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由于地域差距以及经济分配不均衡等原因,在我国偏远地区,贫困人口仍然满意满足温饱问题。因此,国家提出了竞争扶贫政策,以此加快人口脱贫的工作进程。 【关键词】精准扶贫;背景;问题;措施 一、前言 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考察湘西的时候提出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此后,精准扶贫迅速推广,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 中国作为一个曾经拥有数量庞大的贫困人群的国家,通过几千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贫困人口从19世纪70年代的近三亿缩减,到两千多万,可以说是规模性减少,也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得我国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由1/4下降到了1/20。在经济转轨与杜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严重,贫富差距不断两极分化,因此我国扶贫面临新问题,一个是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我国仍有近1亿的贫困人口。而大多数贫困人口多集中于我国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不仅交通不畅造成物资相对匿乏,而且自然环境恶劣,内生动力弱,脱贫难度较大;二是相对贫困问题突出,回民问题频发。尽管许多贫困人口暂时脱贫,但结构性贫困原因的复杂性导致其脆弱的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和医疗教育问题,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新的经济问题,他们将重新陷入贫困。面对扶贫的新形势,中国扶贫部门近日提出了新的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反思中国传统的扶贫发展模式,以构建和调整中国新一轮扶贫模式。精准的扶贫与广泛的扶贫有关。面对贫困居民,贫困原因不同造成的贫困现象已被確定。科学识别技术被用来准确识别穷人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地视察期间不止一次制定精准扶贫政策。他分别在湘西和云南进行视察时指出,有必要明确准确扶贫的目标,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渗透到贫困地区和了解人民群众的事务。需求和需求帮助穷人摆脱贫困,不做面子工程。扶贫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选择和安排应更加精确。要及时有效地评估干部队伍,确保基层工作的有效性。 三、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政绩考核体系易导致扶贫机制的瞄准偏离 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需要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在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工作人员和减贫对象对扶贫的短期效益都抱有很高的期望,扶贫资金的投资需求可能偏离扶贫目标较差的。目前,地方官员正在追求短期扶贫的目标,容易导致扶贫机制的定位出现偏差。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非常热衷于建立扶贫工作示范点。这种形象工程不仅可以作为扶贫示范作品展示,也是地方官员展示成果的重要平台。甘孜地区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由于不少示范区选择"示范村"和"示范户"以经济总量作为评价标准,以期限制扶贫资源发挥"立竿见影"作用。这使得扶贫资源在短时间内大规模集中在扶贫示范点。其他需要更多扶贫资金和扶贫资源的村民将无法享受到恶性循环。 当地领导人考虑到扶贫风险,并且害怕承担失败的风险。条件较好的农民被用作减贫目标。他们只关注农民的经济条件,土地环境和种植经验,使真正的贫困户没有资格获得扶贫资金指标。当地领导人将头顶上的"乌纱帽"考虑在内,并将绝望地确保在任职期间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只要群众不上访,不要闹事,即使在扶贫对象的选择上有一定争议也无所谓,甚至有明显违反"权力和金钱交易"的暗箱操作。 (二)专项资金的用途和农户实际需求存在差异 扶贫机制的项目原则应适应农民的实际发展需要。为减少挪用,滥用和非法使用扶贫资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已明确界定扶贫资源,特别是扶贫资金,如粮食补贴,道路基础设施改善支付和农村住房装修。大部分资源是以实物形式分配的。但是,这些扶贫专项资金中很多都没有建立在农民发展需要和市场能力等实际因素的基础上,导致扶贫资金实际使用效果不佳。扶贫资金一般统一发放,不考虑每个村或每户的情况。例如,在甘孜州,为发展现代农牧业,扶贫基金将发放农牧业专项资金。但由于地形条件的差异,一些乡村草场不适宜发展农牧业。如果农业和畜牧业资金的分配均匀分布,势必影响部分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同时,扶贫资金也因村而异,因家庭而异。设计的复杂性很高,员工可以统一他们的标准以减少工作量并促进顺利工作。 扶贫资金与扶贫项目实施成本差距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扶贫效果。比如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假设危房改造项目的建设费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1000元,60-80平方米的住房建设成本为6万元至8万元。事实上,农民仍然有其他费用,如装饰和围栏。原来,危房重建是农民帮助贫困人口帮助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为民项目",但效果并不理想。 (三)建立工作的周期性与农民的贫困动态之间的矛盾 扶贫工作只会为贫困地区和已经建立项目的贫困人口提供扶贫政策和财政支持,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但在项目实际工作中,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会发生变化。由于识别扶贫对象的成本很高,甘孜州地区确定贫困目标的平均成本约为30元,而乡镇一级的工作成本一般在100万元左右。加上有限的员工,认可周期非常长。扶贫的高度认可成本和扶贫资源的有限性影响了扶贫项目的建立。要确保扶贫工作能够及时完成是不可能的。由于扶贫开发的周期性与农民的贫困状况之间存在矛盾,一些已脱离贫困"大帽子"的农民和农村仍享有扶贫资格,有些人已经陷入贫困。"队伍"中的村民无法获得扶贫的支持;一些贫困人口可能被人为地"脱贫",却没有任何扶贫资源。