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团队的建设是响应国家语言政策,保存、保护语言资源的需要 百色学院位于广西西部百色市,百色市地处广西、云南、贵州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结合部,全市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2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多种类型和多种不同谱系来源语言交错分布的地区,它处于岭南-西南东西向和黔桂滇越南北向两个民族 本团队的成员也早就关注这一地区的语言资源并着力开展调查研究,卞成林、吕嵩崧、黄革、黄彩庆、严春艳、陆淼焱等均有相关成果。但这些成果基本上是少数方言点的描写及分析,还形不成覆盖这一地区的有效的架构,对于这一地区丰富的语言资源而言,极其单薄,难以为语言学研究提供充足的语言事实。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当前国家已开始建立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正是基于此认识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因而,对于桂滇黔越结合部十分丰富的语言资源而言,对于这一地区不少已处于濒危状态的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跨境语言而言,现有这些成果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是无法适应语言资源保护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形势的。当前,对该地区语言的调查研究还有待更深层次研究,急需一个研究团队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而以百色学院语言学工作者组成的桂滇黔越结合部语言资源特色研究团队应肩负起这一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也是本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 2.本团队的建设是依托我校地缘优势,服务文化强省、文化强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 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资源始终是地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桂滇黔越结合部的语言资源亦如此。作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对于文化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广西要建设文化强省、百色市要成为文化大市,就必须不断挖掘、传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百色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多样文化在百色交融,其语言资源与文化与之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该地区的地名内涵、地方民歌、戏曲、风土人情等地域文化都需要通过当地的语言或方言反映出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丰富的文化作为纽带,必将对推动百色经济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该地区的语言和方言,同样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团队建设正可为这一目的起到积极作用。 3.本团队建设有利于促进桂滇黔越结合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是促进桂滇黔越结合部民族关系和谐的需要。 4.本团队建设是国家语言安全的需要 作为民族、族群的最具体可感的形式,其在跨境民族中的认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国际形势十分复杂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能对跨境语言有切实的了解,其对于国家安全的隐性危险将逐渐凸显。因而,本团队对跨境语言的研究正是基于此认识。 5.本团队的建设是构筑学术平台,打造研究团队的需要 首席专家卞成林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治学严谨,具有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曾被评为广西优秀教师。著有《汉语工程词论》(独著)、《南宁平话词典》(合著,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第五届辞书奖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等,长期从事汉语方言、语言接触、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曾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桂南平话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完成),主持“当代汉语流行语研究”(广西社科基金项目,已完成)、“语言接触视野下的桂西粤语研究”(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2010年度开放基金课题)、“壮语、岱语、侬语调查比较与跨境民族研究”(广西教育厅重点课题)。百色学院一贯重视语言研究,具有优良的语言研究传统,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从事语言学研究的队伍。近五年来,这支队伍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本团队现有研究人员11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7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3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2人。研究团队已初步成型。但是,整个团队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比例偏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更少,缺乏共同的学术平台与整合。利用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广西文科中心”)的团队建设资助,经过一个周期的建设,可使本团队人才梯队结构更加合理,学术成果上层次显特色,将有利于百色学院语言学特色研究可持续发展,也必将为广西语言研究事业乃至广西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