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一生最宠爱的珍妃,她的死一直是一个谜。 光绪四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宫独裁,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慈禧镇压戊戌变法、把光绪皇帝幽禁起来,在这之前,珍妃也被慈禧囚禁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挟持光绪一起逃跑的时候,珍妃莫名其妙的死了。 对于珍妃的死,一般人都相信崔玉贵的说法,崔玉贵说:庚子年七月二十日中午老太后要在未正时刻召见珍妃,于是派他传旨,珍妃见了老太后,两个人有争执,老太后一气之下说了声:"来人哪,把她扔到井里去"就这样崔玉贵和王德环一起连楸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 但是在《宫女谈往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辛丑年回銮以后,为了掩盖老太后的残暴,为了缓和国内外的舆论,说珍妃担心自己受辱,在洋人进宫前,投井殉节,特命珍妃的娘家,下井打捞。按规矩,嫔妃的家属,根本不许进宫,除非嫔妃生孩子。平常家属要买通大太监,才能和嫔妃通消息,这也是太监们的一笔收入。现在让她家里人捞尸,这是天大的恩典。 珍妃生于光绪二年(1876年),姓他他拉氏,属正红旗,在娘家瑾妃大,排行第四,珍妃行五(她的家族民国后改姓唐)。光绪十四年进宫,13岁,曾住东六宫之一的景仁宫,光绪二十年(1894年)册封为珍妃。貌美、聪慧、喜书画,颇得光绪钟爱。曾因触犯隆裕,在太后的支持下遭到拷打,降为贵人,后又复妃位。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被慈禧幽禁在宫内东北三所。二年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被慈禧投入井里。死时年仅25岁。我们可以说是同时代人,她仅比我大5岁,一切经过差不多都是我亲眼看到的,所以我对她知道得比较清楚。 打捞尸体的时间,记不太清了,大约是回銮以后第二年春末开始打捞的。天还冷,自然和推下井的情形不同了。由贞顺门里到乐寿堂,划为一个禁区。先焚香做佛事,彻夜念经;由萨满跳神,引魂到景仁宫。娘家的人罗拜在地,瑾妃致祭,因亡人为大,瑾妃行叩拜礼。贞顺门里偏东的北墙上,露天的有一木龛钉在墙上,是祭奠珍妃的,正面对井口;两边有黄布帘挂在木龛内,木龛外的两边像挽联似的挂着两竖幅黄布,像对联贴在墙上;龛中间上边挂着一横幅黄布,像横批一样,也贴在墙上。奇怪的是都没有字。据说龛里头也没有字。那时我已离宫了,都是老刘对我讲的(1946年秋,我们和老宫女一起逛故宫时,木龛还在)。 "先打捞上来的是一领破竹席子,据说当初裹珍妃用的"。据打捞的人讲,尸体面目浮肿,已经辨认不出五官了。因为井口很小,容不下两个人,是把井口拆开打捞的。 书中这段说"先打捞上来的是一领破竹席子,据说当初裹珍妃用的。"而崔玉贵说珍妃是活着的时候被推下井的,推下前还挣扎、还叫喊。 崔玉贵在撒谎。 如果真是他说的那样,珍妃是活着的时候被推下井的,就不存在"一领破竹席子"了。崔玉贵的话与老宫女的说法有矛盾。依据老宫女的说法来推测:珍妃是用一领破竹席子裹着被投入井中的,说明珍妃被投到井里之前就已经死了。如果珍妃是活着的,她怎能安安静静的允许人把她用一领破竹席子裹着自己,然后投到井里去呢。 再说,像慈禧那样老道、阴险、毒辣的女人,在逃跑的前一天,还没做好准备,是不太可能的。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让珍妃活着,给她吵吵嚷嚷的机会,结果会怎样?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所以这不是慈禧的性格。 再比较一下崔玉贵和老宫女何容儿的话,谁的话可信呢?崔玉贵的话是他一个人说的,虽说他自己说了有个叫王德环和他一起,但要看是什么时候,是二十日、还是二十一日。二十日办事是老太后吩咐他一个人办,肯定就只有他一个人,他一个奴才是不敢违抗的。而老宫女的话就不一样,从井里打捞珍妃的时候,肯定有许多宫中的太监亲眼看见过打捞过程,这些看见过的人会说的,实际上老宫女就是听她老公刘太监说的。