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8号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从2018年5月1日起,一是将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将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预计全年可减税2400亿元。二是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将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年销售额标准由50万元和80万元上调至500万元,并在一定期限内允许已登记为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三是对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研发等现代服务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电网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予以一次性退还。实施上述三项措施,全年将减轻市场主体税负超过4000亿元。"该项措施一出,立即引起各大企业的激烈讨论。本次增值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针对去年底美国的税改做出的应对政策,去年年底美国为吸引资本回流提出的将企业所得税由35%降到20%,骤然间从全世界税负最重的国家变成了最轻的。我国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国民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阻止大量资本外流,想要留住资本除了加息、降低杠杆,降低税率也是保全资本的一个有力手段。金融系统高杠杆对实体的制造业影响颇大,因为投资制造业获利少而且周期长,此时降税率是为了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制造业。回顾中国财税改革历程,从2012年开始"营改增"试点,之后在2016年全面推行"营改增",范围从最开始的交通运输业扩大到各大行业,增值税率的简并以及增值税征管机制的逐步协调也是为此次的增值税降率做的前期准备。然而对于之前的"营改增"却有不少企业反映实行之后税负不减反增,面对新一轮的增值税改革措施,对各行业不同企业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为什么在之前的营改增中会存在税负不减反增的声音,相比之前的营业税虽然增值税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取得进项用于之后的抵扣,但面对17%的税率之后有些无法抵扣的普通发票或不符合要求的增值税专票最后实际承担的税负可能是大于之前3%的营业税所产生的。增值税作为一种流转税是在生产流通的过程中产生的,最终承担的还是消费者,即使将税种改变但实际上整个社会的税负是没有降低的。再加之国家在减负的同时加强了后续的管理,有了金税三期工具的上线,对于不规范企业的税负肯定也是有影响的。于是在当时有些学者便提出要想真正的降低税负只能通过降低税率或实行税率三档并两档政策。 因此此次的降率政策可谓是国家基于现实立足长远的决策,虽然站在增值税整个链条的角度來看,想要通过短期内就使得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负取得明显的下降存在很大难度,但站在高层的视角来看这个决策还是具有一定深远意义的。作为我国增值税来源主体的大中型企业和国企,本次改革中的第一条降率对于这些大中型整体层面来说是重大利好。虽然从理论上而言"增值税是价外税不影响企业利润",实际上应该说是增值税不影响企业利润表而已,肯定会对企业利润有所影响,所以降率可以在根本上降低企业的应纳税额从而增加企业的净利润。相比于美国税改中从35%降到20%,美国各级政府财税收入一共6.18万亿美元,其中企业所得税0.35万亿,占比5.6%。如今税收总额总共减少5.6%的40%,也就是2.2%;中国各级政府税收14万亿人民币,其中增值税5.6万亿,占比达到40%。我们同一按降幅比例较小的17%到16%算,总体减少税收2.35%,比美国还高了0.15个百分点。对于小型企业而言,则改革中提到的第二条则更具有现实意义,此次改革将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年销售额标准由50万元和80万元上调至500万元,且允许一般纳税人一定期间内转回小规模纳税人。新政策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商贸企业和工业企业的发展,这样既可以减少部分企业偷税漏税或隐藏收入的可能,又降低了企业的税负压力。与此同时统一了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税制更加简洁、公平。更多小微企业可选择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享受3%征收率计税,也可以自愿登记为一般纳税人,享受抵扣进项税额的红利。 此次深化增值税改革,从整体来看的确是各大企业的重大利好。但真正在实际实行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值也无法确定。在实务中具体到某企业看待这个问题,站在企业微观角度,我们知道税率、税负率和实际缴纳增值税额还是不同的。企业需要考虑的不光有进项问题还有税务局征管指标之一的税负率问题。所以真正在实务中降率带来的利好还可能受到多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同时企业在看到降率带来的利好时也应该考虑到企业应准备的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应对客户降价要求,面对增值税降低,整个市场不会允许企业独占这个便宜,必定会存在压低价格的要求;其次如何向供应商传导压力,以及变更点前后的合同处理都应该是企业眼下应该考虑的问题。这次增值税改革驱动升级,18年兼具十九大开局之年、十三五承上启下之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三重定位,与往年相比淡化经济增长,注重质量提升。而质量的提升主要是靠改革驱动,随着改革政策的相继落实,经济结构的新旧动能转换有望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