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关于夏季的一句"夏满芒夏两暑连",概括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大暑之后,便立秋了。 在步入夏季的时候,云南民俗关注的是厌祟避蛇。清乾隆元年《云南通志》载,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 值四月而言避蛇,与十二生肖巳属蛇有关联,地支纪月,三月为辰,四月为巳。立夏厌祟,门上插皂荚树枝和红花,含有黑、红既济之义。按照古代五行说,黑为水,红为火。这是希望通过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同时,古人不仅日常用皂荚去污,还以皂荚人药,认为它具有杀虫功能。将它当做厌祟之物,也着眼于除秽驱邪。旧时五月有门悬皂荚风俗,皂荚状若刀形,称为"悬刀",相传可以吓跑鬼怪。 清光绪年间云南《腾越州志》也说:"立夏日,插皂角枝、红花于户以厌胜,围灰墙脚以避蛇。"清代《浪穹县略志》记云南大理一带风俗:"立夏,插白杨于门,以灰洒房屋周围,名日‘灰城’,以避虺毒。"有所不同,门前插白杨。 "四月八,毛虫瞎",这是立夏前后福建一些地方传唱的民谚。1919年《政和县志》记:"人家每户书‘四月八,毛虫瞎’六字逢门张贴,以禁毛焰虫。"门扇贴上这样的字条,以求避虫害。 在步人夏季的时候,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民俗关注的是怎样度夏。清光绪八年《嘉定县志》:"夏至日,称人,云不疰夏,戒坐户槛。"疰夏,似可理解为暑期综合症。清代《浪迹续谈》:"杭人谓自立夏多疾者为疰夏";旧时江苏《吴县志》:"俗以人夏眠食不服日疰"。夏季炎热,有些人不能适应气候,吃不好,睡不好,一到暑季人就瘦下来,北方有"苦夏"或"枯夏" 之说,南方称此为疰夏。 在浙江,清代雍正年间《青田县志》说:"立夏日,各做面粢、稻饼,取其坚韧砺齿,谓之‘拄夏’。忌坐门限,言能令人脚骨f酸软。"夏至这天,吃些硬饼,象征磨砺牙齿,以期在整个夏季里保持正常的消化能力,不厌食。同日,也是为了有一个愉快的夏季,切勿坐在门槛上。 忌坐门槛之说流传很广。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限,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20世纪30年代《宁国县志》:"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限,则一年精神不振。"确实令人不敢坐——此日坐门槛,全年萎靡。 疰使人瘦。夏季第一天称体重,其意义在于,既然已经注意到了天热使人瘦的问题,人就不会减肥增瘦了。这是民俗事项中常见的思维方式。 在江苏,20世纪30年代《吴县志》说: 立夏日……是日取去岁撑门炭烹茶以饮,茶叶则索诸左右邻,谓之"七家茶";又,天虽寒必着纱衣,并戒坐门槛,以免疰夏。 只为远避那个"疰",立夏当天,除屁股勿挨门槛之外,即使气温还不高,也要穿上夏装,取一种象征意义;除夕夜倚在门前的"炭将军"或日"撑门炭",也被赋予"以免疰夏"的功用,用它煮水烹茶——茶叶是向邻居讨要的,人们说可以为整个夏季消解暑气。 在尚无空调冰箱电风扇的年代,这些借助联想的风俗,带给人们沁心爽身的希望:一个没有疰夏的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