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科幻电影到底有没有市场


  《猩球崛起》2014年8月29日在国内上映,时光网评分一直在8.0以上,至今还在热映;在山西东部一个中等城市阳泉,工程师刘慈欣每天都花大量时间,构思他的下一部长篇科幻小说。
  刘慈欣今年51岁,他更为人知晓的身份是科幻小说《三体》系列的作者。《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其首部的英文版将于今年11月在美国出版。
  今年的夏天格外炙热,与这个刚刚退场的夏天同样炽热的还有中国内地的电影票房,其中不乏科幻类型的作品——《变形金刚4》收获了19.79亿元,稍早一点上映的《钢铁侠3》和《美国队长2》的票房也达到了7.68亿元和7.21亿元。尽管有几个中国明星在这些卖座大片中客串了一把,这些大片的制作班底绝大部分来自好莱坞。
  近年来中国成为美国科幻电影大票仓。为什么中国成为大票仓,却极少主导制作科幻类型的电影?
  "没有经验,我们没有拍过这些电影。"刘慈欣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科幻文学确实有一批稳定的读者,但是中国的观众与其说对科幻感兴趣,不如说对电影本身的特技、炫目的东西感兴趣……国内现在面临的科幻片的误区在于,很多导演和制片人的想法是把科幻和奇幻的元素混在一块,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在中国科幻毕竟是小众的东西,如果加入一些奇幻,会不会让受众面大一些?但是实际上会适得其反。"
  过于喧嚣的孤独——连《三体》变成电影都很难
  "每个作者都期待自己的小说变成电影,"刘慈欣说,"但我自己不可能当制片人,当导演,像现在的郭敬明、韩寒。我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也不会考虑电影怎么改编。"
  《三体I》的改编权是在2009年出售的,那时《三体》第二部还没写出来。谈起科幻小说滔滔不绝的刘慈欣,被问及其作品的改编权时,立马变得谨慎起来。
  "网上纷纷扬扬的消息,大部分都不是真实的。"刘慈欣向记者确认,"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参与《三体》电影的运作。我甚至没有面对面见过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我真正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联系过的,只有团队中的一个人。"
  刘慈欣口中讳莫如深的"团队",从广电总局官网上可以查到,是北京百星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三体》改编的电影已经通过备案,名为《三体I》。
  "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导演、制片人排队到我门口,问我要改编权。不是这样,没有多少选择。你如果不给,很可能再也不会有人要了。"刘慈欣坦言,当初没有预见《三体》会受到这么多人追捧,而即便现在,自己的其他作品在转让改编权时,仍然没有太多的选择权。
  刘慈欣的作品大概有30多部短中篇,四五部长篇,总共大概400多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人询问过并出售了改编权的只占很少一部分。"我觉得很多部特别适合改编电影,但从来没有人问过。"
  这位当红科幻作家的言语之间,竟有些无奈和孤独之感。
  然而,国内影视圈却是另一派喧嚣的景象。近年来美国科幻电影的火爆,已经让一些圈内人跃跃欲试。不过,首要的是找到好剧本,或者说找到一名好的科幻电影编剧。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副教授林韬告诉记者,美国科幻电影的创作流程依次可分为故事策划、文学剧本、视觉概念设计、拍摄剧本、分镜头台本、动态预览、模型制作、拍摄、后期特效和剪辑处理等。因为科幻剧本是高技术拍摄,其准备比一般的电影复杂很多。
  而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林韬认为最初的故事策划和视觉概念最重要,对编剧的考验也最大,"视觉化方面呈现,一般的编剧做不了,因为这依赖于你对摄影机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对场景的理解,比如说哪些靠虚拟做,哪些靠模型做,哪些靠实拍,哪些靠后期合成"。
