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早私家藏书目录。初刊四卷。宋晁公武撰。初由门人杜鹏举在蜀刻于南宋淳熙七年至十一年间(1180—1184年),后公武续加整理、修订、补充,由门人姚应绩编为二十卷本刻于蜀。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游钧据其先人在蜀时所"摹而藏之"的蜀刻二十卷本,重刻于衢州(治今浙江衢县),即为衢本。 晁公武,字子止。又称昭德先生。约生于北宋崇宁年间,卒年不详,澶州清丰(今山东巨野)人。宋绍兴二年进士。十四年之前,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助其收书、编书、刊书。井度临终前将己二十年之积书悉赠公武,此乃成为公武撰写本志的主要凭据。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前,开始编撰《读书志》,初编未刊行。绍兴三十一年为监察御史,之后一直供职临安,此间尝身入秘阁,得窥中秘典籍,并广罗当朝史实,为后来续撰、补正《读书志》打下良好基础。后以吏部侍郎致仕回嘉定。遂重拾旧业,整理未刊《读书志》稿。稿成后门人杜鹏举闻知,遂求得并于淳熙七年至十一年间初刊于世,即四卷本蜀刻《读书志》。 初刊本不尽完善,公武乃对之进行大量精心补正、修订,惜未结集刊行即已逝世。其门人姚应绩经过编辑约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前以二十卷刊刻,是为"补正本",今已不存。淳祐九年(1249年)游钧在衢州重刻此二十卷补正本,是为衢本。衢本《郡斋读书志》共著录图书一千四百七十一部,除去重复,实收一千四百六十七部,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五类:经部十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经解、小学。史部十三类:正史、编年、实录、杂史、伪史、史评、职官、仪注、刑法、地理、传记、谱牒、书目。子部十八类: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天文、历算、五行、兵家、类书、艺术、医书、神仙、释书。集部四类:楚辞、别集、总集、文说。体例大致仿《崇文总目》,书首有公武自序,次之总序。经、史、子、集四部之前有大序(晁氏谓之"总论"),类有小序(缀于该类收录的第一部书解题之后),书有解题(提要)。 衢本由于经过作者精心补正,故在很多方面优于袁本:收录书量超过袁本十九部;增补十六篇小序;分类比较合理正确,如在史部设史评类,在集部设文说类,在我国古籍分类中终于完成对批评著述的安置;某些图书归类比较合理;图书编次比较整齐可观;著录书名的方式更利于揭示图书的内容;著录的版本往往较袁本晚出,且多完本;著录编撰者也较明确、正确;尤其是解题,对袁本做了大量增补和订正:补充书名释义;补正所著录之书篇目、篇数及编次;补正成书原委;增引序跋和附录;补正对著录书体例、特点、内容介绍;增补了辨伪、考订的内容;增补前代书目著录情况;增补介绍著录版本的内容及有关典章制度、掌故轶事的内容;补正不少编撰者的生平事迹;增补大量评论性文字及介绍学术源流的内容;增补了有关自已收书、藏书、校书情况的内容;增补了对具体史实的考辨、对魏晋诗文集流传特点的介绍、对某书或某诗集撰成时间的考证等等。 有清汪士钟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艺芸书舍刻本。光绪十年(1884年)王先谦合袁衢二本校刻于长沙,仍依衢本为二十卷,并附赵氏《附志》于后,王本遂风行海内。今收入1987年现代出版社出版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其中也或有缺憾,前人虽作了一些校补,但由于无缘得见南宋淳祐初刻袁本,校补工作尚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