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年这些让人着迷的热门职业


  六十年一甲子,春华变秋实。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到改革开放后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的确立的时期,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这些历史性的变革,已经影响着你我的生活,在我们身边讲述着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动人故事……
  建国60年来,社会环境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虽然很多职业消失了,但是依然有很多新的职业在不断产生。当我们回头看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职业时,你会发现,那往往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工人、干部、军人、作家、诗人、科学家、个体户……一个个耳熟的名词开始在你的脑海里打转,也许你会感叹道:"对了,那些年,这些职业非常吃香!"
  "工人老大哥"的革命年代
  现在,仍有很多健在的老人怀念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段岁月。为何?那时候,只要你是城市人,生老病死都由国家包干,什么读书、住房、就业了,都不用发愁,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这样虽好,个人却缺乏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如果你大学毕业后想去大城市发展而国家却把你分配到边远地区,你也只好认命。当时,一个"工农兵学商"就可以把主要的职业划分到位。
  1.工人
  1959年,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接见劳模时传祥说:"国家主席与掏大粪的只不过革命分工不同"。那个时候,不论你是纺织工还是机修工,只要是工人,在这个国家就有政治地位与经济来源的保证。当时工厂发的蓝色工作服,是工人地位的象征,工人都舍不得穿。开车、修车时,工人们担心工作服弄脏、弄破,都把衣服脱下来,留着下班后逛街时穿,而路人往往投来羡慕的目光。
  2.干部
  那时的干部和现在的可是大不一样,那时的干部是指脱离体力劳动、从事公共事务的人员,区别于工人、农民以及其他体力劳动者,就是我们俗称的那些"吃公粮"的。他们是所有"吃农村粮"的羡慕对象。干部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色制度,能顺理成章进入干部队伍的人,主要是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组织调配安置的退役军人,或者通过"顶替"、"内招"等形式进入的干部子弟。
  3.军人
  那时的军人可是优秀的政治觉悟与道德作风结合体的象征,当时的风靡程度可不亚于现在偶像与实力兼具的艺人。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期间,《英雄儿女》、《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艺作品更使军人的形象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变得前所未有的高大。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更是掀起了"全国学习解放军"的潮流。"哪个姑娘要出嫁,都要问你是不是军人。"雷锋的出现更是把"解放军"变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代言人。
  "黄金"知识分子的启蒙时代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呼唤启蒙的特殊时代。这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可谓是一跃而起。"那时,人们谈理想、谈精神,连一些学术色彩浓厚的专著都成了畅销书,要是搁在现在,肯定无法想象!"连谈个恋爱都先问对方"知不知道萨特",与文史、艺术等有关的工作也跻身最受追捧的职业。
  1.作家、诗人
  文革后,中国人贫乏的精神生活中最先开禁的是纯文学,这种奢侈的精神生活在当时却显得如此大众。从大学到小学的黑板报上,你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诗歌";在每个城市的公园里,都有诗歌朗诵会。长发、潇洒的作家、诗人们,是所有人的偶像。那时,"搞文学的"是一种荣耀,如果你是个叫得出名字的诗人,游历全国各所大学都能深受欢迎。
  2.科学家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口号的提出,令科学家备受尊崇。在当时的小学课堂上,当被老师问到长大最想干什么时,许多孩子都会回答"我想当科学家"。
  3.个体户
  最初,个体户基本上就是擅自回城的知青、两劳释放人员的代名词,由于"组织上"没给安排工作,他们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但偏偏是他们赶上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一波,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他们敢闯敢干,开始练摊、倒腾,倒服装、倒电器,把广州的东西运回内地来卖,不少人成了万元户。渐渐地,待业青年成了倒爷青年,女人也愿意嫁了,丈母娘脸上也有光了,个体户也不再是底层人员。
  竞相下海的市场经济时代
  时间终于还是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这时,分配物质可以不再靠批条子和走后门了,"钱"终于迎来了它的"出头之日"。人们对金钱的追逐也不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
  1.商人
  1992年,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于是上至官员,下至普通百姓,包括学者、明星等各行各业人士,放弃原来行当而投身私营工商界者不在少数。据人事部统计,1992年辞官下海的人数高达12万人,不辞官却投身商海的人数更是超过1000万人。
  2.外企员工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政策开始松绑,外企开始快速膨胀。那时的状况是:外企不仅管理规范、制度完善、发展空间大,员工的薪水也普遍比体制内的高出数倍。新时期的"洋买办"——外企驻华首席代表,成了金领的代名词。自学取得英文大专文凭、后来做到微软中国总经理的吴士宏,更是很多人的奋斗标杆。
  3.IT人士
  1998、1999年的中国大陆,"IT人士"成为呼风唤雨的时代骄子。在互联网大潮中,张朝阳、丁磊等是年轻人的新偶像。直到今天,他们的一举一动,仍然像影视明星一样牵动人们的视线。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一度成了高考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但在2001年,这股IT热潮随着美国互联网的泡沫而逐渐冷却。当时踊跃报考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恐怕不会想到四年后毕业时会遭遇就业困境。
  千里挑一的公务员时代
  加入WTO,绝对是新世纪令人兴奋的一件事,也证明了中国开始赶上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这时,失去竞争力的黄昏产业逐渐没落,企业关门倒闭后,大量的员工也开始下岗失业,成为再就业的困难群体。也就在这时,新兴行业趁势而起,迅速发展茁壮。
  1.公务员
  自公务员制度建立后,"干部"向"公务员"嬗变,这个职业在经历了市场化之处的一段冷遇后,重新一年年升温。2009年国家公务员报名通过审核的人数创纪录地超过了105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联部基层组织建设一职以4723人竞争此职位而高居此次"国考"首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73.6%的人想当公务员,而对当前"公务员热"的原因,83.3%的人选择了"工作稳定,医疗、养老有保障"。
  2.国企员工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国企在市场经济下缺乏竞争力和适应力,许多毕业生都偏向选择外企。而随着抓大放小,大型国企垄断地位的确立,大型国企在人事管理、员工培训上与外企的差距越来越小。民企风险大,外企工作忙,还是国企家大业大,员工福利待遇好,而且工作稳定,国企热重新升温。
  3.明星
  在老百姓的眼中,明星是一个轻松而收入又高的职业。从20世纪90年开始,无数年轻人就有了"明星梦",大学的表演专业广受年轻人追捧。2005年遽然兴起的"超级女声"以及之后的各类选秀节目,更是点燃了无数草根年轻人的明星梦。
  结语:
  6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从理想到现实的一次又一次转型,各个时代的热门职业的变化,即是中国人价值观变迁历程的旁证,而个人择业的多变与灵活,则是这个社会公民地位"从身份到契约"的一个缩影。
  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中国人对热门行业的关注度和敏锐度都明显提高,择业观更加务实。但像年轻精英人群想方设法进入公务员队伍,也未尝不反映出国家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缺陷——某些特殊群体工作和生活的"优越",除了说明竞争、淘汰机制的不完善外,更反衬出薪酬分配格局的失衡,以及常态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和健全。
  (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易新闻中心)
网站目录投稿: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