扶贫动力不足导致了贫困人群对政府和扶贫政策的不信任,增加了农村社会矛盾的可能性。 (四)贫困识别的社区监督机制难以实施 随着城市化战略的深入,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因此,在实际确定具体贫困目标的过程中,各参与者,监督人员缺乏代表性,村民监督力量薄弱。监督已成为一种展示,扶贫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催生了"土壤"。由于大部分农民工长期在外地工作,无法了解和掌握扶贫相关信息,无法参与贫困农民的申请,审核和核查工作,失去了作为扶贫目标的资格。在减贫对象识别过程中,部分农户符合扶贫标准,但无法完成实施。在甘孜州,虽然很多农村已经为贫困户提供了"养殖到户"扶持政策,但由于农民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来喂养牛羊等牲畜,扶贫项目难以实施。 (五)农村社会工作复杂和扶贫队伍能力的矛盾 目前扶贫重点在乡镇。作为扶贫队"骨干力量"的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领导和工作人员不仅要承担贫困户认定任务,监督扶贫资金的实施和使用,还需要做出有效回应。农村复杂的社会工作要求农村扶贫人员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但在扶贫机制的实践过程中,扶贫人员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不了很好的作用,农村扶贫队伍与农村社会工作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作为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一方面乡镇和村委会的大部分员工都是大学生村官员,"三支一扶"和乡镇公务员。许多80.90后并没有实施过扶贫工作很难应对农村社会工作中的诸多突发和困难局面。另一方面,许多基层扶贫工作者将其作为"跳板",他们的目标和思想主要集中在职位晋升上。为人民奋斗,为扶贫而努力奋斗。在偏远贫困地区,扶贫资源较少。由于扶贫目标和扶贫政策的落实,乡镇和农村扶贫工作者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任务,如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由于资金的发放,各种扶贫项目的应用,认证和验证以及贫困农民资格的申报等因素,导致农村地区农村扶贫工作中的青年精英流失,扶贫工作能力总体呈现下降和不足的趋势。 四、創新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 (一)完善贫困识别机制 虽然目前的贫困识别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技术和成本问题,它不具备广泛推广的可能性,无疑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将收入视为贫困的唯一标准农民。与现实脱节。在这方面,可考虑多维贫困标准来确定贫困农民。例如,在识别农民时,他们必须考虑收入,消费,资产,健康和贫困农民的教育等多个维度。国家标准的出台和基层标准的使用完全脱节,确保扶贫资金全面落实到真正需要扶贫的农民身上。 (二)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 目前,中国对扶贫的准确评估主要是基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指标以及贫困线。这种评估机制无疑导致了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快速成功和即时受益的思想。短期内,贫困农户的收入有所提高,忽视了其长期发展和综合整治。在这方面,笔者建议,对精准扶贫效果的评估只应针对建立该卡的贫困农民,主要从收入,消费,资产,教育等方面对这些贫困农户进行评估。健康以及改善和减轻贫困的其他方面。这表明精准扶贫已经产生了效果。之后,只需坚持扶贫政策,并可根据贫困农民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三)探索贫困农户的收益机制 导致农户贫困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因此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时候不仅要采取综合性的扶贫措施,更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仔细的分析导致农户贫困的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例如导致贫困的短期因素往往是收入较低造成的,对于这一点可以通过产业开发来拓展农户的创收渠道来解决。而导致农户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因素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健康教育跟不上导致贫困代际传递,对于这一点,精准扶贫需要重点解决贫困农户儿童的营养、健康、教育等问题,确保不会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 (四)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为了满足扶贫户的需求,有必要向了解贫困农民现状的地方政府提供自主权。因此,要使精准扶贫机制发挥作用,扶贫资金的管理对当地县政府是必要的。中央和省政府主要负责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评估,确保县政府不会将扶贫资金挪作他用。为此,近年来,我国专项扶贫资金基本分散到县级政府,其他各类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并没有太大变化。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供当地县的扶贫资金管理。政府有更大的自主权来确保贫困农民能够准确地实施准确的扶贫措施,并帮助农户摆脱贫困。 五、结束语 精准扶贫是国家的政策,对贫困户是利好的政策支持。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精准扶贫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进而保证精准扶贫的正确落实。 【参考文献】 [1]李小云.我国农村扶贫战略实施的治理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13(07):27 [2]汪三贵,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16(02):18 [3]洪名勇.开发扶贫瞄准机制的调整与完善[J].农业经济问题,2017(05):32 [4]李小云,唐丽霞,张雪梅.我国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6(10):20 [5]汪三贵,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J].管理世界,2017(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