  林韬正准备执导一部成本上亿元的科幻电影《机械仁心》,由鸣飞影视公司出品,目前林韬和出品方团队已基本完成原创的剧本。
  派格传媒的总裁孙健君则认为,科幻电影的编剧应具备三个维度的能力:文学的理解力,即理解原著背后的世界观和文学情怀;特殊的编剧技巧,按照科幻大片的制作规律把文学的想象转化成优秀的电影;最重要的一点,要懂得制片原则。科幻片的一个镜头可能耗费上百万元人民币,因此编剧团队的组织者应该具备懂预算、团队精神、视效可能性等等综合素质。
  新生代科幻作家陈楸帆与刘慈欣一样,也深感话语权的缺失。他向记者诉说:"好莱坞已经形成了一个工业机制,有成熟的经纪公司和剧本公司去购买小说的改编权,挑选其中比较有潜力的送去电影公司,电影公司觉得可以的话,再雇佣一些专业的编剧和团队将其发展成完整的剧本。而国内更多是编剧单打独斗,并且没有什么话语权。"
  此外,编剧和剧本的流通整合机制也很重要。乐视影业国际合作副总裁单东炳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今年横扫奥斯卡大奖的《地心引力》,其最初的剧本早在十几年前就由环球影片公司买下,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表现而无法拍出来。但这个剧本没有被埋没,得益于好莱坞一个"剧本黑名单"流通机制。
  这是由环球影业最年轻的高管Franklin Leonard发起的组织,名为"THE BLACK LIST",每年六七月间,会发布一份被多名编剧专业人士鉴定为质量上乘、具有投资潜力,但暂时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诉诸拍摄的剧本名单,这些剧本可以通过相关经纪公司进行流通而不至于湮没。从2005年至今,已有超过225部黑名单剧本被拍成电影,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国王的演讲》、《逃离德黑兰》等。
  而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地心引力》最终由华纳兄弟公司成片。不过,目前国内尚无类似机制。
  捆绑好莱坞——找个好母鸡孵蛋
  1977年的科幻大片《星球大战》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詹姆斯.卡梅隆看完电影后便辞掉了卡车司机的工作,踏上导演之路。而超级电影迷卢凯恩则由此埋下了电影人的种子,现在他是迪士尼中国区副总裁,入行20多年,他主导过《复仇者联盟》等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在中国区的宣传与营销。
  "《星球大战》是我看的第一部电影!"卢凯恩兴奋地告诉记者,科幻电影要具备三个要素:故事、人物以及一个可以相信的世界。
  用文字创造了奇妙世界的刘慈欣坚信,如果中国科幻片的黄金时代真的能到来,肯定不是由现在的主流大导演创造的,因为那些大导演缺乏科幻的情怀,而向往科幻世界的那些年轻一辈导演"还没拥有足够的资源去做,现在只是在拍微电影"。
  刘慈欣说,上世纪80年代,创造美国科幻片黄金时代的不是其主流导演,恰恰是当时还处于边缘的,对于科幻怀有很深的理解的人,比如乔治.卢卡斯。
  事情似乎开始出现转机。
  一年多以前,时任中影集团高管的张强拿到了刘慈欣长篇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的剧本改编权。2014年初,张强向孙健君推荐了这个题材。
  孙健君看了小说原著后,"觉得特别好,希望能够跟中影合作,最终签约共同开发"。这位曾拍过电影《富春山居图》的导演一宣布这个消息,网络上哀鸣一片。但孙健君似乎并不介意,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展现出来的是商人的理性和精明,"量入为出是电影商业化运营的第一要素"。
  孙健君算了一笔账,超过1.2亿元人民币(约2000万美元)的投资,至少要有4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才能够回本,而目前美国一部标准的视效大片(包括科幻题材)至少需要1亿美元以上投资才能够制作。
  "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的供应水准比美国落后了二三十年。因为没有这么大的电影市场,就没人敢投资,也就没有孵化出相应的编、导、演、摄、录、美和后期的制作能力。"孙健君说。林韬对此也深有感触,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体系,来源于苏联电影学院的体系,重视对传统类型大师的研究,却不重视科幻电影。
