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1日举行的武汉市"小班化"教学研讨会上,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推出的"分层次作业"颇受关注。老师将课后作业分成3类,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一种作业,"A类作业是基础题,B类作业是稍难一些的题,C类作业是质疑题,需对一些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每半月跟踪一次,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如何选择合适的作业。校方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分层施教、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12月23日楚天都市报) 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假如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针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教育,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个性化辅导,是教育的正确方式,也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重要措施。 武汉市这所小学实施的"分层次作业"就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外显性做法,也是分层次教育的重要体现,不仅顺应新课改理念,也顺应教育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同一班级,虽然所学知识相同,但学生认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存在着具大差异,通过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施拓展性训练,让后进生吃得消,优等生吃得饱,各得其所,各求所需,各美其美,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推进学生发展的最优化。 "分层次作业"的优点毋庸讳言,但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尚不明确,面对不同类别的作业,他们是否能真正认识这种"分层次作业"的真实用意?是否能够真正从学习的角度客观认识如此分类的目的?恐怕,一部分学生难免会将学生选择作业的类型,看成一种身份标签,即选择级别越高作业的学生越优秀,而选择级别低作业的学生则很普通。久而久之,这样的作业分类,所带来的标签意识,将会成为思维定势,左右学生的发展,成为束缚学生成长的阻碍。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只能选择难度较低的作业,而失去挑战自我的勇气。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定位,直接决定着其发展走向,这样的身份标签较之学生学习上的欠缺,更为可怕,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教育者不能不正视。 再者,在"不让每一位学生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促动下,在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教育难题。"分层次作业"在家长的焦虑面前,能否具有生存的空间?家长是否会逼迫孩子去完成那些高难度的作业,以至于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然,无论怎样,"分层次作业"是教育改革尝试,值得充分肯定与大力推广,但作为教育者更应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化解由此可能带来的标签意识,让好的教育措施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