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大病救助与大病保险的衔接之初探


  摘要:大病医疗救助是继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后的又一层医疗保障,对进一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全面实施大病救助与大病保险的背景,分析大病救助与大病保险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为各地区完善大病保障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病救助 大病保险 衔接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大病医疗保障体系是当前我国医疗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自2012年国务院颁发大病救助与大病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后,我国关于解决大病患者经济问题、减少城乡居民灾难性支出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5年4月21日和7月28日,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30号)(简称:《全面救助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国办发〔2015〕57号)(简称:《全面保险意见》)。这两个通知文件分别提出要全面实施大病救助与大病保险,并对实施的内容和框架做了进一步的规范。自2012年大病救助与大病保险试点开始,关于两者如何做到有效衔接的问题在运行中逐渐显现,亟待探索和研究。
  一、大病救助和大病保险实施衔接的必要性
  《全面救助意见》和《全面保险意见》的发布,意味着中国包括基本医疗制度、大病保险、大病救助、慈善救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内的大病医疗保险体系的逐步确立。其中,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大病救助是主要是政府承担保障义务的医疗保障制度(注:大病保险虽然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但是其资金是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划拨出来的,因此它也看作是政府的医疗保障制度)。而大病救助和大病保险作为基本医保的补充医疗保障,他们在实施衔接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关于"大病"的界定上,目前有三种界定方式:一是按费用;二是按病种;三是费用结合病种。目前,大病救助是按病种界定的,而大病保险是按费用界定的,两者之间存在概念衔接上的不一致问题。再例如,大病救助与大病保险在保障对象上也有很大不同,大病救助的适用对象主要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养人员"等等,而大病保险则适用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因此两者的覆盖面呈现了部分交叉的局面。此外,大病救助与大病保险在保障水平、结算时限等等方面都存在着衔接上的问题。
  二、大病救助与大病保险衔接中的困难
  1.在"大病"概念界定上的衔接。《全面救助意见》在关于"大病"的界定上,没有就之前的试点指导意见的内容作出改变,即仍然沿袭了"医疗费用高、社会影响大的病种"这种笼统的说法,优先将儿童急性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重度精神疾病等病种纳入救助范围。由此可以看出,大病救助在实施中是以具体病种为标准进行救助的。而在《全面保险意见》明确提出了"参保人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由大病保险对经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高额医疗费用,可以个人年度累计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超过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主要测算依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病保险是以高额医疗费用为标准的。这两者关于"大病"概念界定的区别直接导致了保障对象上的不一致。因此,在未来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用费用结合病种的方法来界定大病救助中的重特大疾病,实现大病救助与大病保险的科学有效衔接,仍然是一个重大难题。
  2.在保障对象上的衔接。大病救助的保障对象主要包括:患重特大疾病的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低收入老年人、重度残疾人以及其他因患重特大疾病难以自付医疗费用且家庭贫困的人员。大病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新农合参保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总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均在95%以上。其中,全国新农合参保人数7.4亿,参合率达到99%,这意味着几乎所有人都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如果达到了大病保险的起付标准,即可享受到大病保险二次报销的政策。但是大病救助的保障范围较窄,许多因病致贫的重症患者因为审核条件不过关被挡在了大病救助政策的大门外。但是如果同意大病救助与大病保险保障对象的范围,那么地方政府由于支付大病救助资金带来的财政压力也会因此而大幅度提高。
  3.在补偿顺序上的衔接。一般而言,大病救助是在大病保险二次报销的程序实施之后进行的。但医疗保险的起付线、共付比和封顶线会影响低收入人群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 起付线以下的费用可以由医疗救助资金来支付。大病保险的起付标准是个人自付费用达到城乡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各省在 5000-20000 元不等),如若达到大病保险的支付标准,则医疗救助应在大病保险报销之后再救助。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个人自付费用没有达到大病保险的起付标准,那么大病保险的报销条件就不成立了,由此又导致了大病救助的政策无法进行。因此,建立灵活的保障程序十分必要。这样就不会出现两种保障制度同时失效的局面。
