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已在河北省试行两年,各试点中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是在我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形势下而创新出的一种全新的现代职教新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由对口试点的中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合力衔接,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人才。可以说,这种培养模式无论是对于本科院校还是中职院校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特别是对中职院校阶段的学习尤为关键,因为这是为本科阶段学习夯实基础的黄金阶段。为此,各中职院校需要高度重视,必须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以满足管理及教学的需求。 一、当前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根据两年来的教育实践,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反馈及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目前,在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下,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师的配置方面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目标还不明晰 这主要因为这一培养模式还是新生事物,不管是中职院校还是对接的本科院校,在最后的衔接上尚不能明确确定的评价标准,造成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盲目,大家都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尤其是一线的教师,更觉得压力重重,既要保证当下的教育教学效果,还要为以后的教学评价担心。这也是每一个新事物产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2.对学生引导还不到位 "3+4"分段培养的学生身份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将来能够升入本科院校,其本身有着其他中职学生没有的优越感。同时,这些学生虽然入学时候的分数不算低(但也不能说足够优秀,许多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偏科现象。同时他们又有着惊人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只有科学的引导才能让其发挥长处,弥补缺点。目前的管理上还缺少危机教育,使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着"不管怎样都能升入本科院校"的侥幸心态,这也是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3.公共课教师力量薄弱 多年来,在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重视就业培训的教学思想一直占据主流,这不仅造成了对公共学科类教师的忽视,还造成了公共教学力量的薄弱。特别是"3+4"分段培养模式在一些公共学科的教学上,学校选用了普通高中的教材,这既不同于中职院校的公共科目,与中职院校对口升学的教材也有着很大的差别,特别是这些学生将来还要升入到本科院校进行深造,公共学科 "学习工具"的地位尤为重要。所以公共学科教师的人员不够、经验不足、能力不强等短板,势必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4.专业教师的能力需要提高 在各试点中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匮乏,特别是具有高级技师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更加稀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在数量上也严重不足。目前,这些专业课教师具有很高的指导就业的能力,但是为本科院校输送的技术人才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参与技术的研究攻关,这是当前这些专业教师需要补上的课程,也是提高能力的关键所在。 5.公共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不够密切 目前,公共学科与专业课在教学上没有做到很好的融合。有些公共课单纯教授公共学科知识,缺少与专业课的互动,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错误认识,形成了"公共学科无用论"。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对"3+4"这一教学模式缺少科学合理的研究,将专业学习与公共课教学无形中进行割裂,缺少一种科学的教学体系、指导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体系。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了解决好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需要武装好教育教学管理团队、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三支强大的力量。 1.打造全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团队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的学生与其他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区别。与以往职业院校的学生相比,这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再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培养这些学生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承担对口试点的中职院校必须打造全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团队。 一是立足于"3+4"学生的特点,确定有的放矢的教学管理原则。在创新试点的初级阶段,教育教学管理者要充分认清学生的基本特征,结合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认真分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管理方式方法。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选好班主任,坚持"先教做人,后教做事"的培养原则,把培养做人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管理的始终,努力营造一个相互渗透、齐抓共管的育人体系和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兴趣、特长爱好,制订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有机结合。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教学管理内在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因和潜在动力。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管理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感情,教学管理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肯定学生优势,也要充分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不仅给学生良好的前景,也要增加学生学习上的压力,并通过正确的引导,将压力转变为动力,解决好学习为了什么、为谁而学习的根本问题,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把握和采取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才能把每个学生逐步引上自觉学习、愿意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路子上来。 三是把强化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3+4"的学生要直接升入本科院校,与参加高考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有很大不同。这一点就要发挥中职院校的优势,充分发挥和挖掘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和潜能,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制订教学原则和实施教学管理中,多安排技能实训的课程,为他们进一步成为岗位能手打下坚实的基础。 2.形成高素质的公共课教师队伍 为了做好"3+4"学生的教学工作,目前大部分试点中职院校都选用了普通高中的文化课教材对学生进行公共学科的教学。而中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并没有像普通高中一样引进和培养众多的公共学科教师,与此同时,为数不多的公共课教师与普通高中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就需要在试点中职院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共课教师队伍。 一是多种方式引进。试点中职院校要拿出一定教师编制,按照普通高中的用人标准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共课教师。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及福利待遇,吸引普通高中的教师到中职院校任职。此外,要加强与普通高中的合作,聘请一部分优秀的普通高中教师到中职院校兼职代课,作为公共课教师的有益补充。 二是强化教学研究。"3+4"的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无论是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评价,尤其是公共学科,不仅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也要充分考虑到本科阶段的深造需要,教师都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探索和实践。因此,公共学科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然是全新的教学,就要求公共课教师不断强化对教学的研究,注重与专业学科的结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在中职院校阶段,教会学生用公共学科知识解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公共学科学习的兴趣。 三是注重教师培养。中职院校要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不重视公共学科教学"的错误思想,发展好"3+4"这一培养模式,需要相对稳定的公共学科教师团队与专业教师相配合。要在公共学科中选拔出思想政治素质好、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大胆启用有较好发展前途的教师并精心培养。不断提高公共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科学、规范、可操作的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级的重要依据,形成良性竞争氛围,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以此带动公共学科教学的跨越发展。 3.精选能力强的专业课教师骨干 目前,各试点中职院校一般都选择优势专业与本科院校衔接培养,选好专业课教师是搞好试点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一,安排专业教学骨干。选择能力较强的专业课教师投入"3+4"学生的教学工作,既体现学校对这些学生的高度重视,又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极大兴趣,为其顺利进入本科学校并成长为技术人才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支撑。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要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和专业骨干教师积极作用,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完成对"3+4"教学模式的研究,形成科学、明确的教育教学规程,凸显"3+4"教学模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并大力推广。 第二,加强与本科院校的沟通。鼓励专业教师与本科院校的专家、教授的沟通联系,与高校专业课教师一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结构框架、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教学时间与教学计划安排,确保整个培养体系的科学性。适时邀请本科院校的教授到中职院校进行专业知识讲授与指导实训,提前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衔接,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习阶段的过渡预先做好准备。 第三,改变中职院校专业教师结构。借鉴本科院校职称评聘方式,考虑引进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称结构,提高专业教师学历层次,提高专业教师队伍中研究生的比例,并通过进修等形式不断为教师充电,使中职专业教师从以就业准备为主的教育教学转变为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把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建设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三、小结 只有一个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团队和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也只有如此,才能有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试点成功,培养出具有高级技术能力的"大国工匠",成就"中国创造"与"中国智造"的辉煌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