老宫女的话比崔玉贵的话可信度要高,老宫女只是无意识间透漏出真情,并不包含个人利益或感情色彩。崔玉贵那样说可能是被收买了的原因,有极强的目的性。他和慈禧之间一定有笔肮脏的交易。 慈禧西逃、回銮之后,为安抚光绪帝,派人把珍妃的尸体从井里打捞上来,重新装殓,厚葬,并把罪责推在崔玉贵身上。按理,如果是崔玉贵弄死了珍妃,这是死罪,但只是削去崔玉贵二总管的职务,送回庆王府。不久,崔玉贵又回到皇宫,又在慈禧太后身边伺候。1908年,慈禧和光绪帝都死了,崔玉贵出宫,给立马关帝庙捐680亩地。 崔玉贵很有钱,这钱很可能来自那笔肮脏的交易。捐献也不可能把他的百分百的财产全部都拿出吧,自己至少留有少半,他至少拥有一千亩地,才能捐出680亩地,那么一个太监的正当收入怎么可能有至少一千亩地呢。崔玉贵的晚年生活过得很滋润,和别的太监相比较差距太大了,崔玉贵长寿、还收养了养子,经常在有钱人出入的茶馆里喝茶、听书、聊天。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他的收入状况。 其次,崔玉贵为什么要捐献呢?是好心、善良?也许吧;不过古人是很迷信的,他发死人财,从死人那里捞到好处,也有可能他怕遭报应。 在《宫女谈往录》里,记录了慈禧的贴身宫女何容儿的晚年回忆,何容儿说珍妃之死是在慈禧逃跑的前一天下午。她说: 我和往常一样,陪侍在寝宫里,突然老太后坐起来了,撩开帐子,平常撩帐子的事是侍女干的,今天很意外,吓我一跳,老太后匆匆洗完脸,自己走出了乐寿堂,我心理有点发毛,赶紧叫来小娟子,老太后说:"你们不用侍候。"我们眼看着老太后自己往北走,快下台阶的时候,见有个太监请跪安,和老太后说话。这个太监也没陪老太后走,他背向着我们,瞧着老太后单身进了颐和轩,大约有半个多时辰,老太后出来了,铁青的脸皮,一句话也不说。就在这一天、这个时候、这个地点老太后赐死了珍妃。 通过这些各种各样的现象和说法,我们可以尝试着来还原一下珍妃之死的真相: 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西逃的前一天,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中午,慈禧在为出逃做最后的准备事情,她把大量砒霜掺进珍妃的饭菜(可能在这之前珍妃已经被饿了两天了)。慈禧自己午餐之后,在寝宫午睡,她一点没有睡意,她在等,等待珍妃吃饭之后药性发作,估计时间差不多了,突然老太后坐起来了、撩开帐子、匆匆洗完脸、走出了乐寿堂,来到颐和轩,崔玉贵已经按照约定的时间在此等候了,他们一起来到禁闭珍妃的北三所,打开门的时候,就如同慈禧预料的那样,珍妃快要死了、正在上气不接下气地抽搐着(慈禧对于人中毒之后,时间上把握得极其精准,从这一点来看,她绝不是第一次投毒害人)。这时的慈禧很有可能是恶狠狠地看着珍妃痛苦地挣扎,临死前的珍妃很有可能要求见光绪皇帝一面,遭到慈禧的拒绝:"皇帝也救不了你。" 大约有半个多时辰,珍妃完全断了气。慈禧对崔玉贵说:"你还不下手?赶快抱着她扔到井里去!"看见被毒死的珍妃可怕的面孔,崔玉贵腿都吓软了,慈禧见他面有难色,知道他是害怕,建议说:那就把床上的竹席子拿下包着,给我扔到井里去。阴历七月二十日正是天热季节,床上垫着竹席子,于是就地取材,拿下床上的竹席子包裹着珍妃一块儿扔到了井里。 老宫女何容儿说,这段时间慈禧去了大约有半个多时辰,中国古人说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半个多时辰就是现在的一个多小时,在这一个多小时里慈禧都做了些什么呢。何容儿还说:慈禧出来的时候"铁青的脸皮"说明她和珍妃斗过嘴,怎样斗嘴、都说了些什么呢?这个,只有崔玉贵知道。估计:珍妃为自己辩解"我没有应死的罪"。崔玉贵说的这句话像是真的。 看那些书,崔玉贵说的那些话,给人感觉不像是他臆造的假话。每个人说出的话都很符合人物性格。他说慈禧说的话就真像是那么回事儿:"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慈禧西逃、一年之后回銮,因为珍妃的死,舆论哗然,为给自己罪责开脱,她找来崔玉贵,崔玉贵见老太后一个人空落落的坐在那里,一个侍女也没有,心理觉得很奇怪。这时的慈禧很有可能是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她一生中最擅长于这样的表演,大概是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经常给人家家里当号丧女子的原因吧。