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数的定义 认识负数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看小学教材中普遍是怎样引入负数的(看下图)。 可以看到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帮学生理解负数 通过零下温度呈现负数(如-20℃)。 通过海拔高度呈现负数(如-200米)。 通过相反方向呈现负数(如西-10米)。 通过收入支出呈现负数(如-100元)。 通过数线标出负数(如下图)。 总的来说,课本是通过"相反意义的量"帮助学生理解负数。其中利用温度计引入负数是教材中主要的例子,但是依靠温度计引入负数会出现新的问题。有了负数之后,自然我们需要比较负数的大小,理解负数的运算。 1. 比较大小中的问题 -20<-5 利用温度来理解就会出现矛盾,零下20度明明更冷,怎么会比零下5度小? 2. 负数运算中的问题 -(-1)=1 -1+(-1)=-2 我们知道两杯100度的沸水倒在一起并不是200度。所以温度计引入负数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问题。 利用海拔高度可以观察到-5米比-20米要高,以此理解比较大小的问题,要比温度计好一些;利用数线上负数的位置比较大小更为直观,孩子们从一年级就知道数线上位置越往右的数越大。 但是 -(-1)=1还是不能严格证明。 最后教材中告诉我们10、2等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在这些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如-3、-500等就是负数。 所以教材中并没有严格地给出负数的定义,只是介绍了它的符号写法(看下图)。让学生知道了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我们发现小学教材是通过"相反意义的量"引入负数,初中教材普遍是怎么样引入的负数我们来看看(看下图)。 初中同样是从"相反意义的量"引入负数,有温度、增长率、收支。告诉我们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符号"-"(负)的数叫做负数。和小学课本给出的定义是一样的。上期我们提到的主要问题证明"-(-1)=1"到这里还是不能解决。 接着教材在给出有理数的定义后,介绍了数轴的定义(看下图)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小学中定义的数线(或数射线)可以理解为数轴的一部分,因为数线没有强调三要素,所以把数线叫作数轴并不是很严谨。负数比较大小可以从数轴来理解,位置越往右的数越大。 从数轴上可以看到与原点距离是2的点有两个,它们表示的数分别是2和-2。由此教材给出了象2和-2, 5和-5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作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分别位于原点两侧,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由此可知a的相反数是-a,具体来看1和-1到原点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1的相反数是-1,-1的相反数是1。同时我们也知道-1的相反数是-(-1),因此只要证明相反数的唯一性,就可以说明-(-1)=1。 下面我们证明唯一性。(看下图) 从相反数的角度我们知道了-(-1)=1。但这个图片中的证明也是有漏洞的,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明a+(-a)=0,所以从a、b互为相反数得到a+b=0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这个问题涉及到负数的加减,我们接着看教材是怎么讲解的负数加减法(看下图)。 教材通过方向相反的量,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移动5m结果仍在起点处,由此得到5+(-5)=0。同理,先向右运动am,再向左移动am结果仍在起点处,由此得到a+(-a)=0。 但是这样的推理只是一种理解方式,并不是严格地代数证明。想要给出严格证明还是要从负数的定义入手,如何从代数的角度给负数定义? 我们说到可以从相反数的角度理解-(-1)=1。本期咱们先来看看某版教材向量空间与群中零元与负元的定义。 设V是一个集合,+是V上的二元运算(+:V×V→V是一个映射)。 若存在0∈V,使得对每个v∈V都有v+0=v,则称0是V中关于+的单位元,既零元。 若对每个v∈V,存在w∈V,使得v+w=0,则称w是v的逆元。将w记为-v。既负元。先证明零元与负元的唯一性(下图是在向量空间中的证明)。 思路和图中一样,设0"是另一个零元,w"是v的另一个负元。则有 0"=0"+0=0 w=w+0=w+(v+w")=(w+v)+w"=0+w"=w" 由此可得零元与负元的唯一性。 在自然数中,我们知道数字0,就是加法中的零元。 0+1=1 0+2=2 0+3=3 接着我们思考 1+□=0 2+□"=0 3+□""=0 我们把□定义为-1,既 □:=-1。按照这样的定义自然有 -1+-(-1)=0 又有 -1+1=0 再根据负元的唯一性,可得 -(-1)=1 但是这样的定义中小学学生还是会觉得不好理解。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因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根据上面的加法算式可得 0=1-1 0=2-2 0=3-3 □=0-1 □"=0-2 □""=0-3 我们把 -1:=0-1。也就是把-1定义为0-1。一般地 -a:=0-a。 由此可知 -(-1)=-(0-1)=0-(0-1)=1 也就是说,可以从减法的封闭性来思考,把-1定义为0-1。再运用这个定义来进行推理。可以关注小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