优越感。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可以是我,我可以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人,一切都是历史的偶然。"
  当初,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见到时代巨变
  坚持不让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贝聿铭回国
  从而为贝家的复兴保留了希望的种子
  但祖国已然成为难以回去的故乡
  后来,贝聿铭为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取名:
  "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
  分别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的意思
  尽管家族历经磨难
  但独处海外
  贝聿铭却始终坚称自己是苏州人、中国人
  文革结束后
  贝聿铭应邀为北京设计一座建筑
  当时有关部门希望能在长安街沿线修建一座高层建筑
  对此贝聿铭直接拒绝说:
  "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从紫禁城墙上往上看,你看到的是屋顶金色的琉璃瓦,再往上就是蓝色的天空,中间一览无余,那就是使紫禁城别具一格的环境。假如你破坏了那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感觉,你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我无法想象有一幢高层建筑像希尔顿饭店俯瞰白金汉宫那样,居高临下俯视600年的故宫。"
  后来,独辟蹊径的贝聿铭为北京设计了香山饭店
  开辟古典建筑与当代建筑融合之美
  "以在中国留点纪念"
  2002年,85岁的贝聿铭又亲自动手
  为故乡苏州设计了极富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当时,贝聿铭的儿子、著名建筑师贝礼中对这个设计也感兴趣
  但贝聿铭却说:
  "我的儿子中文已经生疏了,对中国文化不够了解。我是中国人,这个设计要我亲自来。"
  后来,在纪录片《我的建筑师》中,有人问贝聿铭说:
  "为什么你的成功机率很高?"
  贝聿铭只回答了一句:
  "是的。但可能是因为我更加耐心,因为我是个中国人。"
  而对于这个家族之所以能够兴盛五百年不衰的原因
  早在贝聿铭年轻时
  当他向祖父、金融巨子贝理泰请问人生经验时
  贝理泰就曾经用一句孔子的名言回答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这句话
  原本是用来比喻政治的
  但贝理泰却用它来讲道德、讲人生、讲家族
  看似辽阔不着边际
  但只有这样的格局
  或许才足以护佑一个家族
  整整长达五百年吧?
网站目录投稿: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