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事|自古至今,造字从未停止,最著名的为三位皇帝造字 作者:枯木 中国文字从仓颉造字至今,一直并未停止,总体数量是越来越多,从历史资料和现有记录来看,先秦时期最早的字典《尔雅》收录了字词4300多个,到如今2010版《汉语大字典》收录单字达到60370个,两千多年来,字库扩大了14倍之多。 汉字数量如此浩繁,针对缺乏汉语基础的外人来说,确实有如天书。其实不然,汉字是我国传统文明的智慧结晶,如果了解汉字的玄机和秘诀,大多数汉字迎刃而解。诸如了解汉字的结构分为"文"和"字",即不能再分独体图形称为"文",由"文"组成的合体称为"字";再掌握汉字"六书"的造字系统理论,即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入手,那么,就会很快掌握汉字的诀窍。 这就是为什么如今学习汉语言,不需要学习全部所有的汉字,只需要掌握常用的几千个字,就可以熟练应对和写作,无需借助工具书。只是针对一些比较专业或者追求更高文化素养的人士,则仍需要仔细探究和借助于工具书,才能有所进步,正所谓"学无止境",求索之路,何其修远! 古人在"六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衍生出新的汉字,而创造和收录的大多为掌管教育文化图书资料的机构和记录历史的史官。先秦时期到汉代以前多为太史官,两汉时期为太学之中的五经博士,隋唐以后由六部中的礼部负责,一直延续到清代。 汉字的造字过程,并非随意为之,一般来说既严谨又有法度,既有所指又趣味十足。除了造字,一些事物的命名和人们的名字也比较讲究,其中又以国人姓名最具代表性,大多蕴含着起名人的美好祝愿和心理寄托。普通人起名多选择常用字,有的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士,为了起到好名字,无不引经据典,极力想找出最美好的字来彰显和概括。 当然,还有些人,由于其地位特殊和权力显赫,为了显出其独特性,往往自己创造新的汉字,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望。在这其中,历史上著名的造字,当属三位皇帝对自己名字进行创造的故事,下面我们就聊聊。 第一位给自己名字造字的皇帝,应该是南北朝时期五胡十六国的前燕开国君王慕容皝(huàng)。前燕由鲜卑族慕容氏所建立的政权,而慕容氏的姓氏本身也是源自鲜卑族的创造。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世代居于东北地区,秦、汉之际被称作"东北夷",自称是帝喾(姬夋)高辛氏的后裔。 东北夷和胡人(后称匈奴)逐渐融合后,称为东胡。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击散,之后东胡分两地迁徙,退居乌桓山(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今内蒙自治区的西拉木伦河与吉林省的洮儿河之间)的一支称鲜卑。鲜卑族自认为是炎黄后裔,并且崇尚华夏文化。据说因"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部族人皆以慕容为姓氏,称为慕容氏。 在太康十年(289),部族首领慕容廆受西晋封为鲜卑都督,294年,徙居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307年前后,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西晋中原政权覆灭后,太兴三年(321年),慕容廆得汉族士人辅佐,以大棘城为中心据有辽水流域,受东晋官爵,封辽东郡公。333年,慕容廆病逝,慕容皝继位。337年,慕容皝自立为燕王,史称"前燕"。 慕容皝(297年—348年),字元真,小字万年,西晋辽东郡公慕容廆第三子。慕容皝自幼聪明好学,崇尚经学,熟悉天文,勇武刚毅且多有谋略。 慕容皝文治武略皆可圈可点,在军事上南征北战,破高句丽,袭宇文部,平内乱,败后赵,统一北方,并且觊觎中原,图谋霸权;在文学上亲自撰写《太上章》取代汉代字书《急就篇》,"又著《典诫》十五篇,并以教胄子";在政治上开言纳谏,知人善用;在经济上注重农桑,发展经济,实行屯田,鼓励耕种,轻徭薄赋,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可以称得上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能攻善战的军事家,为其子慕容慕容儁建立前燕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说,慕容皝的"皝"字,就是慕容皝自己创造的字,以光耀和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然而在史料中并未记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并未收录"皝"字,因而传说非常可信。