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疾病调理粥米饭粗粮哪种主食升


  大家好!我是糖人部落,一起聊糖尿病的经历和感受!
  今天关键词是"粥、米饭、粗粮"。其中粥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融入到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一种饮食习惯。
  记得小的时候,爷爷在农村,吃饭的时候总喜欢端着一大碗厚厚的玉米粥,中间放着菜,蹲在村头树荫下和人聊天,喝粥总是单手托着碗底旋转,嘴沿着碗边"吸溜",还必须发出声音的那种,接着再换手"吸溜"另一边,为什么要转圈呢?爷爷笑着说不转烫嘴呀!简单、朴实、乐观从一碗粥就能感受到。祖辈的传承、现代的演绎,粥不再是温饱而是关爱。就像武汉的热干面,不吃你会想,不喝你会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群人害怕喝粥,谈粥色变,这就是糖尿病人。医生的嘱咐、糖友的劝说,无奈少喝或不喝。可是对于许多老年糖友来说,有点麻烦,本来胃口就不好,早晚就想喝口粥。
  主食烹调方法很多,做粥大家习惯叫熬粥,我们先从字面分析一下,一个是"熬"字,代表烹调的方式和烹调的时间,一个是"粥"字,代表食物的状态和糊化的程度。
  细品一下,简单的两个字,反应出来的信息量却很大。烹调的方式、烹调的时间、食物的状态、糊化的程度。这四个方面正是影响GI和血糖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烹调的方式
  由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比较稳定,各种烹调方式对其含量影响不大,很多人会有误解,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会一成不变。但实际上,烹调方式改变了食物的风味,也改变了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比如:大米蒸煮的方式不同,GI值在46-83之间变化,说明烹调方式对血糖是有影响的。
  第二、烹调的时间
  有些糖友会有误区,觉得胃口不好,食物做的越烂越好消化,恨不得一"吸溜"就完事了。这种做法不仅帮不到胃,反而影响血糖的控制。牙齿咀嚼是食物消化的第一步,通过咀嚼促进唾液分泌,唾液中淀粉酶和食物充分混合,将淀粉分解后进入胃。长期吃"软饭",会影响咀嚼功能、减少唾液淀粉酶的分泌,增加胃的负担,反而不利于消化。
  很多朋友会问,杂粮粥怎么熬不烂呢!怎么不"开花"呀!高压锅上了才搞定。熟了就行呗!为什么非要开花呢?稍微有点硬,可以细嚼慢咽。
  粗粮大部分是保留完整谷粒的,和大米最大的区别是那层"谷皮",像青稞属于全谷物,它的谷皮实际是保护层很结实,如果要让它"开花",需要长时间的浸泡后再煮。糖友吃粗粮的目的不仅"抗饿",重点是三慢、消化慢、吸收慢、血糖升高慢。如果长时间的熬煮,煮的稀巴烂,从控糖来说就没意义了,费那个劲干嘛,直接喝大米粥得了。
  糖友一定要注意,选择对的时间,碰到对的食材,不仅胃舒服了,血糖也"舒适"了。
  第三、食物的状态
  听着复杂,简单的说就是颗粒的大小。颗粒越小越容易升糖。现在比较流行的代餐谷物粉,很多糖友也在喝,很方便。对于健康人群是没有问题的,食物的多样化,多吃一些谷物,都有道理。可是对于血糖控制来说,就不太合适。有些代餐粉概念会强调适合糖友喝,原料是低GI的青稞、苦荞等等。原料可能选对了,加工方式却有问题,粗粮细作,颗粒变粉,低GI变成高GI,开水一冲又增加了淀粉的糊化程度。
  很多人都在炒谷物的概念,但很少人能够真正的了解。你可能看到的只是一颗树,背后却是一座山。
  第四、淀粉糊化的程度
  简单的说就像大米怎么变成大米粥的过程。大米的淀粉分子结构紧密,水分子进不去,刚煮的大米都是沉在锅底的,水和大米分离。当水热到一定程度,淀粉分子破坏水分子进入,大米逐渐膨胀、黏稠,这就是糊化的过程。熬的时间越长,糊化的程度越高,血糖生成指数越高。
  从上面四点分析,说明血糖是动态的、根据条件不同而变化。按通常的做法,我们分析一下各种主食的升糖速度。粗粮类的GI值普遍低,可以说是主食类升糖速度比较慢的,但作为日常饮食,它不能独立需要搭配,这就需要看搭配的比例。大米粥和大米饭从GI值比较,大米粥GI是69、大米饭GI是83,从数据上看大米粥比大米饭要低,但实际测血糖比较,大米粥在短时间升糖速度更快,主要原因是大米粥糊化的程度更高,影响血糖值更明显。
  看了这么多有点复杂,日常糖友应该怎么做呢。个人的经历,觉得搭配才是降低高GI的"法宝"。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高低搭配。查了一下资料,供大家参考:比如米饭+鱼是37、三鲜饺子是28、芹菜猪肉包子是39。如果大米粥加入全谷物荞麦、青稞、红豆、扁豆等也会有效降低GI值。
  感谢大家的阅读,久病成医、思聊感悟。真心希望更多的朋友关注糖人部落,相信知识的力量,了解更多,才能保护好自己。
  食有深意、不止轻重。2020让自己和身边的朋友更健康!
网站目录投稿: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