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懵懵懂懂进入股市的。我是一个思维严谨、性格谨慎的人,刚开始只敢买银行股。但是,股价涨跌经常跟自己分析判断的不一致,非常困惑。不服输,不服气啊,买了很多书回来研读,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投资心理学等等,依然是时对时错,没发现必然的规律。跟身边的朋友交易,大家都认为炒股就是赌博 1, 交易员生活 因缘巧合,朋友帮忙,我有幸成为主力机构的交易员,大资金集中操作一二只股票,在交易室按照操盘手指令买卖,原本是一个简单枯燥的工作。我是带着困惑来的,所以有心留意"委买委卖、成交明显与量价K线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站在幕后看台上的表演,有些东西豁然开朗 明白了"死记硬背技术分析"为什么总是时对时错了!"我们看到的K线、技术指标,只是主力想让我们看到的!但是,主力处于什么状态,主力下一步想干什么?死记硬背的图形指标,是完全无法解读的" 明白技术分析的精髓是"怎样理解量与价的关系,怎样理解委买委卖与成交单的关系,从盘面特征去研判主力意图"。这时,也坚信股票就是筹码,把所学的基本面分析抛之脑后了 2,掌握方法自己单干 那时,特别兴奋和自信,感觉自己拿到了打开金库的钥匙,就出来单干了,帮身边的朋友理财,从200万起步一直做到3000多万的规模。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2010年4月中旬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盘面特征发生了很多变化。连续回撤了3个月,一下子从云端掉进了谷底,利润回撤是小事,关键是不明白为什么原来的盈利法宝突然就失灵了,这才是让我困惑、苦恼、绝望的。 3,彻底反思四年,重回股市 2014年6月回归股市,系统的梳理了20多年股市的行情脉络和规律。90年代,市场经济确立,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大增,驱动了豫园商城、金枫酒业、四川长虹、青岛海尔等消费家电产业链股票大涨;21世纪初,中国正式加入WTO,逐渐成为全球工厂,驱动了港口机场贸易产业链和房地产产业链快速增长,催生了港口机场、煤炭、钢铁、金属、石化、汽车、银行、建筑建材等行业的大批牛股;10年代,智能手机开始快速普及,移动终端应用逐步释放,催生了TMT板块为代表的创业板指数从2013年初开始走牛。(而不是2014年10月证券板块暴涨才发现牛市来了)。 4,17年的经验梳理,发现了投资规律 经过这次的系统梳理,我才发现,业绩与股市存在同向变动关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产业,股市繁荣离不开产业的演变,只是越早期的股市,因为股票的稀缺性和投机性越高,市场波动越大,追逐短期收益的人们几乎忽视了这个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产业演变,决定了每一波大行情的核心主线。 5,反思17年的操作 (1)曾经沉迷过技术分析,追逐过热点短线,买过一大批并持股3连板的股票,最多持股过6连板的一拖股份,结果不赚钱!也踩过雷掉进过坑,试过一个股票亏损30%的。短线热点搏杀,很刺激,对了很有成就感,错了又懊悔不已,累的神经衰弱。也做过中线波段,基于基本面分析,持有过海天味业等股票,一波行情翻倍,中途的震荡休整,也让我无数次怀疑自己的判断,寝食难安。 (2)技术分析,必须简单实用,必须能够给出明确的买卖标准才有价值。波浪理论、周期理论,不断的变化调整,我真没看懂有什么实用价值。我总结的"三位一体判趋势"技术规则,运用趋势线、均线、K线组合,判断趋势拐点和节奏,经过一轮牛熊的检验,灵敏并且高胜率,适用于小波段趋势判断。 (3)基本面分析,我也曾经落入过"书呆子陷阱",机械的分析财务数据,缺乏前瞻性研判,也曾纠结于"怎样的估值标准才是合理的"。跳出来,回到股票投资的原点重新思考,才明白"股票投资的核心在于企业盈利增速的变化",通过产业周期提前预判增长拐点,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壁垒获取增长的确定性,反应到财务报表上是滞后的。财报分析,应该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的关联性分析,发现企业竞争优劣和转变迹象,排除陷阱。 6,17年的操作心得 最终,我逐渐清晰了——投资要抓大放小,必须精通经济和人性,经济规律决定了市场方向,人性博弈决定了市场偏差。确定了我的投资风格——基于经济发展规律发现核心主线,深度研究核心主线的行业和个股,选择"快速增长阶段的、趋于垄断竞争格局的细分行业前三名,中期波段操作,放弃小节奏的择时,采用网格化交易"。对于短线博弈,在核心主线题材内,选择辨识度高的市场龙头做短线加速,或是低位放量刚启动的补涨机会 总结: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心理承受不同,投资风格、方法也不同,别人的体系不一定适合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过市场验证的投资体系,就是最好的 投资修炼,是一个"明道、取势、优术、修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