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蜀国的实际掌权者就是诸葛亮,因为刘备说如果诸葛亮想取代刘婵的位置也可以,估计刘婵自己也信了。而且刘婵也并没有展露出自己的雄心壮志,更像是一位晚熟的顽童,诸葛亮不放权给刘婵也是有道理的,当时的蜀国已经濒临亡国了。刘婵因为相信诸葛亮的为人所以也没必要过去担心自己的位置,而且诸葛亮也不是贪慕皇帝位的人。 历史上,刘禅并非无能,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不再任命丞相,而是由大司马蒋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大将军费袆主管军事兼管行政。这样一种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分配,岂是弱智的人想得出来的? 刘禅也不糊涂,司马懿征讨辽东时,蜀人都认为是北伐曹魏的大好时机,刘禅却很沉着冷静。他下令蒋琬进驻汉中,同时指示一定要等到吴军也开始行动,东西两方相互呼应,魏国内部又出现问题时,才发动进攻。 既然君主聪慧,那么,作为臣子的诸葛亮为什么要大权独揽,不肯还政于君?是因为他想政改,要兴复理想中的西汉。 西汉初年,国家制度中隐含的政治理想,就是区分宫廷与朝廷,皇权与相权,宫中与府中。皇帝是国家元首,主要起象征国家统一的作用。 宰相是政府首脑,带领官员具体管理国家,并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这种制度,就叫"虚君实相"。 虚君实相,好吗?不算最好,但也不坏。因为按照这种制度,皇帝授权而不负责任,宰相负责而无主权。一旦国家有事,并未行政的元首就能以授权人的名义责问实际负责的宰相,后者也就有可能成为"责任内阁"或"可以问责的政府"。 诸葛亮主政时的蜀汉就是这样。《出师表》记载:愿陛下托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这就是既有授权又有问责,其实比皇帝亲政更好。然而,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1.如何保证拥有实权的宰相不会趁机政变,变成既篡位又亲政的新皇帝?2.在既无宪法又无国会的情况下,那位拥有实权且永不政变的宰相要如何产生? 所以,诸葛亮的政改最终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