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刘柯辰 1月15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城管委获悉,在住房城乡建设部2020年第三季度对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的考核中,成都市工作成效显著,位居第一档次。通过建设五大体系,成都市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2021年3月1日,成都垃圾分类即将实施,五大体系都有哪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完善法规体系,强化法治引领 2020年10月9日,成都市颁布《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强化生活垃圾管理"减量和分类"要求,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和处理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具体规定,创新提出"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思路,并将生态补偿、总量控制、信用管理等写入《条例》。目前,成都市正在起草《关于贯彻落实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条例》实施安排部署和组织保障。 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谋划设计 紧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个类别,印发成都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规划(2020-2025)、有害垃圾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工作方案等,强化分类工作指导;突破重点难点,做好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处置、大件垃圾处置、园林绿化垃圾分类处置、农贸市场果蔬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六篇文章"。直面"前分后混"问题,创新生活垃圾分类"成建制推进"工作模式,将生活垃圾分类着力单元放在街(镇),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了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整体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等示范标杆;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示范社区、示范小区创建,评选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26个。 完善工作体系,强化组织动员 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四进"活动、主题宣传、互动实践等,发动基层党员、志愿者、妇联组织等开展入户宣传指导,将每年8月11日定为"光盘行动"宣传日,聘请张靓颖为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大使,邀请包含全国道德模范、人大代表、巴蜀笑星在内的50位知名人士作为垃圾分类"传播助力官",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编印幼儿园、小学、中学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强化分类教育,培养市民垃圾分类习惯。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累计覆盖居民571.8万余户,覆盖率达90%以上,党政机关、学校、医疗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均实现全覆盖。 完善标准体系,强化规范引导 2020年6月,成都市印发地方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DB5101/T 73-2020)和《关于执行〈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的通知》,统一我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编印《成都市有害垃圾暂存设施设置标准》《成都市农村厨余垃圾堆肥设施建设标准》《成都市大件垃圾拆解设施建设标准》《成都市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设施建设标准》等标准规范,明确分类相关设施建设标准。以街(镇)为单位,以社区为着力点,推进"四分类"收集点、投放容器和运输车辆更新改造,结合文明城市测评,更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标志,强化分类投放、收运、处置行为引导和工作规范。截至2020年底,已在全市公共机构及1.7万余个小区铺设四分类设施30余万个,规范配备四分类收集运输车2800余辆。 完善设施体系,强化分类处理 大力实施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补短板行动,落实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2020年建成万兴(二期)、邓双、简阳、宝林4座环保发电厂;至此,我市已建成环保发电厂9座,实际焚烧处置能力达到18000吨/日,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编制《成都市餐厨废弃物处置设施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厨余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强化就地处理设施建设和社会处理单位管理,深化厨余垃圾"集中规模化+分布小型化"设施布局。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4个、就地处理设施34个、社会项目23个,厨余垃圾综合处理能力达2300余吨/日;建成大件垃圾拆解设施30个,有害垃圾暂存点19个,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点)2000余个,可回收物分拣设施35个,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