另外,慕容皝在世时依然受西晋册封为王,其子慕容儁称帝后,追尊祖父慕容廆为高祖武宣皇帝,父亲慕容皝为太祖文明皇帝,因而也可以说是给自己造字的首位皇帝。 第二位给自己造字的皇帝,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统女皇武则天,这个很多人都知道。武则天(624年-705年),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关于武则天的历史评价,不同朝代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其宏才大略,丰功伟绩,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坚实基础,有的则认为其严刑酷法,滥杀无辜,秽乱宫廷,几危社稷,我们这里就不做过多评价。 武则天的原名历史并未记载,这和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有关系,大多为有姓无名,即便是有也是"乳名",出嫁后称为"某某氏"。武则天十四岁入宫,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便称为武才人;后唐太宗又赐她一个号,叫做"媚娘",所以又称武媚娘;成为皇后后称为"武后"或"武皇后";后又称为"天后"等。而其名武曌和字则天,则是后来自己另起的名字。 武则天称帝后,其堂外甥宗秦客为担任宰相(内史),持编纂《圣母神皇实录》,同时改造文字,以彰显武则天的丰功伟绩。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记载:"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下天授元年,凤阁侍郎河东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献,丁亥,行之。太后自名‘曌’(zhào),改诏曰制。秦客,太后从父姊之子也。"。 从历史记载看出,武则天的名和字,无不是宣扬自己的天下独尊的地位,以及丰功伟绩的神圣之处。名"曌"意指"日月当空,普照天下";字"则天"的源自《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把自己比拟为古圣帝尧王,以天为法,治理天下。由于古人讲究避讳,不能直书,因而在唐代把"曌"字上部的"日月"写作"目目",直到明末张自烈所著的《正字通》一书的"目部"才在"原从日月,非从二目"项下改正过来。 武则天时期创造的文字,称为"则天文字",除了"曌"还有不少,收录在唐代《字海》中,全书已散佚。则天文字在武周时期命令全国采用,后来才予以取消。而当时随着遣唐使流传到周边地区和海外,如今在日韩依然有人依据散佚的则天文字给人起名,诸如日本人对‘圀’字有好感,而且长期以来魅力不减。 第三位给自己名字造字的皇帝,为唐末五代时期南汉高祖皇帝刘龑(yǎn)。刘龑(889年―942年),又名刘纻,初名刘岩、刘陟,蔡州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封州刺史刘谦第三子,清海、靖海节度使、南海王刘隐之弟,南汉开国皇帝。 和前两位皇帝相比,历史上对刘龑的评价比较统一,那就是为人聪悟,骄淫奢侈,荒淫残暴,滥施酷刑。刘龑是依据父兄建立的基业而起,唐末诸侯割据,南海偏远,中原士人多来避乱,唐朝时大臣因罪流放岭南者之后裔多寓而不返,地方官吏遭乱不得归中原者都客居岭南,因而刘氏父子得此三类人士如王定保、倪曙、刘濬、周杰、杨洞潜、赵光裔、李殷衡的辅佐,在岭南地区得以自据。 刘龑虽然自立为南汉皇帝,然而喜好夸耀,受历代正统文化影响,耻为蛮夷之主。因而遇上北方人士前来行商或拜见,都会广聚珠宝,召而示之,夸其壮丽。并且自认自己为正统皇帝,称自己"家本咸秦",意思是自己是长安一代人士,呼当时的唐天子为"洛州刺史",如此妄自尊大,也算是奇葩了。 《新五代史南汉世家》记载,刘龑初名岩,南汉乾亨八年(924年),刘岩建造南宫,王定保献上《南宫七奇赋》为其称颂,于是更名为刘陟。乾亨九年(925年),据说有一条白龙出现在南宫三清殿,于是刘陟改年号为白龙,并于此时正式改名为"刘龑",以印证白龙出现的祥瑞。 当时有个胡僧说:"《谶书》曾经有言:‘灭刘氏者龚也。’",于是他从《易经》的"乾"卦中取义,乾卦的第五爻的卦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因为第五爻被称为"九五","九五"是至尊之位,所以他便依据"飞龙在天"之意,创造出"龑"字作为自己的名字。 从以上三位皇帝的造字故事来看,无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或者显示自己神圣的权位,以给自己美好的心理暗示和希望寄托。可是,历史评价并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名字的好坏和本身的功绩是没有一点关系的,这点已经得到历史的充分证明。不过,每个人,都想自己的名字独特和充满希冀,这点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2019/12/12榆木斋