她对崔玉贵说:"我当时并没有要把珍妃弄死的心,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的,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侮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我是有苦处的,你应当明白,是不是?" 崔玉贵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奴才,平常威严的老佛爷愿意这样低三下四的对他说话,心理早早的就折服了,连称"是"。 接下来慈禧向崔玉贵承诺,只要崔玉贵说"珍妃是自己跳井死的"。就给予他经济实惠,算是对他的补偿。 当崔玉贵明白了找他来是为了这么一件事,便心领神会,毅然决然答应下来,不仅答应下来,还拍着胸脯自告奋勇地:"珍妃是我推下井的。"慈禧一听这话正中下怀,她答应崔玉贵只要等上一段时日,等风声过后,会让崔玉贵重新回到皇宫,原来做什么的,今后依旧做什么。崔玉贵知道,慈禧这样的人只要拔根汗毛都比他的腰还粗。更何况是为了买通他。就这样,两人做成了这笔肮脏交易。 崔玉贵到死都没说出真相,他也没有必要说出,因为到他死没有人追究他的责任。他没有危险。崔玉贵庆幸地说:"老太后虽然对他亏心但并没有对他狠心,到底还留了他一条小命。"他的意思是说老太后没有杀人灭口。慈禧没有必要杀人灭口,如果崔玉贵莫名其妙的死了,人们联想起推珍妃下井的事,岂不是不打自招。 说崔玉贵撒谎,还有更多的证据,在不同场合,他的说法也不一样。在《宫女谈往录》里,崔玉贵对何容儿和她老公刘太监这样说: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老太后吩咐我,说要在未正时刻召见珍妃,让她在颐和轩侯驾,派我去传旨。说到这,崔玉贵激动起来了,高喉咙大嗓门的嚷着(无缘无故大嗓门说话,人在撒谎的时候的特征):"我就犯嘀咕了,召见妃子例来是两个人的差事,单独一个人不能领妃子出宫,这是宫廷规矩。我想应该找个人陪着,免得出错。乐寿堂这片地方,派差事的事归陈全福管,我虽然奉了懿旨,但水大也不能漫过船去,我应该找陈全福商量一下。陈全福毕竟是老当差的,有经验,他对我说:‘这差事既然吩咐您一人办,您就不要敲锣打鼓,但又不能没规矩,现在在颐和轩管事的是王德环,您可以约他一块去,名正言顺,因为老太后点了颐和轩的名了,将来也有话说。’我想他说的在理。"(屁话,水大也不能漫过船去,老太后要他一个人去办事,他敢自作主张约王德环一块去吗?崔玉贵只不过想炫耀老太后多么信任他,竟然破坏了规矩要他一个人办差)。 但是,崔玉贵在公众场合不是这样说的。在茶馆里他又是另一种说法,有人写了一篇文章把他在茶馆说的话记录了下来,该文章如下: 当年居京之时,常到鼓楼广庆轩茶馆听说评书。它位于什刹海东岸,义溜胡同路北,里面十几张八仙桌,能坐百十来人。屋子宽敞豁亮,前面有个小台,台旁挂着一副木刻对联,上联是"言易招尤且谈风月",下联是"容多知已不着衣冠"。听客们一边喝着茶,一边海阔天空地闲聊,说什么的都有,只有当说书的一拍醒木,听客们才从喧闹中安静下来。 这里的听客非同一般,颇有一些知名人物。如一度准备继承帝位的大阿哥溥隽(人们戏称他"万岁爷"),当过前清步军统领的江朝宗,名画家溥心畲,末科状元刘春霖等等。茶馆两头号的桌子常常围着几位老人,他们穿着长袍,腰里束着褡裢,有时穿着坎肩,这是从娘娘庙来的几位太监,大家有时就叫他们"公公"。清朝倒台以后,太监散落四方,住在娘娘庙的太监都是比较有钱的,所以他们能够常来听说评书。其中有位60多岁、个子较高的老人,比较引人注意。他叫崔玉贵。听说他原名崔玉玺,进宫后因"玺"字犯忌,就改名崔玉贵。他是慈禧太后身边炙手可热的一名太监。一天,在开书之前,大家正闲聊天时,忽然有人点名要崔玉贵讲讲珍妃落井的故事,他就讲起来了。 那时,八国联军快要打到北京,慈禧等人已经化好妆准备出逃,临走时把珍妃叫到跟前。慈禧对她说:"鬼子快要来了,你太年轻,留在这里诸多不便,你要明白我的意思,自已想个办法"。珍妃明白慈禧要她自尽,就求慈禧饶她一命,她还转过头来央求李莲英救她。慈禧急了,就对崔玉贵说:你还不下手?赶快抱着她扔到井里去!说到这里,崔玉贵解释说:珍妃怎么也是个主子,我能抱她吗?于是就上去把珍妃推到井里,下井前珍妃挣扎了一番,最后头冲下,倒栽下去。崔玉贵的说法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我看了很多小说、戏剧都说珍妃拥护和洋人谈判。