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午9时,20余名家长代表到访北京市教委信访办,希望能约见北京市教委姜沛民主任,就异地高考政策问题进行交流。 不久前,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的 《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发布。但在"通知"中,对上海、北京这样的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则明确表示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抓紧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 而在向地方教委递交的公开信中,家长们则明确提出,"随迁子女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就学记录的,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京籍pk非京籍 与此前教育部维权不同,自"教育公平志愿者"在北京市教委约访姜沛民,一批京籍人士也陆续出现在北京市教委信访办门口,并明确提出了反对放开异地高考的诉求。这批京籍人士,以年轻人为主,只有少数家长参加。 "这是第二次正面交锋了。"有参与维权的家长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她介绍,第一次是上周四,对方到场人数要少一些,大概七八人,这次到场的京籍人士大概有20多人,明显比上次要人多一些。 不到九点钟,北京市教委信访办接待人员到岗后,一位身材高大的京籍青年就带着准备好的材料走进了办公室。 虽然信访办工作人员不断提醒他,接待时间是自九点开始,但对方仍然按照手头的材料读完,并向信访办工作人员阐述了自己之所以反对"异地高考"的理由。 在这位京籍人士看来,外籍孩子素质极差,打架斗殴带坏了本地小孩。除此之外,外籍孩子不断涌入,占用了过多的本地教育资源,"要想享受作为北京人的权利,必须先要承担责任"。 按照信访流程,本次共有5位京籍人士向负责接待的北京市教委信访办工作人员反映了自己的诉求。 在互联网上,京籍人士将支持开放异地高考的家长称之为"异闹"。明确申明,北京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公共资源本来十分充裕,正是因为不断涌入的外地人口,严重影响了本地居民的正当权益,而开放异地高考则会促使更多外地人口涌入北京。 本次京籍人士到场,也再三强调了类似的诉求。对于"教育公平志愿者"的维权举措,有京籍人士表示,"这是在胁迫北京市教委"。 对于本地居民的反弹,其实政策制定者在最初时即已考虑到这种可能。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今年两会期间,曾明确表示"既要解决这些外来人口子女的考试就学问题,但也要考虑到城市的承载能力、当地学生的权益不受影响"。 而"教育公平志愿者"们则担心,这会给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留下口实,以"参加社会保险年限"门槛把大部分非户籍常住居民排除在外。 "门槛"是关键 如果把开放异地高考视作是一个大的政策方向,现在争论的焦点,更多其实是关于"门槛"的问题,也就是什么样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参加异地高考的政策。 此前颁布的《通知》中,明确了"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政策。 但对上海、北京这样的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也明确表示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抓紧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 "这其实是把制定政策的门槛,下放给地方政府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而在《通知》中,亦给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方案厘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即"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 地方政府如何设定门槛,将成为这项政策是否可以执行的关键。 类似山东这样的人口大省,其实早在今年2月份就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但是对于京沪这样的人口集中流入地,政策的博弈过程就显得异常艰难。 此前,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千帆等三十位专家学者曾联名向国务院、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部门领导递交的一份名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建议方案》。 在这份方案中,对于"门槛"也有类似的表述:对于京沪等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考虑增加一年与义务教育的衔接;随迁子女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就学记录的,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此外,最令这些"教育公平志愿者"们忧心的是那批明年要参加高考的非户籍学生。据这些家长介绍,目前高中以上的学生,基本都是因为父母有北京绿卡或者家里实在无人照应不得已随父母读书,由于在户籍地没有学籍甚至面临无处高考的困境,打破户籍隔离首先要考虑这个最无奈的群体。 "具体办法应自2013年开始实施,并确保2012年现有在京高三学生不分户籍平等参加2013年北京高考及录取。"有家长表示。 对于上述诉求,出面接待的北京市教委工作人员表示,"政策还在研究中。其他的答案都给不了。" 显然,上述回复断然难让家长们满意。新一轮博弈,还将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