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探险活动中,盗墓,或者说墓穴探险,无疑是最吸引人的一种。而且,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行业,自从有了"厚葬"这一习俗之后,盗墓者就出现了。关于这一方面的艺术作品有很多。从2006年开始,市场上出现了一大批以盗墓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例如《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等。在今年即将上映的暑期大片《木乃伊3》当中,我们也将看到冒险者们如何和古代的墓穴主人们斗智斗勇。 那些巨大的陵墓就像是一个金库,明明白白地对盗墓者招手,告诉他们这里拥有大量的宝藏。为了保护自己,墓穴的建设者们也会像银行设计保险箱一样来保障他们死后的安宁。在这一方面,大概有两种设计理念:其一是把墓穴建设得十分坚固,让盗墓者不得不无功而返;其二就是设置陷阱和机关,让盗墓者为墓穴的主人陪葬。 在电影和其他艺术作品里,我们看到过很多关于盗墓的描述,当然,作为艺术作品,这些描述中虚构的成分也不少。事实上,虽然在古代的墓穴中的确有很多防盗措施,但是往往不像电影中所拍摄的那么神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了解到古代墓穴常用的防盗措施,以及了解到实际的墓穴机关和电影中看到的有何不同。 从根本上来说,如果不想让墓穴被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盗墓者根本找不到墓穴所在的位置。但是这往往和下葬者的意图不符。毕竟,厚葬是为了彰显墓穴主人生前的身份,默默无闻显然不是他们的理想选择。不过,历史上的确有一些故布疑阵来保全自己死后安宁的例子。例如曹操布设了72疑冢,就是最广为人知的例子之一。 乾陵地宫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墓穴的主人们只会为自己建设一座陵墓。他们往往使用大量的石材、巨大的金属器件和精细的工艺来让墓穴固若金汤。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地宫墓道全部用长1米多,宽半米左右的石条填塞。这些石条一共砌起了39层,石条之间用燕尾型铁板固定,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并且以铁水浇筑成一体,称之为铜墙铁壁也不过分。 定陵地宫 在墓道尽头,在墓室之前,往往有一层或者多层石门。这些门不仅十分沉重,而且往往会由顶门石顶住。顶门石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它们利用自身的重量,在门被关上时自动将门顶住,从外向内无法推开。1956年,当我国的考古人员发掘定陵地宫时,就碰到过顶门石。后来他们从古籍中,找到了解决顶门石的方法:拐钉钥匙。在下面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顶门石是如何工作的。 拐钉钥匙是用一根钢筋弯成的,从侧面看起来是一个没有长边的长方形,连着长长的手柄。考古学家们用拐钉钥匙套在顶门石上端,把顶门石向后推离门边,这才打开了定陵地宫的大门。 长沙马王堆汉墓 墓穴主人希望自己的死后安宁不被打扰,陪葬的珍宝只是为了彰显其尊贵的身份;而对盗墓者来说,墓穴主人的身份并不重要,财宝才是最重要的。最珍贵的财宝往往放在尸体的身上或者身边,所以墓穴主人藏身的狭小空间往往是最为坚固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埋葬的是汉初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辛追。她的墓穴中使用了六层棺椁,最外层的椁板重达3000斤以上,现代的考古学家使用机械化手段才能把这些棺椁依次打开。很明显,以手工方式想突破这些防线是十分困难的。 坚固的墓穴只能被动防备盗墓者,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再坚固的防备也会被突破。早在2000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试图让盗墓者有来无回。 最早的防盗措施,是咒语。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古代,咒语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些汉代的瓦当上篆刻了"盗瓦者死"的字样,可以看成是这一类心理战术的代表作。1980年发掘的山东济宁的一块汉墓碑后刻着"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的字样,直译过来就是:"敢挖我的坟,就让你断子绝孙。"这算是比较直接的警告了。也有比较温和的,像在水经注卷二九《湍水》中记录的,魏征南军司张詹墓的碑背面,刻着这样一首短诗:"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我在这里并没有厚葬,里面什么都没有,请高抬贵手吧。这是比较温和的。还有声色俱厉的,例如西安西郊葬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的贵族少女李静训墓的石棺刻辞则十分简洁有力:"开者即死"。 民间普遍认为,盗墓是有损阴德的行为,因此不到实在没有活路,是不会考虑走盗墓这条路的。因此上述这些咒语的用处也许还不如石头的用处大。 古墓中常见的流沙陷阱 的确,在墓穴中堆积石头、细沙和木炭是十分常见的。堆放木炭往往是为了吸潮,堆积石头和细沙则具有一定的防盗作用。例如战国中山王墓的墓穴中,大小形状不同的大型石料沿四壁垒砌,中间孔隙填以卵石,很容易倾倒,给考古挖掘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在墓穴中大量填充细沙也会有同样的作用,如果盗墓者从墓穴侧面打通隧道进入墓室的话,石头和细沙将会很快地涌进隧道,把盗墓者瞬间埋葬,同时把隧道封死。在《玄怪录》中记录过一个叫做《卢公涣》的故事,最后盗墓者被墓穴中涌出的水吞没了。但是这种构想在技术实现上十分困难,目前也没有找到实际的证据。 还有其他一些比较常用的防盗设施,最常见的是有毒物质以及陷阱。秦始皇陵目前还没有被挖掘,但是考古学家们已经用各种仪器对其检测了很久,检测结果表明,秦始皇陵中水银的含量远远超出附近的土层中的水银含量,这与古籍记载的秦始皇陵中使用水银模拟了江河湖海的说法是相吻合的。水银蒸汽有剧毒,吸入后可能导致脑损伤直至死亡。考古学家们认为,大量的水银兼具防盗的作用。 陷阱也是很有效的防盗手段。为了追求更大的杀伤力,陷阱底部往往还会插上锐利的金属刺。复杂的陷阱结构在长达数百年或者数千年的时间中,可能会因为腐坏、锈蚀而失去原有的作用,所以往往最简单的结构是最有效的,例如翻板。这种陷阱被一块长方形的铁板或者石板所覆盖,在石板的中央有一根轴,当盗墓者踩在这块石板边缘的时候,它就会旋转,把盗墓者扔进陷阱中。 为了追求视觉效果,电影中的墓穴机关往往被描述得杀伤力强大而且非常华丽。弓弩暗器和火焰是最为常见的。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些描述并不可靠。古代弓弩的弦大多采用动物的筋腱或者植物性的原料,虽然经过一定的防腐工艺处理,但是依然会逐渐腐坏;弓身往往采用木料,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古代的冶炼技术尚不发达,若是非要墓穴内放置着弹簧钢制造的弓弩,未免有些太难为古人了。在有数百年以上历史的古墓中,基本上不会看到还能工作的弓弩,能够剩下的只是一些箭簇等金属小件罢了。 在古籍中出现过墓穴会喷出火焰杀伤盗墓者的记载,而在现代的考古挖掘中,也的确发生过墓穴喷出的气体可以被点燃的情况。例如马王堆一号墓,在挖掘的时候就曾经喷出无色气体,燃烧火焰的颜色类似酒精灯,明火且无烟。经分析,认为这是墓室内的有机物分解而成的沼气,并非是墓穴的防盗措施。 如果盗墓的原因是墓穴中的陪葬珍宝产生的吸引力的话,最好的防盗墓措施就是"薄葬"。但是,历史上盗墓的动机也并非仅仅在于谋求财富。流传甚广的"伍子胥鞭尸"的故事,就是出于政治目的而盗墓的一个例子。碰到这种情况,薄葬还是厚葬,区别都已经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