  4.在结算方法上的衔接。在门诊这一块,只涉及到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而这两种医疗保障方式都是即时结算的,因此较为简单。但在住院这一块,引入了大病保险,而大病保险是以个人累计自付费用为计算依据的,因此,结算方法变得复杂起来。对于大病救助政策适用群体来说,如果一个患者在一年内多次住院,每次在基本医疗保险后给予大病救助,那么,就会降低他的个人累计自付费用,这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使实际的个人累计自付费用降低到大病保险的起付标准以下,使大病保险的条件变得不可行;另一种情况是降低了个人累计自付费用后,即使仍然超过大病保险的起付标准,也降低了大病保险的报销比例。这是因为,大病保险是按医疗费用高低分段制定支付比例,原则上医疗费用越高支付比例越高。大病保险支付方应该本着实现投保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衡量哪种结算方式的实际报销比率最大,再予以报销。
  5.在"一站式"服务上的衔接。目前,大病保险原则上实行市(地)级统筹。然而,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主要是以县(市、区)为统筹单位。《全面救助意见》指出,"做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保险等信息管理平台互联互享、公开透明,实现‘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救助对象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可先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医疗救助基金支付的部分,救助对象只支付自负部分。"大病救助与大病保险统筹单位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信息共享不畅的问题。《全面保险意见》指出,"鼓励省级统筹或全省(区、市)统一政策、统一组织实施,提高抗风险能力。"这意味着,鼓励两者的统筹单位都上升到省级,实现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信息共享,从而高效快速及时地为大病患者提供医疗补偿,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病救助与大病医保关于"大病"的概念界定存在显著差异,大病救助按病种,大病医保则是按费用标准来衡量;第二,两者的保障对象不同,符合大病救助条件的患者几乎都是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也几乎都是大病保险的参保人,但不是所有大病保险参保人都符合大病救助的条件;第三,两者的补偿顺序不一定必须遵循"先保险后救助"的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第四,两者的结算方式上存在差异,关于是否同步和怎样同步问题需遵循参保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第五,两者的衔接在实现信息共享上存在阻碍,一同上升到省级统筹范围有利于实现"一站式"服务。
  三、大病救助与大病保险衔接上的建议
  1.尽快实施对"大病"概念的统一界定。从目前各地医疗工作和不同医疗保障环节工作的试点经验来看,关于"大病"的概念界定存在显著差异,影响了医疗保障工作的进展,从而使大病救助资金的量化分析难度加大,不利于政府的预算工作,也不利于对患者实施跨地区救助。从各地工作积累的经验来看,采取费用为主、病种为辅的方法最为科学,能够实现医疗保障工作的公平和效率原则。
  2.明确大病救助制度定位,完善筹资模式。大病救助作为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之后的最后一道保障网,对进一步提高大病患者的医疗保障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而大病救助能否在前两道保险后发挥"托底"功能,关键在于大病救助制度的定位以及大病救助专项资金的多少。只有明确制度的定位,完善筹资模式,投入充足的资金,才能让大病救助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和资金保证,才不会导致"限制条件过多、补助力度不足、救助对象局限"的问题。
  3.提高统筹层次,鼓励省级统筹。目前大病救助的统筹单位是县(市、区)级单位,存在着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大病救助与大病保险都应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鼓励省级统筹。这不仅对实现医疗信息分享、促进不同医疗保障环节的有效衔接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也能显著提高医疗保障工作的抗风险能力、提高筹资能力、完善投资渠道,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的医疗问题。
  参考文献
  [1]甘银艳.大病医疗救助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4(9)
  [2]张伟.大病保险与大病救助的四个衔接[J].中国民政,2015(7)
  [3]向国春,顾雪非,李婷婷,张振忠,毛正中.医疗救助与大病保险衔接中的难点及实践探索[J].卫生经济研究,2014(3)
  [4]顾雪非,张振忠.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和服务层面衔接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6)
  [5]赵福昌,李成威.国外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制度及其衔接情况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46)
  [6]毛立坡,张琳,崔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评析[J].中国医疗保险,2013(8)
  作者简介:董晔,1995—,男,回族,安徽望江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财政学专业2013级本科生。
网站目录投稿: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