慈禧要她死时,她不让别人动手,自己勇敢地跳到井里。无疑这是虚构的。有的材料还说一年后慈禧由西安归来,命人打捞珍妃的尸体,捞上来的尸体面目栩栩如生,那更是违反历史真实了。 崔玉贵讲完这个故事,很多人指着崔玉贵的鼻子骂起来:"你这老家伙真缺德,你竟敢害死珍妃!"崔玉贵也不示弱说:"老佛爷的旨意,我能违反吗?"一霎时茶馆里闹腾起来。这时说评书的醒木拍响了,大家才平静下来。 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过去了,鼓楼茶馆的印象已经淡忘,唯有崔玉贵说到珍妃之死的情节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摘自网络文章 崔玉贵说的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场面在许多史料中也有记载、据《清官遗闻》记录:【太后御夏衣,挽便髻;上御青绸衫。皇后、大阿哥随行,妃嫔罕从者。濒行,太后命崔阉自三所(云景门外)出珍妃,推坠井中。】(译:太后穿夏衣、改变了发型;光绪皇帝穿青色绸衫。皇后、大阿哥随行,也有少数几个妃嫔跟随。临行前,太后命姓崔的太监从三所(云景门外)提出珍妃,并把她推入井中。) 在《太监谈往录》里也有类似的记录:《王祥亲眼看见珍妃被丢到井里》,所说的经过、细节基本相同,其中也说是出逃前,慈禧改变了装束,这个王祥也听到被投入井里的女子呼叫:李安达!李安达。这些都是王祥从门缝里偷看到的。 崔玉贵和这位叫王祥的太监、以及《清官遗闻》等书中的记载,很难相信,如此众多的人他们都约定好说同样的话骗众人,如果不是合伙骗人,那么很有可能这件事情是真的,但是他们看到的这个人未必就是珍妃,而是珍妃身边的贴身宫女之类的人,她是从宁寿宫的北三所(囚禁珍妃的处所)里提出来的。她在前一天中午看见自己的主子珍妃吃饭之后迅速死去,她是知情人,慈禧杀人灭口。 崔玉贵知道事情真相,他对何容儿和刘太监说的事情是七月二十日中午发生的事情(是西逃的前一天)这时是他一个人把死了的珍妃投到井里;而在茶馆里说的是第二天早上发生的事,也就是二十一日西逃出发的当天上午发生的事情,慈禧都已经改变了装束,这一次是崔玉贵和王德环两人一起把人推下井的。崔玉贵很清楚死的不是同一个人,但他故意混淆视听,他是慈禧的一条忠实的奴才狗。崔玉贵的话真真假假的混合着,仔细分析、大致能辨别得出,哪部分是真的、哪部分是假的。 有一种说法:慈禧害死了珍妃,至今珍妃还在井里未打捞上来。明明白白珍妃已经被打捞上来了并已厚葬,为什么人们还说未打捞上来呢?说不定井里面真的还有一具尸骸,如果有,就是那个宫女。 瑾妃和家人奉命只许打捞珍妃,别人与他们无关。他们打捞上来了珍妃和一领破竹席子,因为一领破竹席子太轻,浮在上面。否则一领破竹席子都不会打捞上来,瑾妃被慈禧捏在手中,她的家人岂敢造次行事。 也许我们可以从《宫女谈往录》这本书里找到更多的证据,这本书里记录的是真人真事、非常真实。难能可贵的是,珍妃死的时候,书中的女主人公何容儿正好在宫中当差。她无意间透露出的消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案情。 但是,从书中的《出逃前狠心剪下两管长指甲》这一章看来,给人第一感觉是慈禧没有作案时间,匆匆忙忙的换了汉族妇女的衣服,说了最后几句话,就出了宫。那么会不会是我们冤枉了这位慈禧老太太呢?因为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遇到多困难的事,不许心眼窄,等着我回来!"庚子年老太后出逃前,在宫里这是她说的最后的几句话。就这样领着人,向后走,绕过颐和轩,路经珍妃井,直奔贞顺门。 似乎何容儿可以是见证人,她可以作证,至少在慈禧从换上便装到走出宫门,这段时间慈禧没有杀人。而崔玉贵和王祥等人却说慈禧化好妆准备出逃前,把珍妃叫到跟前……。那么是崔玉贵和王祥等人在撒谎吗? 不是, 这本书再往后看,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何容儿说那是慈禧说的最后几句话,其实并不真实,何容儿故意隐瞒一些事情,没有说。 清朝宫廷制度规定:宫女子尽义务年满25岁,便可出宫嫁人。一代又一代的宫女在皇宫中混了许多年,尔后出宫回到民间。宫廷一定对她们有严格的纪律,禁止她们出宫后乱说话。也一定有人因为乱说话受到惩罚,甚至小命不保都有可能。 何容儿说,慈禧对太监说话:"……遇到多困难的事,不许心眼窄,等着我回来!"说了这几句话。就这样领着人,向后走,绕过颐和轩,路经珍妃井,直奔贞顺门。