  在卢凯恩看来,后期制作的技术能力与艺术创作,是科幻电影的重中之重,或许这也是美国能称霸全球科幻电影的原因之一。"科幻电影的特效必须非常到位,因为要凭空打造一个世界,不管是未来的地球还是宇宙的某个角落。电影是把观众带往他们不熟悉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否足以采信,就在于你怎么打造了。"
  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制作的科幻3D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在2006年上映,然而这部"耗资1.3亿元、动用了400多名动画师、历时5年打造"的动画片,最终票房只有几百万元。环球数码公司总经理肖勇回忆,2000年他开始筹备《魔比斯环》,发现当时国内在电脑动画特效上的人才几乎是空白,只好从好莱坞请来一整套班子。当时的电影有一个下雨的场景,以渲染异域迷失的氛围,但因为特效技术的不成熟,"光是下雨的特效就做了差不多半年"。
  时移世易,现在国内技术团队的水平已突飞猛进。不过,林韬提到,科幻电影的一个镜头可能涉及到很多技术,国外电影制作方会把一些较低级的、需要大量人力的技术,比如抠像,分包给国内的小公司来做,因为成本低。
  深圳环球数码公司董事长金国平对记者表示,国内一些掌握中高端技术的人才,分散在一些小公司,并没有被系统整合。而且那些小公司常常因为接到的订单不够多,而无法在市场上生存下来。更重要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拍摄过程中的技术流程管理,比如科幻电影中虚拟角色的生产,需要在不同的团队中进行渲染,而模型、材质、动作匹配和跟真人的合成,都需要流程上的控制技巧。
  孙健君打算跳出这个恶性循环,他的方式是借力打力,"中国没有科幻大片的基本开发体系以及团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拉着好莱坞跟我一起做。"孙健君请来好莱坞的编剧顾问,帮助组建编剧团队。在技术上,则聘请《阿凡达》3D视觉效果总监查克.康米斯基(Chuck Comisky)为《超新星纪元》的特效顾问,并组建国际化团队。准备开拍《机械仁心》的林韬,在技术上的解决方案也是寻求国际合作,在考虑好莱坞的工业光魔和新西兰的维塔等特效公司。
  打造中国式科幻大片,孙健君和林韬都相当国际范,利用国际化资源,包括开发体系、制作能力,以及海外市场。"我把美国人的投资、发行、制作到编剧等资源都捆进来……而中国人仍然是主导。"
  孙健君认为:"科幻片只能拍系列片,否则风险太高,第一部未必能挣钱,第二部可能把市场做出来了,比如《变形金刚》。"并表示计划把《超新星纪元》拍成系列电影。而《机械仁心》的策划出品方鸣飞影视的董事长胡锦澜也表示,大手笔的投入反而能够减少风险,"如果是小成本投入的话,就达不到效果,我们是想按照国外的这种模式去规避风险"。
  孙健君承认,短期内不可能完成中国整个产业链的打造,但是可以与全球产业链环节上做得最优质的资源合作,"如果母鸡好,你的蛋可以跟别人一块儿孵化。"
  殊途同归——中国市场到底成熟没有?
  在小马奔腾的策划总监、影评人严蓬看来,那种在国际化合作下生产中式科幻大片的模式,是一个比较速成的思路。但这种整合各方力量的合作,为了把握好风险,可能会在保证商业运作稳妥性的同时,牺牲一些作品本身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陈楸帆则向记者提出了另一种思路,中国科幻电影需要有眼光的投资方,去做一些中小成本的尝试,给年轻导演一些机会,积累行业经验,慢慢把这个市场培养起来,"就像当年刘德华投资宁浩一样"。
  但导演宁浩实际上另有想法。"中国还没到拍科幻电影的时候啊。"在电话里,这位颇受欢迎的青年导演的声音听起来有点懒洋洋。
  宁浩在三年前就拿到了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乡村教师》的改编权,并向记者表示这将是他的下一部电影,目前正在写剧本。尽管宁浩坦承,电影《乡村教师》投入成本不会少,但他表示仍将独立制作。但宁浩并不看好中国科幻电影市场,当初想拍这个片子只是因为"我挺喜欢这小说的"。其实这并不是宁浩第一次冒出拍科幻电影的念头。早在2008年,他就宣布将拍摄科幻电影《七宗梦》,计划投资6240万元,并获得亚洲电影投资会10万元的奖励。然而,之后却没有了下文。
