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古代东西方基因交流有待探索


  距今4600年新疆昆岗古墓中一具2.3米长的古代巨人遗骸(图片:亚心网)
  据中国社会科学网(张春海):日前,考古专家在距今4600年的新疆昆岗古墓群中,发现了一具2.3米长的古巨人遗骸。对于这一激动人心又令人费解的发现,有学者判断,这位"巨人"极有可能是古羌人部落的一员。不过,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廖肇羽介绍,"出土的尸首头发金黄、颧骨高耸,其一节手臂骨长度就相当于普通人整个手臂的长度,整体呈现欧罗巴人种特征。墓葬群中完整的头骨不少,还有一些头皮连接着金灿灿的头发,其中不少下门牙不是像我们现代人那样横着长,而是侧过来长,也就是竖着长。至于是人种结构,还是饮食习惯,抑或是其他原因,还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确认。"
  该遗骨的身份尚需进一步研究。而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古代新疆是古代居民的种族迁徙、交往的大舞台,该地区的古代居民曾与欧罗巴人群发生基因交流,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银运、副研究员吴秀杰和研究员刘武曾对3800-1200年前生活在新疆、青海、宁夏及河南安阳殷墟11个古代人群头骨呈现的欧洲人种特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西方基因"是经由新疆向东流向内地的。记者发去邮件采访。他们特别强调,人种特征与人种并非一个概念,如欧罗巴人种特征也可以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但是这种特征却是基因交流的确凿证据。
  #p#分页标题#e#基因交流事关现代人类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更新世时期,欧洲与中国的人群发生过融合或者基因交流,但是对欧洲人群进入中国,发生混合与基因交流的时间、可能的扩散方式,以及对中国现代人群的影响等具体细节还不清楚。这对于古人类学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银运、刘武、吴秀杰:我们之所以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古代人群头骨的欧洲人种特征"问题,不仅仅是想阐明古代人群的迁移历史,而主要是由于探讨现代人类起源问题的需要。关于现代人类的起源,有两派学说,一是非洲起源说,另一是多地区演化说。按照多地区演化说,东亚的现代人类是由当地古人类连续演化而成的,同时有与外来人群的混合,就是说,有基因交流。这两派学说争论了数十年,至今不分胜负。远古时期的人类化石材料较稀少,要从这些化石材料中寻找远古人群的基因交流证据,难度较大,即使可能,技术也复杂。全新世考古遗址出土的人类遗骸数量多,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利用这些材料探讨东西方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程度和变迁历史,可以用来推断现代人起源连续演化说的可信程度,也丰富了这个学说的内容,进一步了解人类演化的具体细节。
  中国社会科学网:目前,研究古代人类人种特征、古代人群基因交流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张银运、刘武、吴秀杰:人种鉴别,对活体,相对容易些,如肤色、发色、鼻梁高低等等,一般人都会看得出。头骨材料则要复杂些,要根据多个特征综合考虑才有鉴定结果。我们现在是用这些特征来说明基因交流,并不是用这些特征来鉴定种族。这怎么讲?举个例子,某现代人头骨鼻梁特别高,显然是欧洲人种的特征,但这个头骨的其它特征都是蒙古人种的;我们可说,这个个体是属于蒙古人种,但带有高鼻梁这个特别的特征,这意味着这个个体具有欧洲人种基因。在我们的研究中,根据面部的4项测量特征,用属于欧洲人种的数据范围来查找每个头骨标本是否具有欧洲人种基因。当然,这个头骨也许只有一项或两项欧洲人种特征,不能因此把这个头骨说成是欧洲人种的。#p#分页标题#e#
  当前研究古代人群基因交流的方法主要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或称古遗传学方法,对样本做遗传物质测定。这些方法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对样本也有一定的规格要求。我们现在用的方法就简易得多,各地博物馆和大专院校,只要有头骨标本,有卡尺之类的测量工具,就能开展工作。其实,我国已经发表过很多研究报告,有关现代人和考古时期头骨的,过去只是算出数据的平均值;如果把这些测量数据资料找出来,用我们的方法再做一番研究,相信对人群之间基因交流的情况就会有全面而详细的了解,也可能会有出于意料的发现。当然,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以追踪出不同时期人群间基因交流的变化情况,向古代追溯,其变化速率愈快或是愈慢、是否是匀速或是中断过、原因何在,等等。以今证古,可以对多地区演化说中远古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加以判断,也可以对现代人类起源学说做出一些评估;也可以解释考古学上的某些疑惑,如殷墟人群是否属于单一的蒙古人种或混有其它人种成员、山顶洞人是否属于不同的人种,等等。
  古代人群间的基因流动是值得挖掘的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对于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的古代居民的种族,此前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都做过一定的研究。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先生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康信先生等人的研究的主要贡献何在?
  张银运、刘武、吴秀杰:吴新智先生是多地区演化说的倡导者之一,提出在中国古人类头骨化石上不但有能说明形态继续性的特征,还具有能说明有西方基因存在的形态特征。由此可见,东西方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有久远的历史,也提示了可以从形态特征推测基因交流的存在。这为利用大批量的人类头骨材料研究基因交流问题奠定了基础。#p#分页标题#e#
  韩康信先生研究、报道了大量的考古时期的人类骨骼材料,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殷墟的材料。其研究之详、方法之严密、结论之可靠,可算得上学界之首。有人称他是中国古人种学之开创者,当之无愧。他已发表了好几本专著,是关于新疆、宁夏、青海、殷墟等地考古时期的人类骨骼的研究。在这些著作中,都列出每件标本的测量数据和观察结果。这真是非常难得也使人敬佩。这不仅是因为记录、处理这些数据非常烦琐,没有惊人的毅力难以完成。这些数据也非常宝贵,为同行和后人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从而有可能开辟新的研究途径。他是一名可敬的奠基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西北地区古代人群头骨的欧洲人种特征》一文中曾经推测,可能由于当曾有小规模的而不是"有相当规模的西方人群东进"。如果对其研究,是否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和文献证据?
  张银运、刘武、吴秀杰:在我们文章中之所以提到小规模人群东进问题,是针对考古人类学已往的研究结果而言的。因为已往的研究结果表明:西方人种进入新疆境内的时间主要在汉代以前,还难以证明至少在汉代以前有相当规模的西方人种东进到黄河流域。在我们的研究中,欧洲人种特征分布范围则可能东进到黄河流域。两者讲的不是同一件事,一是讲人种,另一是讲人种特征。举例讲,某个体有那么一两个欧洲人种特征,但该个体不见得属于欧洲人种,因为他的大部分特征不是欧洲人种的。人种特征的分布范围与人种的分布范围可能相同,也很有可能不同,人种特征零零散散地看,其分布有可能更广些。为什么更广些?很可能是小规模的人群流动缘故而不大可能是相当规模的人群流动。这样小规模的人群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的人群之中,不大可能显著改变另一地区的人群的种族性质;但在人种特征的扩散上会一代一代地增强。#p#分页标题#e#
  至于丝路开通之后,西方人群进入中国是否会愈来愈多,分布会愈来愈广的问题,理论上讲应该如此。但实际上制约人群流动的因素很多。我们目前还不敢断言。这正是我们和同行们日后要研究的课题之一。人群之间的流动,会影响到许多方面。人们对当今社会中这些影响印象很深。古代人群之间的基因流动,也会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特别是由于基因流动带来医学上和遗传学上的某些问题,老百姓也感兴趣。
网站目录投稿:又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