何容儿特意说了:"庚子年老太后出逃前,在宫里这是她说的最后的几句话。" 然后又说:"贞顺门里黑压压的一片人是向老太后告别的,这都是后宫东路的太监、侍女,由瑜、晋二皇贵妃为首跪着在两旁,他们只能送到贞顺门里,这是宫门最后的一道门,妃子们是不许出宫门一步的。老太后脚刚迈出了贞顺门,瑜、晋二皇贵妃便抱头大哭!" 显然这中间衔接不上,从这一段来看,老太后和瑜、晋二皇贵妃告别,应该有说话,可老宫女何容儿却故意省略了。 老宫女说"老太后脚刚迈出了贞顺门,瑜、晋二皇贵妃便抱头大哭!"如果是很平静的告别,瑜、晋二皇贵妃不至于抱头大哭。之所以"抱头大哭",她们俩被刚才那杀人的一幕吓坏了。 慈禧有作案时间。作案时间就在"直奔贞顺门后";"瑜、晋二皇贵妃便抱头大哭"之前的这段没衔接上的时间里。慈禧一群人杀人的那一幕,何容儿不敢说。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把老宫女何容儿在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也就是慈禧西逃的当天早上,所经历的、看到的、愿意说的、和不愿意说的、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做一个整理呢。 慈禧出逃的那天,正赶上老宫女何荣儿上夜(值夜班),到丑末寅初(三点四点之间)的时候,突然听到四外殿脊上,远远的听见猫叫声(老宫女以为是猫叫,实际上是子弹在空中呼啸的声音),寅正(四点钟)老太后醒来,已经是天蒙蒙亮了,"猫叫"声越来越大,好像东南北三方有几十只猫的乱叫。老太后也仔细听,打发人到外面去看,但也看不出什么。就在这时,李莲英惊慌失措地走进来了,也顾不得什么礼仪,什么避忌,说:"鬼子打进城来了"。老太后说:"你仔细讲!"李莲英说:"德国鬼子由朝阳门进来了,日本鬼子由东直门进来的,俄国鬼子由永定门进来,把天坛都围上了,全都冲着紫禁城开枪,枪子一溜一溜地在半天空飞。"据说这是护军统领澜公爷特来禀告的。李莲英接着说:"为了不惊圣驾,请老太后暂避一避。" 慈禧这会儿大概是吓着了,吩咐李莲英:"就这儿伺候着",她不停地在寝宫里来回转。 正要准备传早膳,突然石破天惊,一粒流弹落在乐寿堂西偏殿的房上,听的很清楚是由房上滚下地来的声音。李莲英喊一句"老佛爷快起驾吧!"这时的慈禧再也端不住架子了,吩咐人去请皇上、传谕皇后、小主(老宫女何容儿记忆有误,她这里说的小主应该是瑾妃,但瑾妃没有和慈禧一起从皇宫同时出逃,她是听说慈禧一伙逃跑之后,才托人把她送到颐和园追赶上慈禧一伙的)、慈宁宫的太妃们,在宫里住的格格们,迅速到乐寿堂来。另外派太监告谕大阿哥换好行装,随时准备出走。 皇上来了,还是旧时装束,回禀了老太后几句话。老太后有些发急,急谕李莲英,让在护军那里找几件衣服给皇上换上。李莲英自然吩咐别的太监去办。李莲英自己这时开始给慈禧梳头,他提来一个包,从包里拿出五花八门的头饰,把慈禧装扮成了一个汉民老太太的模样。然后老太后忙着换衣裳了,深蓝色夏布的褂子,整大襟式,是下过水半新不旧的。老太后身体发胖,显得有些紧绷的。浅蓝的旧裤子,洗得有些褪色了。一对新的绑腿带,新白细市布袜子,新黑布蒙帮的鞋,袜子和鞋都很合脚。全收拾完了,老太后问自己的贴身宫女娟子:"照我的吩咐准备好了(指带的东西)?"娟子回禀:"一切都照老祖宗的口谕办的!"老太后说:"娟子、荣子(何荣儿)跟着我走。"娟子和何荣儿俩没想到慈禧自己逃命竟会带上她们俩,他们感动得满脸是泪,爬两步抱住老太后的腿,嘴里喊着:"老祖宗!"老太后愣了片刻,突然喊:"荣子,拿剪子来!"老太后坐在寝宫的椅子上,把左手伸在桌子角边,背着脸颤声说:"把我手上的指甲剪掉!"。 这时光绪皇帝也换装了,深蓝色没领的长衫,大概是夏布的【《清官遗闻》的记录说:"上御青绸衫"光绪帝穿的衣服及颜色,何荣儿的说法和《清官遗闻》的记录惊人的一致,《清官遗闻》对慈禧出逃时杀珍妃的情形的描述绝不是某人凭空臆造的假话。】一条黑裤子很肥大,圆顶的小草帽,活像个做买卖跑外的小伙计。皇后、三格格、四格格、元大奶奶,这都是被传谕换好衣服伴驾出走的人。其余像晋、瑜皇贵妃没有被传谕换衣服,当然留在宫里了。这时一个人叫张福的太监由廊子里跪着爬进寝宫,爬到老太后的脚下,用头叩着金砖地,说:"奴才老朽无能了,不能伺候老祖宗外巡,先给老祖宗磕几个响头,祝老祖宗万事如意。"屋里所有人都随着张福的声音痛哭失声了。老太后环顾四周,说:"宫里的事听瑜、晋二皇贵妃的,张福、陈全福守护着乐寿堂。张福,听清楚,遇到多困难的事,不许心眼窄,等着我回来!"