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宋史朱胜非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朱胜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宁二年,上舍登第。靖康元年,权应天府。逾年,诣济州谓康王言,南京为艺祖兴王之地,请幸之以图大计。王即位南京。建炎改元,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时方草创,胜非上疏言"仁义者,天下之大柄,中国持之,则外夷服而诸夏尊。苟失其柄,则不免四夷交侵之患。国家与契丹结好,百有馀年,一旦乘其乱弱,远交金人为夹攻计,是中国失其柄,而外侮所由招也。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总制使钱盖进职,胜非言盖为陕西制置使弃师误国,封还贴黄,盖遂罢。谏官卫肤敏坐论元祐太后兄子徙官,胜非言以外戚故去谏臣,非所以示天下。三年,上自镇江南幸,留胜非经理。未几,命为控扼使,已而拜宣奉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故事,命相进三官,胜非特迁五官。会王渊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司都统制,内侍复用事恣横,诸将不悦。于是苗傅、刘正彦与其徒王钧甫、王世修谋,诬渊结宦官谋反。正彦手斩渊,分捕中官,皆杀之,拥兵至行宫门外。胜非趋楼上,诘专杀之由。上亲御楼抚谕,傅、正彦语颇不逊,胜非乃从皇太后出谕旨。傅等请高宗避位,于是太后垂帘,高宗退居显忠寺,号睿圣宫。傅、正彦乞改年号及移跸建康,胜非以白太后,因议恐尽废其请,则仓卒变生,乃改元明受。四月朔,胜非率百官诣睿圣宫,亲掖上乘马还宫。苗傅请以王世修为参议,胜非曰"世修已为从官,岂可复从军"?上既复辟,胜非曰:"臣昔遇变,义当即死,偷生至此,欲图今日之事耳。"乃乞罢政。上问谁可代者,胜非曰"吕颐浩、张浚"。问孰优,曰"颐浩练事而暴,浚喜事而疏"。上曰"浚太年少"。胜非曰"臣向被召,军旅钱谷悉付浚,此举浚实主之"。御史中丞张守论胜非不能预防,致贼猖獗,宜罢。不报。授观文殿大学士,寻除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
  绍兴元年,马进陷江州,侍御史沈与求论九江之陷,由胜非赴镇太缓。降授中大夫,分司南京。五年,应诏言战守四事,起知湖州,引疾归。桧得政,胜非与秦桧有隙,废居八年,卒,谥忠靖。(节选自《宋史朱胜非》)
  译文:
  朱胜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宁二年(1103),考中进士。靖康元年(1126),任东道副总管,代理应天府。过了一年,到济州对康王说,南京是艺祖(艺祖,指有才艺文德的祖先;太祖或高祖的通称。)中兴王业之地,请求到南京以图大计。康王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炎改元时,胜非试任中书舍人兼代理直学士院。当时正草创大业,他上疏说":仁义是天下的大权柄,中国持有它,则外国宾服而诸夏尊贵;如果失掉它,就免不了四夷交侵之患。国家与契丹结盟,有一百多年,一旦趁其乱弱,远交金人为夹攻之计,这是中国失去权柄,而外侮之所以招来的原因。陛下即位,应当申明正始之道,选择其中合于仁义的予以施行,不合于仁义的予以放弃,就可以抵却四夷,绍复大业。"皇上赞许他。总制使钱盖升职,胜非认为钱盖任陕西制置使时弃师误国,封还升迁书,钱盖于是被罢免。谏官卫肤敏因为指责元太后兄弟的儿子而被改职,胜非认为因为外戚的缘故逐去谏臣,不是用来昭示天下的正道方法。三年,皇上从镇江到南方,留下胜非经营镇江,不久,任命他为控扼使,后来授任宣奉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按照旧制,任命宰相要晋升三个官职,胜非却晋升了五个官职。正好王渊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司都统制,内侍又办事专横,诸将不高兴。于是苗傅、刘正彦与其同党王钧甫、王世修谋划,诬陷王渊勾结宦官谋反。刘正彦亲手杀了王渊,分兵捕捉宦官,都杀掉了,拥兵到行宫门外。胜非急忙上楼,斥问他专杀的理由。皇上亲自到御楼安抚,苗傅、刘正彦言语非常不恭敬,胜非于是跟着皇太后出宫谕旨。苗傅等人请高宗避位,于是太后垂帘,高宗退居显忠寺,号称睿圣宫。苗傅、刘正彦请求改年号及迁都到建康,胜非告诉太后,于是商议如果全不听他们的请求,恐怕很快有变乱,于是改年号为明受。四月初一,胜非率领百官到睿圣宫,亲自扶皇上上马还宫。苗傅请求任命王世修为参议,胜非说:"世修已任朝官,怎能又从军?"皇上复位后,胜非说:"以前遭遇变故,我应当殉义而死,偷生到现在,正是图谋今日之事而已。"于是请求罢相。皇上问他谁可替代,胜非说:"吕颐浩、张浚。"皇上问谁最优。胜非说:"颐浩办事干练而残暴,张浚办事完满而清疏。"皇上说:"张浚太年轻。"胜非说:"我以前被召回时,军队钱粮都交给张浚,这件事实际上是张浚主持的。"御史中丞张守指责胜非不能预防变乱,致使贼臣猖獗,应当罢免。皇上不答复。授任胜非为观文殿大学士,不久授任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
