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张老师神采飞扬抑扬顿挫地给我们读了一篇关于读书重要性的范文,其中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了表示敬重他重点强调重复了这句诗,也做了一些解释,可我心里始终只记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至于意思一直是一知半解。一直到近些年,重新诵读这句诗时,才真正明白了它的含义。它出自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苏轼的《和董传留别》一首。这首《和董传留别》并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就其本义来说:指一个人读书读得多了,身上会自带一股书卷之气,形成读书人所特有的言行举止。后来引申为:一个人学识丰富,见识广博,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读书在我的人生中确实起到了改变命运活得精彩的作用。 小时候,生长在山沟沟里的我,白天在村里的复式教学课堂里聆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他一会给二年级几个同学上课,然后让他们写作业,再给三年级的我们几个上课,如此交叉反复循环。晚上在煤油灯下翻看着那本《铁道游击队》连环画。它被借来还去,早已面目全非。我甚至能闭着眼睛根据情节准确地翻到某一页,却依然执着地一有空闲时间就翻阅它,因为这是我小学阶段拥有的唯一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初中阶段已经离开了村子,到了公社的初级中学上学。这时,我拥有了一本《作文大全》,这是父亲出差时带回来的。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作文,从字里行间里搜寻着他们的思想,想像着他们的长相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学习状况,就像拥有了许许多多远方的朋友一样,心里要说的话满满的。于是,我的作文成了老师经常在班里诵读的范文。 终于离开生长了十五年的家乡,到了梦里向往许多次却从没真正到达过的县城,心里美滋滋的不能自已。到了县城不只是地理坐标的变化,主要是离"大学梦"更接近了一步。县城里有满屋书籍的"新华书店",学校里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读书馆,有许多我从来没见过的漂亮的杂志报刊。长期精神世界严重营养不良的乡里娃,面对如此丰富的"食物群",真想一口吞下却不知从何下手。每天课外活动时间,急勿勿地赶去排队借书籍借杂志借报纸,抱上一堆找个僻静的角落,"狼吞虎咽"地一个个地"消灭",却往往因为食之匆忙食之过饱而消化不食。 四年后,带着高中阶段的"积食",我翻越了永寿墚到了大学校园,圆满完成了自己人生命运的华丽转身。大学的读书馆虽然比县城里的规模更大书籍更多,却像一个长大了的孩子一样,总带有小时候的影子。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了初入县城时的震惊与欣喜、胆怯与慌乱,而且校园读书馆里,书橱与书卡被一个长长的宽宽的柜台生生隔开,缺少了与书亲密接触的机会,多少有些生分之感。每次去借书,必须早早在一盒一盒的书卡里看着卡上的文字臆想这是否是自己喜欢的书目,然后拿着书卡借书证排队等候。管理员阿姨透过厚厚的眼镜片把一堆书卡瞄了再瞄,随后便消失在一排排又高又大的书橱背后。等到她再次出现的时候,怀里便抱着许多新旧薄厚不一的书籍,沧桑的女中音此起彼伏地喊着人名书名,终于听见叫自己了,怯生生地上前,毕恭毕敬地接过阿姨生硬地递过来的书,头也不回地"逃离"。晚自习时间,在明亮的白炽灯下渐渐进入书本所描述的意境;周末休息时间,校园的树荫下校外的水沟旁,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与书为伴,使我这个乡里娃越来越有了底气,城市繁华的生活距离我越来越近了。 离开校园进入了家庭,书籍好长时间消失在我繁忙琐碎的生活中,好像一个从未出现的陌生人一样,每每与我擦肩而过却相逢不相识。除了光顾少儿书店外,其他的书籍仿佛绝缘体一般,与我各自东西互不相干。这样浑浑噩噩渡过了十几年,我人生最美好最有创造力的时段,全部耗在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朝九晚五的教学工作和紧张忙碌操心费力的家庭琐事中。陪伴着孩子,陪伴着学生一起成长。他们一天天长大了,一届届毕业了,却把我的身心磨砺得遍体鳞伤。疲惫不堪,冷漠多疑,易怒自卑……像一头被岁月伤及内心深处的母狮,狂躁不安伤人伤已。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离开书籍的日子里,我失去了美丽的容颜,更失去了美丽的心情。 随着孩子们一个个离开家去远方求学,谋求自己人生的新发展,我的心里越来越空荡荡,思想飘忽不定没着没落,像一只离开本体的蒲公英随风飘荡,不知何处是自己新的归宿。心灵空前空虚寂寞无助,身体像被掏空了的躯壳,机械地上班吃饭睡觉。