张福双手捧着脸答应了。说完这几句话慈禧就领着人,向后走,绕过颐和轩,往贞顺门去了。 要出贞顺门之前,慈禧停了下来,这儿离珍妃死的井很近,抬眼就能看到,就在这里,发生了类似崔玉贵在鼓楼茶馆里说的、和《太监往谈录》中《王祥亲眼看见珍妃被丢到井里》以及《清官遗闻》等书中描写的事情: 慈禧命令崔玉贵和在颐和轩管事的是王德环一起到从宁寿宫的北三所(囚禁珍妃的处所)里,把珍妃的贴身宫女提出来,崔、王两位太监去叫人的时候,一起来送别的人没有预料到即将要发生的事情,大家只是相互告别,贞顺门槛里头哭声一片,没有跟着逃、留在宫里的人因为担心自己的末日就要到来,都当作生离死别,"都相抱抽咽,彼此相互嘱托后事,摘下头花,捋手串,对赠遗物"。瑜、晋二皇贵妃向慈禧告别:"太后,祝您一路顺风、万事如意"之类的话。慈禧心不在焉的听着,只有她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这时,崔、王两位太监领着人走到她跟前,慈禧对这位女子说:"鬼子快要来了,你太年轻,留在这里诸多不便,你要明白我的意思,自已想个办法"。这位女子明白慈禧要她自尽,就求慈禧饶她一命,她还转过头来央求李莲英救她(当时光绪帝也在,她不求皇帝,反而求李莲英,可见她不是珍妃,而是宫女)。慈禧急了,就对崔玉贵说:"你还不下手?赶快把她扔到井里去!"这位女子是活着的时候,挣扎着被推到井里的。 瑜、晋二皇贵妃她们看到这一幕,当听到"鬼子快要来了,你太年轻,留在这里诸多不便……"这样的话,她们都吓着了,惟恐下一个慈禧会对她们说同样的话,她们都跪下。慈禧办完事情,走了出去,脚刚迈出了贞顺门,瑜、晋二皇贵妃便抱头大哭。 老宫女何荣儿在说完慈禧出逃时的情况之后,她向《宫女谈往录》这本书的作者抒发了这样一番感叹,她说: 宫里的事,好多是不能用常理来推测的,而且永远也弄不明白。例如珍妃的死,老太后如果真的愿意她死,一句口谕,让太监拿根绳子,人不知鬼不觉的就可以了却她的生命,对她死后还可以编些谎话,说她病死或畏罪自缢而死等等,何必敲锣打鼓地非把她推到井里去不可呢?难道老太后恨她入骨,临死前非要看她挣扎一会儿不可吗 看:老宫女说,"难道老太后恨她入骨,临死前非要看她挣扎一会儿不可吗?"(珍妃死之前慈禧的确是看她挣扎过);(老宫女在提醒作者,珍妃就是被慈禧"人不知鬼不觉的"弄死的);(那个"敲锣打鼓地"被"推到井里去"的是另一个人)。 然后老宫女又自问自答:按照老太后平日为人的心理去推测,老太后是能干出这种事来的,我在宫里时不明白,出宫后,和太监及其他姐妹们谈起,他们也都不能明白。 这是老宫女何容儿对《宫女谈往录》的作者的强烈的暗示,可惜作者没有听懂。这本书的《珍妃死在西行前》一章中写到:庚子年七月二十日的下午,……"就在这一天,这个时候,这个地点,老太后赐死了珍妃,"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要怎样说才算够清楚呢?遗憾的是,没有人从这本书中发现珍妃死的真相。 虽说老宫女何荣儿自己都说了:"在宫里头我们只知道脚尖前的一点小事……"但是,她说她只知道脚尖前的一点小事,她却能把珍妃的死确切地说到:"就在这一天,这个时候,这个地点,老太后赐死了珍妃"。对于"珍妃的死"老宫女何荣儿绝对不止"只知道脚尖前的一点小事"。老宫女不愿意把话说得太明白,但其实她什么都知道。她知道珍妃是在慈禧逃跑的前一天死的(崔玉贵把一切细节都告诉了她);而且就在第二天早上她也亲眼看见慈禧逼死了那位和珍妃有关的宫女。 老宫女何荣儿和崔玉贵之间一定有约定,崔玉贵把实情告诉老宫女之前肯定曾经叮嘱过:"我告诉你,你可不要对别人说"。崔玉贵告诉她,在他们跟慈禧逃跑的前一天他看到的情形:老太后在珍妃临死前看她挣扎,而"珍妃死在临头,一点也不打颤,说出话来比刀子都锋利:‘我罪不该死’;‘皇上没让我死’;‘你们爱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应该跑’!" 临死前,"珍妃自始至终嚷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这句话应该是珍妃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而慈禧这个恶毒的女人跟珍妃斗完嘴,就恶狠狠的盯着她、看完珍妃中毒后,死的全过程。在《宫女谈往录》中,只要你认真看、就不难发现,有些话都真真实实的记录着珍妃死前说的话。 (老宫女何荣儿对崔玉贵的感觉很不一般,她七十多岁的人了,对于几十年前崔玉贵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说话的时候一脚踩着门槛子上,斜着脸对她说话的姿势她都能记得清清楚楚。还有崔玉贵老家的事情,她都听他说过。他们的关系应该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彼此无话不谈,所以关于珍妃死前的每一个句话、每一个细节崔玉贵都非常详细的告诉过她)。 《宫女谈往录》这本书解放前就已经出版,竟然没有一个人从"先打捞上来的是一领破竹席子,据说当初裹珍妃用的。"留意这样的话、并看懂它。 有史料记载说珍妃卖官鬻爵,这也很有可能是慈禧的一面之词。 崔玉贵说了: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从珍妃和老太后的这样的对话中可以推测,珍妃没有卖官鬻爵,如果有,珍妃说不起"我没有应死的罪"这样的话。而像慈禧那样伶牙俐齿的人,如果珍妃真的卖官鬻爵,慈禧会立即反驳:"你怎么没有应死的罪,你卖官鬻爵,难道不是应死的罪吗!"可是慈禧并不是这样说的。慈禧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看来珍妃是没罪的。她真的是被慈禧栽赃的。 那么,怎么栽赃呢?卖官鬻爵这种事情当然是悄悄干的,怎么会被慈禧知道呢?慈禧对此作何解释呢 按照慈禧的说法:是因为一个人要疏通关系买官,先找了李莲英,李莲英开价太高;后来这人又通过关系找了珍妃,珍妃要价稍低一些。这件事情被慈禧知道了,慈禧借着这件事脾气发作,褫衣廷杖惩罚了珍妃。 这样的鬼话居然也有人相信。 我们知道在法律上,夫妻之间相互作证的话,如果没有过硬的物证支持其证词,那么,他们的证词是没有多大法律效力的,这叫"有利害关系的证人"。慈禧之所以知道珍妃卖官鬻爵,信息来源是李莲英告诉了她。也就是可以设想:慈禧要陷害、污蔑冤枉珍妃,她要李莲英来做伪证。李莲英只是慈禧的一条狗,让他咬谁就咬谁,他们之间有厉害关系,他的话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对于珍妃卖官鬻爵的事情有些人认为:有。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慈禧褫衣廷杖了珍妃,慈禧作为后宫之主,如果仅凭个人喜好处置妃嫔。是不能服众的。一定是珍妃有把柄落在了慈禧手中,这个把柄是什么呢,自然而然他们认为就是卖官鬻爵这回事。 可是,《清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都没有记载珍妃被廷杖的事情。只有御医诊脉医案有记载:珍妃状似遭到毒打。如果珍妃真的是卖官鬻爵,以慈禧的性格,她会闹得满天下的人尽知,记入史料。会抓住这个好机会,立即处死珍妃,绝不会等到自己要逃命的时候才想起来解决这件事。如果珍妃真的是卖官鬻爵,慈禧会用正大光明的手段将她处死,根本不需要谋杀。 不错,珍妃很有可能有把柄落在慈禧手中,但是,罪不至死。后宫的妃子卖官鬻爵这可是死罪。 珍妃被褫衣廷杖的原因可能与《宫女谈往录》中的一句话有关:珍妃"曾因触犯隆裕,在太后的支持下遭到拷打,降为贵人"。曾经看过另一篇文章说:珍妃把一头死猫扔到隆裕皇后的床上。估计是这样的小事,所以珍妃说自己"罪不至死"。 另外,老宫女何荣儿说:慈禧出逃的那天,正赶上她上夜(值夜班)。可是在谈到珍妃的死的那一章节,老宫女何荣儿又说:珍妃死的那天(也就是慈禧逃跑的前一天下午)她和往常一样,陪侍在寝宫里)。 这样的说法应该说是有漏洞的。 在工厂、或固定场合上过"倒班"的人都知道,有早、中、晚班,轮流倒班。慈禧逃跑的前一天下午如果是她陪侍在寝宫里,那么这一天她应该是上中班,上完中班,到了固定时间她就应该下班了。绝对不会再接着上夜(值夜班)。这是常识。慈禧出逃确确实实带着娟子和她,两个人一起走的。可以肯定:老宫女何荣儿说慈禧出逃的那天,正赶上她值夜班这种说法才是对的。珍妃死的那天(也就是慈禧逃跑的前一天下午)亲眼看见慈禧"坐起来了,撩开帐子……"的那些举动,那不是她。而是别的宫女。 前面说老宫女何荣儿向《宫女谈往录》的作者抒发感叹的时候说:……我在宫里时不明白,出宫后,和太监及其他姐妹们谈起,他们也都不能明白。 老宫女何荣儿只是在讲故事给《宫女谈往录》的作者听。这些故事当然都是真真实实、的的确确发生过的真事。但是,是不是真实到每一件事情都是她自己亲身经历的呢,这还值得研讨。有些事情(比如她说她在慈禧逃跑的前一天下午她陪侍在慈禧的寝宫里)这样的事,她应该是听到"其他姐妹们谈起"后,才知道的事情。