  绍兴元年(1131),马进攻陷江州,侍御史沈与求指责九江之陷,是由于胜非赴任太慢的缘故。贬任他为中大夫,分司南京,住在江州。五年,应诏上言战守四事,被起用为知湖州,托病辞官还家。胜非与秦桧有过节,秦桧执政,胜非闲居八年,去世,谥号为"忠靖"。
  相关练习:
  宋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胜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宁二年,上舍登第。靖康元年,权应天府。逾年,诣济州谓康王言,南京为艺祖兴王之地,请幸之以图大计。王即位南京。建炎改元,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时方草创,胜非上疏言"仁义者,天下之大柄,中国持之,则外夷服而诸夏尊。苟失其柄,则不免四夷交侵之患。国家与契丹结好,百有馀年,一旦乘其乱弱,远交金人为夹攻计,是中国失其柄,而外侮所由招也。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总制使钱盖进职,胜非言盖为陕西制置使弃师误国,封还贴黄,盖遂罢。谏官卫肤敏坐论元祐太后兄子徙官,胜非言以外戚故去谏臣,非所以示天下。三年,上自镇江南幸,留胜非经理。未几,命为控扼使,已而拜宣奉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故事,命相进三官,胜非特迁五官。会王渊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司都统制,内侍复用事恣横,诸将不悦。于是苗傅、刘正彦与其徒王钧甫、王世修谋,诬渊结宦官谋反。正彦手斩渊,分捕中官,皆杀之,拥兵至行宫门外。胜非趋楼上,诘专杀之由。上亲御楼抚谕,傅、正彦语颇不逊,胜非乃从皇太后出谕旨。傅等请高宗避位,于是太后垂帘,高宗退居显忠寺,号睿圣宫。傅、正彦乞改年号及移跸建康,胜非以白太后,因议恐尽废其请,则仓卒变生,乃改元明受。四月朔,胜非率百官诣睿圣宫,亲掖上乘马还宫。苗傅请以王世修为参议,胜非曰"世修已为从官,岂可复从军"? 上既复辟,胜非曰:"臣昔遇变,义当即死,偷生至此,欲图今日之事耳。"乃乞罢政。上问谁可代者,胜非曰"吕颐浩、张浚"。问孰优,曰"颐浩练事而暴,浚喜事而疏"。上曰"浚太年少"。胜非曰"臣向被召,军旅钱谷悉付浚,此举浚实主之"。御史中丞张守论胜非不能预防,致贼猖獗,宜罢。不报。授观文殿大学士,寻除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绍兴元年,马进陷江州,侍御史沈与求论九江之陷,由胜非赴镇太缓。降授中大夫,分司南京。五年,应诏言战守四事,起知湖州,引疾归。桧得政,胜非与秦桧有隙,废居八年,卒,谥忠靖。 (节选自《宋史朱胜非》)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
  业矣/上嘉之/
  B. 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
  业矣/上嘉之/
  C. 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
  矣/上嘉之/
  D. 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
  矣/上嘉之/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第,也称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次第。
  B. 故事,指先例、惯例。管理者处理行政事务时,除以法律法规外,还按照一定的先例、惯
  例行事。
  C. 移跸,移驾的意思。跸 ,古代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
  留暂住。
  D. 改元,指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 同一皇帝在位时一般不止一个年号。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胜非多次上疏,直言劝谏。代理应天府时,请求康王到南京图大计;建炎改元时,胜非上
  疏请求施仁义,以避免四夷交侵的祸患,得到赵构称赞。