无缘无故地发脾气,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过后自己都觉得无趣羞愧难当却又不能自控。 有一天,与一位朋友网聊,他问我最近忙什么?我说没忙啥。你看过张抗抗的《追述中的拷问》吗?我看过了,挺不错。你有空也看看吧。一时心动,便去学院读书馆去借了。晚上躺在床上,一时难以入睡,一眼瞥见置于床头柜上的书,随手拿起翻阅。不知不觉被它吸引,特别是她写母亲生病时自己心理的感受,那份着急不安那份痛彻心肺的牵挂……活脱脱就是我的感受再现呀。接连看了三篇,我已深深被书中细腻的情感和精妙的语言所撼动。英国大诗人弥尔顿说: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的确,我仿佛已经与张抗抗这位充满灵气的女作家心灵相通了。甚至臆想着,她能用美丽的语言描述自己美丽的心情,我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也用文字记录下来呢? 第一次读到一本好书,就象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再一次读这本好书,就象和朋友重逢。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书籍成了我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先后读了张抗抗的《情爱画廊》、《女人说话》、《故乡在远方》等;毕淑敏的《天使和魔鬼的较量》、《心理小组》、《女人之约》等;莫言的《檀香刑》、《丰乳肥臀》、《蛙》等;蒋子龙的《蒋子龙文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梁衡的《文风四谈》、《梁衡散文大学生读本》;高鸿的《我的农民父亲》、《遥望陕北》、《艰难超越》等等。什么《女人的资本》、《修炼气质美女》、《女人要懂得选择,学会放弃》、《哈佛教授讲给学生的人生哲理》、《女人就应该有品位》……都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亲密伙伴,我与许多知名不知名的远方人士隔空进行着灵魂的对白。原先无聊时打麻将,空虚时学跳舞,无助时暗自垂泪,寂寞时怨天尤人……慢慢都退出了我的生活舞台,它们不再主宰我的思想,更不会搅乱我的生活。尽管它们时不时地还要垂死挣扎一番,却怎么也经不住那些干净纯洁灵魂的洗礼,纷纷败下阵来。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亦说: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确实如此,自从书籍再次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它便越来越多地占据了我的心灵空间,驱赶走了以前所有的阴霾:什么家庭琐事的困扰呀,什么邻里之间的纠纷呀,什么同事之间的争斗呀……一切的家长里短名利纠葛鸡毛蒜皮儿都离我越来越远,它们不再会纠结我束缚我。那怕是眼前站着一个暴跳如雷满嘴厥词的狂妄之徒,我也能泰然处之,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冷静地看着他出丑,而绝对不会再被他激怒。读书使我越来越有人气,工作起来越来越有底气,为人处事越来越大气,生活质量越来越洋气。 著名学者于丹说过:人最重要的事是安顿好自己的心,特别是中年女性,否则就会被所谓的更年期症状困扰。阅读使我重新回归到心灵的大家庭,接触到了许许多多高贵的灵魂,使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我给自己的心找到了一个家,我的心灵回家了!而写作使我给自己的心灵又安了一个小家,在自己的小家里,我可以自由挥洒任意徜徉,时常把小家打理的干干净净整齐有序,迎接亲朋好友莅临参观,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以求再接再厉再次进步成长。 英国数学家巴罗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书为伴,让我的生活从此不再暗淡无光,灵魂不再无依无靠。从此以后,我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徜徉在鳞次栉比的书海里,心里无比的干净踏实自豪满足。看着宽敞明亮安静异常的图书馆,心中不免感叹现代孩子真是生长在一个好时代。物质丰盈精神食粮充足,远非我们那个时代所能比拟。只要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好学,必成大器。我有幸也赶上了这个好时代,尽管人生最美好的时段早已过去,但在人到中年之际迎来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享受新时代所创造的幸福生活也很幸运。处身咸阳职院这个书香盈盈的大家庭里,屋外奇花异草风景如画,屋内书香飘荡其乐融融。工作时书香满屋,学习时满屋书香。我把这种迷人的香气带回家里,让我随时随地都有书香萦绕,让我的家人和孩子绕香生活。 以书为伴,充实人生;书香满屋,心灵充盈。 2014年5月17日于咸阳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