在宫里的时候他们也许不明白,出宫后,和太监及其他姐妹们谈起,他们明白了很多事情。慈禧杀了多少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明白了很多事情"。 慈禧杀人如麻,据说镇压戊戌变法时,一夜之间光绪身边的太监全都不知所踪。慈禧活着的时候,每年腊月二十五以后,她住居的西宫的北面的百子门上都要贴出门神来,不是平常民间的秦琼、尉迟恭那样的普通的门神,而是哼、哈二将:东面一位是雷公脸,鸡嘴,右手高高举起降魔杵,一脚跷起来,用左手一指,鼻子里哼出一股白气来,白气很长,直到脚面,白气里裹着一句话:"哼!你来了吗?"地面上有个小妖精被罩在哼出的白气里;西面也是一位神,同样的雷公脸,鸡嘴,右手高高地举起降魔宝杵,一脚高抬起来,用左手一指,嘴里哈出一股白气来,白气很长,直喷到脚面,白气里裹着一句话:"哈!正要捉你!"地面上一个小妖精蜷伏在白气里。这是哼、哈二神在捉妖。就在这"哼!你来了吗?"哈!正要捉你!"的一唱一和下保护着西宫的后门。 这些东西和珍妃井上面压着的大圆石头一样,都能反应出慈禧或者跟慈禧一样的统治层的人物他们杀人之后做贼心虚的心态。慈禧他们想象被自己害死的小宫女们都是小妖精,而自己天生就是命贵。小宫女、小太监们死后变成了小妖精来复仇,而哼、哈二将可以拦阻来复仇的小妖精:他们就用这样的迷信方法来解脱自己。 老宫女何容儿谈到慈禧出逃前的一些细节很有趣,她说:"李莲英不知从什么地方提一个红色的包袱进来,里头包着汉民的裤褂鞋袜,青腿带还有一绺黑色头绳,一应俱全,另外还有她从来也没看见过,也没听说过的蚂蚁蛋篡(当时汉族妇女挽头发用的工具)。还有一个别篡的针,像小勺子一样,叫老瓜瓢,扁扁的,一头细,一头粗。在粗的一头稍稍有点弯曲,约二寸上下,是铜的。另外还有一支横簪子。另外,在包里还有个小手绢,包有四五个头发网子,都是圆圆的,直径有两寸多点,有细网眼的,有粗网眼的。这是梳完头,怕头发散了,用网子把头发罩住。这些事全是何容儿亲自经手,所以她记得非常清楚。" 何容儿还看见李莲英给慈禧梳头,"从外表看李莲英笨得像头熊,可做起活来却非常轻巧。先把老太后的头发散开,用热毛巾在发上烫一烫后,拢在一起向后梳通。用左手把头发握住,用牙把发绳咬紧,一头用右手缠在发根扎紧辫绳。黑色的绳缠到约一寸长,一辫根为中心,把发分两股拧成麻花形,长辫子由左向右转,盘在辫根上。但辫根的黑绳务必露在外面,用一根横簪子顺辫根底下插过,压住盘好的发辫,辫根绳就起到了梁的作用。这方法又简单又方便,不到片刻的功夫,一个汉民老婆婆的头就梳成了。最后在辫根黑头绳上插上老瓜瓢,让所有盘在辫根上的发不致松散下来。再用网子一兜,系紧,就完全成功了。李莲英说,不要用蚂蚁蛋篡,不方便,不如这种盘羊式的发舒服。老太后这时只有听摆布的分了。这一切都是老宫女何容儿在旁边当助手亲眼见到的。" 《清朝野史大观》上有这么一段描述:"西后(即慈禧太后)垂髫时雅好修饰。……西后每一出游,道旁观者皆喃喃做欢喜赞,谓天仙化身不足过也。" 垂髫——词典上解释为: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借指童年或儿童:垂髫之时/黄发垂髫。 按照意思理解《清朝野史大观》上的这段描述,当然解释为"慈禧童年时喜好修饰,美若天仙"。但是,慈禧童年时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到现在人们也不知她从哪冒出来的。说不清她的出身,怎么可能知道她长什么样呢。 不过如果把"垂髫"按字面意思理解,直接理解为"头发"。"慈禧对头发雅好修饰"。那么,这句话绝对不是什么好词儿。这也许在暗示人们"慈禧戴假发"。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老照片,有些照片几乎能看得出,慈禧额头上的那一撮毛就是假的。而且她的发际线有时高、有时低。女人的发式无论怎样改变,但是发际线是绝不会变的。除非是戴假发。发际线就是额头上的头发、人的面部与头部的交接处。 从老宫女何容儿亲眼见到的,李莲英给慈禧梳头的这一过程来看,说"慈禧对头发雅好修饰"可真是丝毫不假啊!。 《太监谈往录》中就说了:"慈禧之头面,向不易梳。四十岁之后,发已脱落,仅存鬓边和后脑短发,修饰惟仗技巧,否则俨然一位秃老太太。太后喜庄严,顶心一束假青发,是红胶泥粘的,两边贴的是发片。……"。慈禧其实是一个"秃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