  B. 胜非忠于朝廷,维护大局。当正彦等人杀害王渊,并带兵到行宫门外时,胜非斥问他们;
  当苗傅、正彦提出改号等要求,胜非建议太后部分采纳,以防生变。
  C. 胜非仕途不顺,屡遭排斥。御史中丞张守指责他不能预防致使盗贼猖獗,应该被罢免,但
  胜非没有上报;因马进攻陷江州,胜非降为中大夫。
  D. 胜非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总制使钱盖升职时,胜非指责他弃师误国,致使钱盖被罢职;秦桧执政时,因为与秦桧有过节,他不仕闲居八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谏官卫肤敏坐论元祐太后兄子徙官,胜非言以外戚故去谏臣,非所以示天下。(5分)
  (2)四月朔,胜非率百官诣睿圣宫,亲掖上乘马还宫。(5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0-13题)
  10. 选 C 解析: "思其合于仁义者"是"行之"的主语,"不合者"是"置之"的主语,所以不能分开,排除A 和B;"绍复大业"继承复兴大业的意思,因此不能分开,排除D。
  11.A( 错,"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12. C("胜非没有上报" 错,应该是"皇上不答复"。)
  13. 翻译:(1)谏官卫肤敏因为指责元太后兄弟的儿子而被改职,胜非认为因为外戚的缘故逐去谏臣,不是用来昭示天下的正道方法。
  (赋分点: 坐,因为;故 ,缘故; 所以,用来,判断句各1分, 句意1分)
  (2)四月初一,胜非率领百官到睿圣宫,亲自扶皇上上马还宫。(赋分点:朔,农历每月初一;诣,到;亲,亲自 各1分 ,句意2分)
  【译文】:
  朱胜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宁二年(1103),考中进士。靖康元年(1126),任东道副总管,代理应天府。过了一年,到济州对康王说,南京是艺祖(艺祖,指有才艺文德的祖先;太祖或高祖的通称。)中兴王业之地,请求到南京以图大计。康王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炎改元时,胜非试任中书舍人兼代理直学士院。当时正草创大业,他上疏说":仁义是天下的大权柄,中国持有它,则外国宾服而诸夏尊贵;如果失掉它,就免不了四夷交侵之患。国家与契丹结盟,有一百多年,一旦趁其乱弱,远交金人为夹攻之计,这是中国失去权柄,而外侮之所以招来的原因。陛下即位,应当申明正始之道,选择其中合于仁义的予以施行,不合于仁义的予以放弃,就可以抵却四夷,绍复大业。"皇上赞许他。总制使钱盖升职,胜非认为钱盖任陕西制置使时弃师误国,封还升迁书,钱盖于是被罢免。谏官卫肤敏因为指责元太后兄弟的儿子而被改职,胜非认为因为外戚的缘故逐去谏臣,不是用来昭示天下的正道方法。三年,皇上从镇江到南方,留下胜非经营镇江,不久,任命他为控扼使,后来授任宣奉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按照旧制,任命宰相要晋升三个官职,胜非却晋升了五个官职。正好王渊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司都统制,内侍又办事专横,诸将不高兴。于是苗傅、刘正彦与其同党王钧甫、王世修谋划,诬陷王渊勾结宦官谋反。刘正彦亲手杀了王渊,分兵捕捉宦官,都杀掉了,拥兵到行宫门外。胜非急忙上楼,斥问他专杀的理由。皇上亲自到御楼安抚,苗傅、刘正彦言语非常不恭敬,胜非于是跟着皇太后出宫谕旨。苗傅等人请高宗避位,于是太后垂帘,高宗退居显忠寺,号称睿圣宫。苗傅、刘正彦请求改年号及迁都到建康,胜非告诉太后,于是商议如果全不听他们的请求,恐怕很快有变乱,于是改年号为明受。四月初一,胜非率领百官到睿圣宫,亲自扶皇上上马还宫。苗傅请求任命王世修为参议,胜非说:"世修已任朝官,怎能又从军?"皇上复位后,胜非说:"以前遭遇变故,我应当殉义而死,偷生到现在,正是图谋今日之事而已。"于是请求罢相。皇上问他谁可替代,胜非说:"吕颐浩、张浚。"皇上问谁最优。胜非说:"颐浩办事干练而残暴,张浚办事完满而清疏。"皇上说:"张浚太年轻。"胜非说:"我以前被召回时,军队钱粮都交给张浚,这件事实际上是张浚主持的。"御史中丞张守指责胜非不能预防变乱,致使贼臣猖獗,应当罢免。皇上不答复。授任胜非为观文殿大学士,不久授任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
  绍兴元年(1131),马进攻陷江州,侍御史沈与求指责九江之陷,是由于胜非赴任太慢的缘故。贬任他为中大夫,分司南京,住在江州。五年,应诏上言战守四事,被起用为知湖州,托病辞官还家。胜非与秦桧有过节,秦桧执政,胜非闲居八年,去世,谥号为"忠靖"。
网站目录投稿:迎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