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一般都是比较厉害的,尤其是在行军打仗方面。刘秀就是其中的个中翘楚,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不过到了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刘秀曾以2万胜42万,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新朝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并通过一场场战役复兴汉室,建立东汉。刘秀不仅知人善用,其个人指挥作战的能力也是非常之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昆阳之战。 当时,王莽面临北方赤眉、南方绿林两大起义军的进攻。王莽最初把进攻的重点放在围剿北方的赤眉军,但没想到刘秀所在的绿林军的战斗力十分强悍,屡次大败王莽的新莽军,并推举刘玄称帝,公开提出恢复汉朝。 这种情况下,王莽果断转移战略重心,紧急调集兵力,准备彻底消灭绿林(汉)军。他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命各州郡均自选精兵,限期到洛阳附近集中,总兵力达42万多人,号称百万大军。 从战略上讲,新莽军的首要目标是解决宛城之围。当时,刘备的哥哥刘縯正指挥大军围攻宛城的新莽军,宛城兵少食尽,内无斗志,外无救兵,形势对新莽军极为不利。而昆阳只是去宛城路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城。 因此,新莽军名将严尤根据以往作战的失利教训,认为不可把兵力用于昆阳这个既坚固又无碍大局的小城,大军应当直趋宛城,击破围攻宛城的汉军,则昆阳将不攻自破。 但新莽军统帅王邑不肯听从严尤的建议,他认为自己统兵百万,如果连一个小小的昆阳都拿不下,还怎么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王邑仍然坚持立即围攻昆阳。 昆阳城里主要是王凤、王常的军队,以及刘秀所率三千骑兵,再加上汉军其他退入昆阳的一些零星部队,共约一万人。王凤等鉴于双方力量十分悬殊,对坚守昆阳信心不足,退入昆阳城中的官兵也惊惶失措,想分散回去,各保存自己的地区。 刘秀认为,如果大家团结一心,汉军尚还有胜利的可能,如果都想着各自保存实力,反而会被各个击破。当时刘秀的地位并不算高,但情况危急,束手无策的王凤、王常也只好听从刘秀的计划。 刘秀决定让王凤、王常率人坚守昆阳城,自己当夜和宗佻、李轶等十三骑,冲出昆阳城南门,到外面去调集部队,准备对新莽军来个内外夹攻。 新莽大军进到昆阳后,为了显示威力,把昆阳包围十层以上,进行了疯狂围攻。战斗最艰苦时,守将王凤等人一度动摇,向王邑乞降。但王邑、王寻认为攻克昆阳指日可待,不许他们投降,非要踏平昆阳不可。这使守军认识到只有拼死坚守才有生路,于是更加顽强地与新莽军搏杀。 刘秀等十三人,到达定陵、郾城等地后,经过好一番劝说,调集到了近万兵马,六月初一到达昆阳。 新汉两军的昆阳攻守战正处在胶着状态,而新莽军的宛城在绿林军(汉军)的长期围困下,终于被迫投降。刘秀为了鼓舞士气,就将这一消息通过弓箭传到昆阳城内,守军立刻士气高涨。 而苦战了一个多月的新莽军得此消息,个个心情沮丧,他们觉得这么多军队都拿不下一个小小的昆阳,那么能宛城的绿林军(汉军)来了之后,新莽军根本不是对手。 刘秀亲自率步骑兵一千多人为前锋,又精选了三千人的敢死队冲击新莽军的中坚。王邑、王寻并没有把刘秀这点军队放在眼里,因此他们只率领万余人巡视阵地。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他们下令各营严格管束自己的部队,没有命令,不准擅自出兵。 王邑、王寻率领的这一万多人根本不是刘秀"敢死队"的对手,新莽军的阵势很快即被刘秀军击破,士卒混乱溃逃。这时新莽军其余的部队,因没有命令而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无人主动支援王邑、王寻。 刘秀率领汉军奋勇冲击,一鼓作气打垮了王邑、王寻的部队,并斩杀了王寻。王邑的中坚被冲垮,王寻被斩杀后,新莽军各部队失去了指挥中枢,陷入一片混乱。 这时昆阳城内的汉军看到刘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队取得胜利,也冲出城门,内外夹攻新莽军,杀声震天动地,新莽的42万大军迅速土崩瓦解。 新莽军本就是强迫征来的贫苦百姓,早已对王莽政权痛恨之极,经起义军内外夹攻,自然弃阵而逃。碰巧又遇上大风和大雷雨,溃逃的莽兵相互推挤,"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滍川被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仅带少数长安精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逃脱。 当王莽得知昆阳惨败的消息后,异常震惊,整个新莽朝廷上下也为之惊恐。不久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同时,绿林军(汉军)内部将领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激化。刘玄在农民将领李轶、朱鲔等人的支持下,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刘縯及其部将刘稷处死。刘秀表面无所举动,暗中却窥测时机,积蓄力量,为日后缔造东汉王朝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