  宁浩对记者的解释是"不好写,不好弄"。而拍完《疯狂的赛车》后,宁浩又有机会拍摄另一部科幻影片《汉江怪物2》,同样无疾而终。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汉江》牵扯到国际合作、资方、版权,各方利益谈不拢,一个电影会受制于很多事,当时也担心《汉江》在政策上到底成不成,毕竟是个怪兽片。"也许是连续在科幻题材上的挫折,让宁浩在与记者对话时,表现得谨慎而又坦率:"不要有太高的要求。"
  宁浩很现实,中国目前既没有尊重科学的氛围,又没有走向国际化和相关经验,所以不能拿中国电影跟美国电影去横向比较。"中国电影差得不是一点点,所以肯定不要拿那个标准去判断,那不是找死吗?但是你可以拍一些不一样的特效,比如《西游降魔篇》那种特效我觉得就挺好。"
  卢凯恩表示,电影营销最重要的是卖点和受众。美国的电影工业很成熟,有很多从小范围发行,慢慢由口碑营造出票房基础的案例,但这种模式在中国乃至亚洲都比较少见。
  刚靠处女作《后会无期》卷走6.5亿元票房的韩寒,在7月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下一部作品可能是科幻片,"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因为我们这方面是没有办法跟好莱坞去拼的……其实科幻也有很多做法"。
  韩寒在所著的《我所理解的生活》中,推荐了一部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是一部经典的科幻片,如果不考虑画质,你用iPhone和一张沙发就能拍出来"。《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投资仅1万美元,全片只有一个场景,一小群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它的卖点并非大多科幻片主打的视觉特效,而是编剧笔下缜密而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演员富有张力的表演。
  而另一位新晋电影导演郭敬明,对于科幻电影的商业思考更显得深谋远虑。他的出版公司已签约了一大批包括陈楸帆、陈弈潞、飞氘、宝树等在内的新生代优秀科幻作家,不乏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85后新锐。郭敬明承认,眼下挖掘并推广国内优秀的科幻原创作者及其作品,有意识积累科幻作家资源,目的就是要将科幻图书出版与影视结合起来,打造一条科幻文学出版影视产业链,为未来做准备。
  以韩寒和郭敬明为代表的"粉丝电影"的特性,似乎给中国科幻片提供了另一种可尝试的路径。
  孙健君和林韬分别将科幻电影定位为技术投入高、场面宏大的"视觉大片"和"高技术电影",林韬甚至认为《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只不过是包裹着科幻元素的文艺片。
  然而,一方面,韩寒和郭敬明的庞大粉丝群体,可以较好地规避一部分市场投资的风险,使中小成本作品的投资回报率得到一定保证——这也是最令国内科幻电影投资者头疼的;另一方面,韩寒和郭敬明的文学原创能力,也为打磨高质量的科幻电影剧本提供了可能性,制作出不需过多高技术投入的类"科幻文艺片"作品。
  说到中国的科幻电影产业,卢凯恩打趣道:"我们拍古代片似乎得心应手,但是拍未来好像特别难。我们的电影工业可能没有成熟到可以打造一个世界。"
  虽然刘慈欣对其作品《三体》在国外读者中的接受度表示担忧,但卢凯恩认为:"不管什么文化背景或者成长环境,只要故事和设定的世界够好,为什么不被接受呢?"
  刘慈欣将剧本一次性出售后,便没有参与剧本筹拍或者管理、监督等工作,"对于科幻来说,作者确实是比较弱势的一个群体,因为财力和影响力都有限,不可能对自己作品改编产生太大的作用"。
  但在好莱坞,剧本的买卖并非那么简单。好莱坞时常会有作者与制片公司约定,数年后若没有拍成电影便收回版权。
  Robert Grant是著名的亚瑟.C.克拉克奖的评审之一(此奖颁给前一年出版的最佳英文科幻小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拍摄自己的科幻电影,最重要的是,"不要模仿英美电影。伟大的科幻小说诉说的是勇敢与无畏的精神,中国既然拥有原创的故事和观点,应该抓住机会,做你自己!"
网站目录投稿:山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